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河道防护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2.河道护岸是为了减少河流中冲刷两侧河岸侧壁而设置的桩板式防护结构,河道护岸设置在河流的两侧,能够减少河岸两侧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减少河流侵蚀河岸导致垮塌的可能性。
3.相关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726013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护岸仿木桩,包括相连接的仿木柱部和仿木桩部、以及设置于两者内的钢筋笼;还包括设置于其内部且呈同轴设置的定位钢筋,所述定位钢筋一端穿设所述仿木桩部;所述仿木柱部外壁设置有纹理结构。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原护岸桩分布在河流的两侧,长时间使用后,原护岸桩伸出护岸基层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包括护岸基层和多个原护岸桩,所述护岸基层倾斜设置,所述护岸基层从上至下延伸至河床,多个所述原护岸桩沿河道的流向方向设置,还包括导梁,所述导梁位于原护岸桩的顶部,所述导梁与原护岸桩固定连接,所述导梁的长度方向和河流的流向平行。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原护岸桩伸出护岸基层的一侧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发生开裂后,先对原护岸桩伸出护岸基层顶部进行修补,将导梁固定于原护岸桩修复后的顶部,河流涨潮冲击河道护岸时,水位会沿着护岸基层爬升,河流被原护岸桩阻隔,原护岸桩承受的载荷通过导梁向相邻的原护岸桩进行传递,导梁减少原护岸桩表面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原护岸桩对河道护岸进行保护的可靠性,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9.可选的,所述导梁埋设于护岸基层内,所述导梁的顶部伸出护岸基层。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梁设置在护岸基层内,原护岸桩受到冲击时,原护岸桩受到的冲击载荷沿导梁传递到护岸基层,减少原护岸桩的结构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11.可选的,所述护岸基层的坡度为0
°
至30
°
的任一值,所述护岸基层的坡度大于0
°
。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河流冲击护岸基层时,护岸基层倾斜设置,方便分散河流对护岸基层的冲击,降低河道对护岸基层造成侵蚀的可能性,提高护岸基层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13.可选的,所述护岸基层远离河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原护岸桩贴合,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和河流的流向平行,所述凹槽内放置有土工布,所述土工布和凹槽的侧
壁贴合,所述土工布顶端和导梁的底壁贴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岸基层远离河道的一侧放置土工布,减少河流经过原护岸桩的缝隙向远离河道一侧的护岸基层侵蚀的可能性,降低远离河道一侧的护岸基层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减少护岸基层的结构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15.可选的,所述护岸基层远离河道的一侧栽种有固土植物,所述固土植物均匀分布于原护岸桩远离河道的一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土植物对远离河道一侧的护岸基层进行进一步固化,减少护岸基层表面碎裂的可能性,提高护岸基层的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河流护岸的防护效果。
17.可选的,所述护岸基层朝向河床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河流内泥沙的固定桩,多个所述固定桩的长度均小于原护岸桩的长度。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桩,河流内的泥沙经过固定桩进行缓冲,减少河流泥沙直接冲击原护岸桩的力度,提高原护岸桩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原护岸桩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河流护岸的防护效果。
19.可选的,所述固定桩朝向原护岸桩一侧的护岸基层与固定桩的顶端相平。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河流流入固定桩和原护岸桩之间时,由于护岸基层的与固定桩的顶部相平,河流越过固定桩后向原护岸桩进行冲击,减少高出固定桩的护岸基层被河流冲刷导致结构损坏的可能性,提高原护岸桩的阻拦效果,提高河流护岸的防护效果。
21.可选的,所述护岸基层朝向河床的一侧栽种有用于固定泥沙的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均匀分布于原护岸桩和固定桩之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原护岸桩和固定桩之间栽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根对护岸基层进行固定,水生植物的茎叶减缓河流的泥沙直接冲击原护岸桩的力度,降低原护岸桩机构发生损坏的概率,提高河流护岸的防护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对原护岸桩顶部固定导梁,河流冲击原护岸桩时,导梁将原护岸桩承受的载荷向周侧的原护岸桩进行分散,减少原护岸桩结构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原护岸桩对河道护岸进行保护的可靠性,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25.2.护岸基层的坡度小于或者等于30
°
,减少河流侵入护岸基层的方向的分离,减少护岸基层结构被破坏的概率,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26.3.护岸基层朝向河床一侧设置固定桩,减少河流直接冲刷原护岸桩的冲击力,减少原护岸桩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的侧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护岸基层;11、凹槽;2、原护岸桩;3、导梁;31、凹孔;4、土工布;5、固土植物;6、固定桩;7、水生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参照图1和图2,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包括护岸基层1、多个原护岸桩2和导梁3,护岸基层1是通过对原始河岸表面经过人工压实和固化形成的,护岸基层1倾斜设置,护岸基层1的坡度为0
°
至30
°
的任一值,在本实施例中,护岸基层1的坡度为22
°
,护岸基层1从上至下延伸至河床,多个原护岸桩2均为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圆柱体,多个原护岸桩2均竖直设置,多个原护岸桩2沿河道的流向方向设置,多个原护岸桩2分布于河道的两侧,导梁3为长方体状,导梁3底部设置有凹孔31,导梁3水平放置,导梁3的长度方向和河流的流向平行,原护岸桩2的顶部伸入导梁3底部的凹孔31,导梁3与原护岸桩2连接处通过混凝土进行粘接,导梁3的一侧和原护岸桩2的一侧均埋设于护岸基层1内,导梁3的顶端突出护岸基层1方便对导梁3的结构进行检查。当河流涨潮冲击河道护岸时,原护岸桩2对河流进行阻挡,原护岸桩2受到冲击力后通过导梁3向周侧的原护岸桩2进行传递,原护岸桩2受到的冲击力向护岸基层1进行分散,从而保护河道护岸结构的稳定性。设置到导梁3减少原护岸桩2表面结构损坏的可能性,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32.参照图1和图2,为了减少河流对道路侧的护岸基层1造成侵蚀的可能性,护岸基层1远离河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1,凹槽11截面为长方形,凹槽11竖直设置,凹槽11沿河道的流向开设,凹槽11的侧壁与原护岸桩2贴合,凹槽11内放置有土工布4,土工布4的材料为涤纶,土工布4为长方体状,土工布4和凹槽11的侧壁贴合,土工布4顶端和导梁3的底壁贴合;护岸基层1远离河道的一侧栽种有固土植物5,固土植物5包括狗牙根、野牛草和紫羊茅,固土植物5均匀分布于原护岸桩2朝远离河道的一侧。护岸基层1远离河道的一侧放置土工布4,减少河流经过原护岸桩2的缝隙向护岸基层1另一侧侵蚀的可能性,固土植物5对远离河道一侧的护岸基层1进行进一步固化,减少护岸基层1表面碎裂的可能性,降低护岸基层1被河流侵蚀导致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减少远离河道一侧的护岸基层1的结构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33.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减少靠近河道一侧的护岸基层1发生侵蚀的可能性,护岸基层1朝向河床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河流内泥沙的固定桩6,多个固定桩6均为圆柱形,多个固定桩6沿河道的流向紧密设置,多个固定桩6竖直设置,多个固定桩6的长度均小于原护岸桩2的长度,固定桩6与原护岸桩2之间护岸基层1的高度与固定桩6的顶端相平,护岸基层1朝向河床的一侧栽种有用于固定泥沙的水生植物7,水生植物7例如马蔺和苦草,水生植物7均匀分布于原护岸桩2和固定桩6之间。河流内的泥沙经过固定桩6进行缓冲,当河流穿过固定桩6向原护岸桩2一侧流动时,由于护岸基层1的与固定桩6的顶部相平,河流越过固定桩6后向原护岸桩2进行冲击,水生植物7的根对护岸基层1进行固定,水生植物7的茎叶阻碍河流的泥沙直接冲击原护岸桩2。设置固定桩6和栽种水生植物7能够减少河流泥沙直接冲击原护岸桩2的力度,提高原护岸桩2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原护岸桩2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提高河流护岸的防护效果。
3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加固式河道护岸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河流冲击河道护岸时,固定桩6和水生植物7降低河流的流速,河流向原护岸桩2冲击,原护岸桩2受到冲击力后通过导梁3向周侧的原护岸桩2进行传递,原护岸桩2受到的冲击力向护岸基层1进行分散,河流穿过原护岸桩2之间的间隙向远离河道一侧的护岸基层1流动,土工布4将河水进行过滤,从
而对河道护岸结构进行保护。本技术能够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护效果。
3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