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桥梁一般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支座为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3.在桥梁的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桥梁上一般会出现一些裂缝,这些裂缝的出现会预示着桥梁已经出现使用风险,为了保证桥梁能否继续使用,一般需要对桥梁上的裂缝进行检测,用以确定裂缝的危害性,如果裂缝危害性较小,则表示桥梁可以继续使用,可以对裂缝进行缝补,如果危害性较大,则需要对桥梁进行整体检修,而现今在对桥梁裂缝的检测时,大多都是通过人工手持裂缝检测仪检测,这种检测方式,需要通过人工将检测仪上的探测针插入缝隙中对缝隙的深度进行检测,而通过人工进行插针作业,容易因为用力过大而对探测针造成损坏继而影响检测结果,且会造成检测经济成本的损失,且通过人工手持探测针进行探测,容易将探测针倾斜,这样就会影响探测结果。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检测效果好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包括:固定板;四个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的底部;衔接板,所述衔接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下方,且所述衔接板与四个所述支撑柱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通口,所述第一通口开设在所述衔接板的顶部;推动螺纹套筒,所述推动螺纹套筒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口内;升降螺杆,所述升降螺杆螺纹安装在所述推动螺纹套筒内且所述升降螺杆的顶端贯穿所述固定板并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衔接框,所述衔接框固定安装在所述推动螺纹套筒的底端;缓冲板,所述缓冲板滑动安装在所述衔接框的两侧内壁上,且所述缓冲板的底部延伸至所述衔接框的下方;固接板,所述固接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缓冲板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所述固接板的一侧外壁上;夹持板,所述夹持板滑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内壁上;夹持螺栓,所述夹持螺栓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内壁上,且所述夹持螺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夹持板并与所述夹持板螺纹连接。
7.优选的,四个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
8.优选的,所述衔接框的顶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弹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
的底端均所述缓冲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衔接板顶部开设有夹持槽,所述固定板的底部滑动安装有两个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滑动块,两个所述滑动块的底部均有延伸至所述夹持槽内,两个所述滑动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固定有第三弹簧。
10.优选的,所述升降螺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转轮,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握把。
11.优选的,四个所述支撑柱的外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四个所述支撑柱的外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板,四个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二通口,四个所述第二通口内均滑动安装有调节螺纹套筒,四个所述调节螺纹套筒内均螺纹安装有调节螺杆,四个所述调节螺杆的顶端分别贯穿四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并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连接板转动连接,四个所述调节螺纹套筒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弧形接触头。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外壁上均设置有水银水平仪。
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通过推动螺纹套筒和升降螺杆带动探测针下降,可以避免人为用力过大,导致探测针与裂缝底部接触时造成探测针损坏,同时通过衔接框、缓冲板和两个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使探测针与裂缝底部接触时产生一个缓冲力,避免探测针与裂缝底部硬性接触,从而提高对探测针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所示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第一实施例中安装板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第二实施例中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中标号:1、固定板;2、支撑柱;3、衔接板;4、第一通口;5、推动螺纹套筒;6、升降螺杆;7、衔接框;8、缓冲板;9、固接板;10、安装槽; 11、夹持板;12、夹持螺栓;13、第一连接板;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通口;16、调节螺纹套筒;17、调节螺杆;18、弧形接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2.第一实施例
23.请结合参阅图1
‑
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包括:固定板1;四个支撑柱2,四个所述支撑柱2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1的底部,对固定板1提供支撑作用;衔接板3,所述衔接板3设置在所述固定板1的下方,且所述衔接板3与四
个所述支撑柱2的外壁固定连接,便于安装探测针安装机构;第一通口4,所述第一通口4开设在所述衔接板3 的顶部;推动螺纹套筒5,所述推动螺纹套筒5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口4内;升降螺杆6,所述升降螺杆6螺纹安装在所述推动螺纹套筒5内且所述升降螺杆6的顶端贯穿所述固定板1并与所述固定板1转动连接,通过推动螺纹套筒 5和升降螺杆6可以带动探测针上下移动;衔接框7,所述衔接框7固定安装在所述推动螺纹套筒5的底端;缓冲板8,所述缓冲板8滑动安装在所述衔接框7的两侧内壁上,且所述缓冲板8的底部延伸至所述衔接框7的下方,通过衔接框7和缓冲板8可以有效的为探测针提供缓冲作用;固接板9,所述固接板9固定安装在所述缓冲板8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槽10,所述安装槽10开设在所述固接板9的一侧外壁上,方便安装探测针;夹持板11,所述夹持板11 滑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0的一侧内壁上;夹持螺栓12,所述夹持螺栓12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0的一侧内壁上,且所述夹持螺栓12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夹持板11并与所述夹持板11螺纹连接,通过夹持螺栓12可以带动夹持板11 移动,对探测针进行夹持。
24.为了使整个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便于移动,四个所述支撑柱2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
25.为了使缓冲板8和衔接框7之间具有缓冲效果,所述衔接框7的顶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弹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均所述缓冲板8的顶部固定连接。
26.为了方便安装检测仪,避免检测人员手持检测仪不便,所述衔接板3顶部开设有夹持槽,所述固定板1的底部滑动安装有两个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滑动块,两个所述滑动块的底部均有延伸至所述夹持槽内,两个所述滑动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固定有第三弹簧。
27.为检测人员操作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提供方便,所述升降螺杆6的顶端固定安装有转轮,所述固定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握把。
28.本实施例中:
29.在进行桥梁裂缝检测时,可以将检测仪放置到两个安装板之间,通过第二弹簧和两个安装板可以将检测仪进行夹持,之后可以将探测针垂直放置到夹持板11和安装槽10一侧内壁之间,随后转动夹持螺栓12,推动夹持板11移动,通过夹持板11可以将探测针固定在固接板9上,之后便可以用手握住握把并转动转轮带动升降螺杆6转动,再推动推动螺纹套筒5和衔接框7下降,随之推动缓冲板8和固接板9下降,这样便可以将探测针推动至裂缝中,在探测针进入裂缝底部时,在两个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可以避免探测针与裂缝底部硬性接触,从而提高对探测针的保护效果。
30.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1.通过推动螺纹套筒5和升降螺杆6带动探测针下降,可以避免人为用力过大,导致探测针与裂缝底部接触时造成探测针损坏,同时通过衔接框7、缓冲板8和两个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使探测针与裂缝底部接触时产生一个缓冲力,避免探测针与裂缝底部硬性接触,从而提高对探测针的保护效果。
32.第二实施例:
33.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的优选的方式,
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35.请结合参阅图4
‑
图5,应用于桥梁裂缝的检测装置还包括四个第一连接板 13,四个所述第一连接板13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所述支撑柱2的外壁上,四个所述支撑柱2的外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板14,通过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14可以为调节机构提供支撑,四个所述第二连接板14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二通口15,四个所述第二通口15内均滑动安装有调节螺纹套筒16,四个所述调节螺纹套筒16内均螺纹安装有调节螺杆17,四个所述调节螺杆17 的顶端分别贯穿四个所述第一连接板13并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连接板13转动连接,通过调节螺杆17和调节螺纹套筒16可以调节固定板1的水平,四个所述调节螺纹套筒16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弧形接触头18,保证固定板1与地面接触的稳定性。
36.为了直观了解固定板1的水平状态,所述固定板1的两侧外壁上均设置有水银水平仪。
37.本实施例中:
38.在使用探测针针前,可以观察固定板1两侧外壁上水银水平仪,通过对应的调节螺纹套筒16、调节螺杆17和弧形接触头18可以将固定板1调平,这样可以保证探测针可以垂直插入裂缝中,继而保证检测结果。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