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67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隧道通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道路隧道的建设对缓解中心城区主干道的交通拥堵,减少路面环境污染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隧道均为封闭结构,车辆行驶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粉尘、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为使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得到保证,隧道设计时需配置合适的通风系统以控制其内各种污染物的浓度,现有技术中隧道的通风净化效果不佳,容易把隧道外的杂物和废气灌入隧道内,导致隧道内的空气不佳,污染物的溶度高,导致影响经过隧道车辆内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设计一种隧道通风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包括主管道、副管道、轴流风机以及布风组件,主管道固定安装在隧道的上方并沿隧道的长度方向方向设置,主管道上连接有多个供风管,多个供风管的端部以及主管道的一端均安装有用于向主管道内供风的主供风机,两个副管道对称安装在隧道内部并均沿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布风组件为多个并沿隧道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布风组件包括弧形管和多个出风喷头,弧形管固定安装在隧道内壁,弧形管与主管道和副管道均连通,从而有效提升了隧道内部机械通风的稳定性,多个轴流风机均安装在隧道内并带动隧道内空气向一端流通。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的是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包括主管道、副管道、轴流风机以及布风组件,所述主管道固定安装在隧道的上方并沿隧道的长度方向方向设置,主管道上连接有多个供风管,多个供风管的端部以及主管道的一端均安装有用于向主管道内供风的主供风机,所述布风组件为多个并沿隧道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布风组件包括弧形管和多个出风喷头,弧形管固定安装在隧道内壁并通过连接管与主管道连通,多个出风喷头均安装在弧形管上并与弧形管连通,所述副管道为两个,两个副管道对称安装在隧道内部并均沿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弧形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副管道连通,副管道的一端安装有用于向副管道内部供风的副供风机,所述轴流风机为多个并安装在隧道的内壁上沿,多个轴流风机沿隧道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并向隧道同一端排风。
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弧形管的两端均安装有连接端头,弧形管通过连接端头与副管道连通,所述连接端头包括翻折板和连接筒,连接筒为底端敞口的中空筒体,连接筒的底端与副管道固接,其顶端端面为不与其轴线方向垂直的斜面,连接筒的顶端端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翻折板铰接在连接筒的顶端端面以用于封闭开口,翻折板底面通过弹簧与连接筒内壁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筒的顶端端面为向隧道中部倾斜的斜面,弧形管的管壁上开设有除尘口,出尘口的下沿不高于连接筒
顶端端面的最低点并使翻折板不能穿过。
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主管道的管壁上沿管长方向均匀穿设有多个导风管,导风管为l形管,导风管位于主管道外部的一端与供风管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的进一步方案,位于隧道内的地面上开设有水渠,水渠为两个并分别位于隧道内道路的两侧,两个水渠的上端口均由多个盖板盖合,所述盖板包括条形板和连杆,条形板为多个并且平行正对,多个条形板通过连杆连接以形成栅栏板,所述副管道位于水渠内并位于两个条形板之间。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有:本方案中,平时采用主管道和主供风机,通过布风组件对隧道内进行供风,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轴流风机带动隧道内空气流通,当遇到意外导致的主管道某段堵塞时,副管道启动以实现对主管道受损段的进行通风,副管道的安装位置相对主管道更加稳固,强度较高,从而有效提升了城轨交通隧道通风的稳定。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通风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管道与副管道的安装示意图;
1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弧形管的安装示意图;
1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1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副管道与盖板的安装示意图;
15.图中标记:1、主管道,2、副管道,3、隧道,4、弧形管,5、出风喷头,6、翻折板,7、连接筒,8、弹簧,9、条形板,10、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16.如图所示:一种城轨交通隧道通风装置,包括主管道1、副管道2、轴流风机以及布风组件,隧道3为拱顶的隧道3,隧道3内的地面沿隧道3长度方向铺设有道路,隧道3内的地面上位于道路两侧设置有水渠,水渠沿隧道3长度方向延伸,水渠的上端口铺设有多个盖板,多个盖板将水渠的上端口盖合,所述盖板包括条形板9和连杆10,条形板9为多个并且平行正对,条形板9的板面竖直,多个条形板9通过多个连杆10连接以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并且板面上开设有多个透水开口的栅栏板。所述主管道1为两端敞口的中空圆管,主管道1固定安装在隧道3的上方并沿隧道3的长度方向方向设置,主管道1上连接有多个供风管,所述主管道1的管壁上沿管长方向均匀穿设有多个导风管,导风管为横管和竖管固定对接形成的l形管,竖管固定穿过主管道1的管壁设置,横管穿设在主管道1内部,导风管的竖管位于主管道1外部的一端与供风管连接,多个供风管的端部以及主管道1的一端均安装有用于向主管道1内供风的主供风机,多个主供风机工作可将隧道3外部的空气从主管道1的端部或者多个供风管通入主管道1内,以便于向隧道3内部源源不断地提供空气。
17.布风组件为多个并沿隧道3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布风组件包括弧形管4和多个出风喷头5,弧形管4为弯折为圆环形的中空管,弧形管4固定安装在隧道3内壁上,弧形管4的管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管,连接通管固定穿设在隧道3的顶部内壁并将弧形管4与主管道1
连通,多个出风喷头5均安装在弧形管4上,出风喷头5位于弧形管4的内弧侧并与弧形管4内部连通,多个主供风机通向主管道1内的空气可分散到多个布风组件的弧形管4,进入到弧形管4的空气又可通过多个出风喷头5进入到隧道3内,从而为隧道3内部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空气,所述出风喷头5可为市面上采购的通用型空气喷头,或者为敞口端加设有过滤板的喇叭筒结构。
18.所述副管道2为两个,副管道2为两端敞口的中空管体,副管道2的一端与副供风机的出风口连通,副供风机工作可向副管道2内提供外界空气,两个副管道2对称安装在隧道3内部,两个副管道2位于道路两侧并沿隧道3的长度方向设置,弧形管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副管道2连通,使得副管道2内的空气可通过弧形管4以及出风喷头5通入隧道3内。所述副管道2安装高度位于水渠的上端口所在高度,副管道2穿设于水渠内并穿设于盖板的两个条形板9之间。
19.所述弧形管4的两端均安装有连接端头,弧形管4通过连接端头与副管道2连通,连接端头包括翻折板6和连接筒7,连接筒7为底端敞口的中空筒体,连接筒7通过加强杆与隧道3内壁连接且其底端与副管道2固接连通,连接筒7的顶端端面为不与其轴线方向垂直的斜面,具体的,连接筒7的顶端端面为向隧道3中部倾斜的斜面,连接筒7的顶端端面上开设有卡槽,卡槽的槽底上开设有开口,翻折板6铰接在连接筒7的顶端端面的卡槽内,翻折板6向连接筒7顶端端面方向正向翻转可卡入卡槽内从而将开口封闭,翻折板6反向翻转可使其自由端抵在弧形管4的内壁,翻折板6底面通过弹簧8与连接筒7的内壁连接,使得翻折板6具有封闭开口的趋势。所述弧形管4的管壁上开设有除尘口,出尘口的下沿不高于连接筒7顶端端面的最低点,翻折板6反向翻转时不能穿过除尘口。
20.本装置在使用时,副管道2定期启动以检查状态,隧道3内主要由主管道1供风,由主供风机抽入主管道1内的空气被分散到多个布风组件的弧形管4内,弧形管4内的空气再经由多个出风喷头5通入隧道3内,所述轴流风机为多个并安装在隧道3的内壁上沿,多个轴流风机沿隧道3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并向隧道3同一端排风,多个轴流风机向同一方向带动空气流动,从而将隧道3内的空气不断排出,带动空气不断流通。主管道1向隧道3内供风时,由于副供风机未启动,连接端头将副管道2与多个布风组件分隔,主供风机带入到主管道1以及布风组件内的灰尘会随弧形管4流动,最终流动到弧形管4下方的除尘口,并从除尘口排出,翻折板6将连接筒7封闭从而可避免灰尘流入到副管道2,当副管道2和需要接入到工作时,副供风机向副管道2内供风,通入副管道2内的风在分散到多个布风组件内时会将翻折板6顶开,此时副管道2可向隧道3内部供风,副管道2内还安装有多个常开的电磁控制阀,通过指定位置的电磁控制阀,可有效控制副管道2的作用区间,当面临意外导致主管道1无法对某一段发挥作用时,副管道2可紧急使用,副管道2安装在隧道3内的地面高度,受损几率相对于主管道1较低,副管道2穿设在多个盖板的条形板9之间,盖板辅助对其强度进行提升,有效保证了隧道3内通风的稳定。
2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9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