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2



1.本技术涉及河道护岸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2.护岸是在原有的河岸岸坡上采取人工加固的工程措施,用来防御水流的侵袭,维持岸线稳定。
3.目前,河道护岸结构一般是在河坡的外表面铺设八字砖、六棱护岸网格砖等多孔砖,这种具有连续贯穿的多孔结构,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栖息场所,可在水陆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河道内的水体及雨水不断冲刷多孔砖的孔隙处时,若河堤不坚固,则河坡依旧会因频繁冲刷而形成凹陷地带,河岸的防冲刷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增强河岸的防冲刷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包括沿河道内侧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斜坡、护岸平台和用于盛装水体的河道内坡,斜坡和河道内坡均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倾斜设置,护岸平台位于斜坡与河道内坡之间,护岸平台的两侧分别与斜坡和河道内坡接壤,河道内坡的顶端低于护岸平台的顶端,斜坡的上表面设置有绿格网垫,绿格网垫的底部与斜坡的上表面贴合,绿格网垫的最低端靠近护岸平台,绿格网垫包括框体和石块,石块填充在框体内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顺着斜坡的倾斜面流至绿格网垫的上方时,会迅速经框体进入绿格网垫,并经石块间的缝隙渗入到斜坡下方的地面土壤中,通过改变雨水的流动路径减少了雨水携带斜坡上的泥土进入到河道的量,进而降低了雨水冲刷河岸的可能性;即使有一部分雨水经绿格网垫的上方流到护岸平台的上方,也由于延长了雨水流淌的路径,可进一步增加雨水下渗的量,进一步减少雨水携带泥沙进入河道的量,提高了河岸的防冲刷能力;当河道内的水体经河道内坡进入斜坡的过程中,与上述机理一致,可通过增加水体下渗的量,减少进入斜坡的水体量,降低水体对斜坡造成冲刷的可能性。
9.可选的,框体是由六边形绿格网片拼接形成。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六边形绿格网片不易变形,故由六边形绿格网片拼接形成的框体承受压力的性能较好,有助于增加绿格网垫的使用寿命。
11.可选的,框体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网,加强网的结构与框体结构相同。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网有助于增强绿格网垫的坚固性,增加绿格网垫的耐用性,有助于使绿格网垫持久发挥性能。
13.可选的,斜坡、框体和护岸平台的上表面均铺设有用于种植植物的种植土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植物的根部可对地面土壤起到加固作用,使雨水或者河道内水体不易对斜坡上表面造成冲刷;植物的枝干减弱水体对土壤表面的冲击力,有助于减弱水体对地面土壤的直接破坏,增强了护岸效果。
15.可选的,斜坡与护岸平台之间设有助渗组件,助渗组件包括生态石笼和用于支撑生态石笼的支撑件,生态石笼的一侧壁与斜坡接壤,另一侧壁与护岸平台的侧壁接壤,生态石笼的顶壁与护岸平台的种植土层平齐,支撑件位于生态石笼的下方且位于斜坡的地面土壤中。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件对生态石笼起到加固作用,使生态石笼持久发挥护岸性能,当雨水或者河道内水体经过生态石笼的上方时,生态石笼能够增加渗入斜坡下方土壤中的水量,减少进入斜坡上的水量,并减弱水体对斜坡的冲刷力,减少了水体对斜坡冲刷的可能性。
17.可选的,支撑件包括加固板和第一加固桩,加固板与生态石笼的底壁固定连接,加固板的一侧插入斜坡的地面土壤中,另一侧插入护岸平台的地面土壤中,第一加固桩的一端与加固板固定连接,另一端插入加固板下方的地面土壤中。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板与第一加固桩均可起到通过在斜坡下方的土壤中不易移动而使生态石笼位置稳定的作用,使生态石笼在斜坡中更加坚固。
19.可选的,护岸平台的地面土壤中插入有第二加固桩。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二加固桩插入地面土壤中后,第二加固桩与地面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助于增强护岸平台的稳固性。
21.可选的,第二加固桩为多根紧密排列的竹桩。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竹桩自身不宜弯折,进一步增强护岸平台的稳固性,使护岸平台不易塌陷;且河道内坡内的水体可通过竹桩之间的缝隙渗入至护岸平台下方的地面土壤中,滋养护岸平台中的植物,使植物持续起到减缓水体冲刷斜坡的效果。
23.可选的,绿格网垫的外部包裹有土工布。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体经土工布进入绿格网垫中时,水体携带的泥沙被滞留在绿格网垫的外部,使进入绿格网垫内的水体不易堵塞在石块之间的缝隙中而使水体不能下渗到斜坡的内部土壤中。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在斜坡的上表面放置绿格网垫,绿格网垫可增加水体下渗到斜坡地面土壤中的量,降低水体对斜坡造成冲刷的可能性;
27.2.通过在斜坡和河道内坡之间设置护岸平台,并在护岸平台的上方种植植物,可起到增加水体下渗的量,减缓水体冲刷斜坡的效果;
28.3.通过在斜坡与护岸平台之间设置助渗组件,增加渗入斜坡下方土壤中的水量,减少进入斜坡上的水量,并减弱水体对斜坡的冲刷力,减少了水体对斜坡冲刷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旨在展示绿格网垫的剖面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旨在显示框体及加强网整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旨在显示六边形绿格网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旨在展示助渗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斜坡;2、护岸平台;3、河道内坡;4、绿格网垫;41、框体;411、六边形绿格网片;42、石块;5、加强网;6、种植土层;7、助渗组件;71、生态石笼;72、支撑件;721、加固板;722、第一加固桩;8、第二加固桩。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参照图1,河道护岸结构包括沿河道内侧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斜坡1、护岸平台2和用于盛装水体的河道内坡3,斜坡1和河道内坡3均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倾斜设置,护岸平台2位于斜坡1与河道内坡3之间,护岸平台2的两侧分别与斜坡1和河道内坡3接壤,河道内坡3的顶端低于护岸平台2的顶端,斜坡1的上表面设置有绿格网垫4,绿格网垫4的底部与斜坡1的上表面贴合,绿格网垫4的最低端靠近护岸平台2。当雨水顺着斜坡1的倾斜面流至绿格网垫4的上方时,绿格网垫4可改变雨水的流动路径,使大部分雨水下渗到斜坡1下方的地面土壤中,减少了雨水携带斜坡1上的泥土进入到河道的量,降低了雨水冲刷河岸的可能性;当一部分雨水经绿格网垫4的上方流到护岸平台2的上方时,护岸平台2增加了雨水下渗的量,进一步减少雨水携带泥沙进入河道的量,提高了河岸的防冲刷能力;当河道内的水体经河道内坡3进入斜坡1的过程中,与上述机理一致,绿格网垫4通过增加水体下渗的量,减少进入斜坡1的水体量,降低水体对斜坡1造成冲刷的可能性。
37.如图1所示,斜坡1、绿格网垫4和护岸平台2的上表面均铺设有种植土层6,种植土层6为海绵土,海绵土平铺在斜坡1、绿格网垫4和护岸平台2的上表面,且斜坡1、绿格网垫4和护岸平台2的上表面的海绵土平齐,海绵土中种植有植物。植物的根部可对地面土壤起到加固作用,使雨水或者河道内水体不易对斜坡1上表面造成冲刷;植物的枝干减弱水体对土壤表面的冲击力,有助于减弱水体对地面土壤的直接破坏,增强了河岸防冲刷效果。
38.如图1所示,绿格网垫4放置在斜坡1靠近护岸平台2的一侧,如图2所示,绿格网垫4包括框体41和石块42,框体41为长方体致密网状结构,框体41的内部竖直设置有加强网5,加强网5沿框体4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再结合图3和图4所示,加强网5的两侧框体41与框体41长度方向上相互平行的两侧壁通过钢丝绞合固定,框体41和加强网5是由六边形绿格网片411拼接形成,六边形绿格网片411是由金属钢丝绞合而成的;石块42填充在框体41内部相邻加强网5之间且填充满整个框体41内部,石块42采用卵石。六边形绿格网片411不易变形,故由六边形绿格网片411拼接形成的框体41耐压,加强网5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框体41的耐压性,有利于提升绿格网垫4的坚固性,增加绿格网垫4的耐用性;水体经框体41可迅速进入绿格网垫4内部,然后经石块42间的缝隙渗入到斜坡1下方的地面土壤中,降低了水体冲刷河岸的可能性。
39.另外,框体41的外壁覆盖有土工布(图中未显示),土工布与框体41之间通过绳子绑扎固定,土工布首尾缝合。土工布可使水体通过,而使水中泥沙滞留,因此经土工布进入绿格网垫4中的水体较纯净,不易堵塞石块42之间的缝隙而使水体不能下渗到斜坡1的内部土壤中。
40.如图5所示,斜坡1与护岸平台2之间设有助渗组件7,助渗组件7包括生态石笼71和支撑件72,生态石笼71嵌入至斜坡1的地面土壤中,生态石笼71的一侧壁与斜坡1接壤,另一侧壁与护岸平台2的侧壁接壤,生态石笼71为长方体条状结构,生态石笼71的内部填充有卵石(生态石笼71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生态石笼71的顶壁与护岸平台2上方的海绵土平齐;支撑件72包括加固板721和第一加固桩722,加固板721为水平放置的长方体板状结构,加固板721的顶壁与生态石笼71的底壁通过钢丝绑扎固定,加固板721的横截面大于生态石笼71的横截面,且加固板721的一侧插入斜坡1的地面土壤中,另一侧插入护岸平台2的地面土壤中;第一加固桩722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砼桩,第一加固桩722竖直间隔设置有多根,第一加固桩722的顶端与加固板721的底壁一体成型,第一加固桩722的底端竖直插入加固板721下方的地面土壤中,第一加固桩722的插入深度为6m。加固板721与第一加固桩722均可起到通过在斜坡1下方的土壤中不易移动而使生态石笼71位置稳定的作用,使生态石笼71在斜坡1中更加坚固,雨水或者河道内水体经过生态石笼71的上方时,生态石笼71能够增加渗入斜坡1下方土壤中的水量,减少进入斜坡1上的水量,并减弱水体对斜坡1的冲刷力,减少了水体对斜坡1冲刷的可能性,提高了河道护岸效果。
41.如图5所示,护岸平台2为长方体条状,护岸平台2的地面土壤中竖直插入有第二加固桩8,第二加固桩8位于护岸平台2远离生态石笼71的一侧,第二加固桩8由多根竹桩紧密排列绑扎固定而成,第二加固桩8的顶部与护岸平台2的上表面平齐,第二加固桩8的插入深度为8m。竹桩自身不宜弯折,将第二加固桩8插入地面土壤中后,第二加固桩8与地面土壤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助于增强护岸平台2的稳固性,使护岸平台2不易塌陷,进而使护岸平台2更好地发挥性能;河道内坡3内的水体可通过竹桩之间的缝隙渗入至护岸平台2下方的地面土壤中,滋养护岸平台2中的植物,第二加固桩8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42.另外,第一加固桩722和第二加固桩8的底端均设置为尖刺部。尖刺部有助于快速将第一加固桩722和第二加固桩8插入地面土壤中。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效防冲刷的河道护岸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预制好的绿格网垫4放入斜坡1的地面土壤中,并将加固板721和第一加固桩722浇筑连接成型;加固板721与生态石笼71通过钢丝绑扎固定后,将第一加固桩722竖直插入斜坡1的地面土壤中;然后,向护岸平台2靠近河道内坡3的一侧竖直插入预制好的第二加固桩8;最后,在斜坡1、框体41和护岸平台2的上表面平铺海绵土,并在海绵土中种植植物。水体经过绿格网垫4和护岸平台2的上方时,绿格网垫4和护岸平台2可增加水体下渗到地面土壤中滋养植物的量,减少大量水体冲刷斜坡1的可能性,提高了河岸的防冲刷能力。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9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