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防汛墙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汛墙结构。
背景技术:
2.防汛墙,一种抵御潮水漫溢在河道岸段修筑的防汛岸墙,通常设置于睡到岸边,修建时容易受到场地的限制。
3.申请号为cn201921533423.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老旧防汛墙的墙体改造结构,包括若干矗立于老旧防汛墙之上的l型挡水墙,所述l型挡水墙的墙体两端分别设有能够相互咬合的错层结构;在所述错层结构的错层面上预留有若干连接孔;两个相邻的所述l型挡水墙相互咬合组合安装在一起,并通过所述连接孔由螺栓固定连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进行防汛墙的改造石,需要进行大量的清挖工作,不便于在城市中进行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人员进行防汛墙的施工,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汛墙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汛墙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汛墙结构,包括位于坡体顶部的墙体、沿坡体设置的原浆砌块石护坡和位于坡体底部的加强块,还包括压顶、栏杆和过道,所述压顶位于墙体顶部,所述压顶包括连接块、安装块和挡水块,所述安装块和挡水块正对设置于连接块远离河岸的一侧,所述挡水块的高度低于安装块的高度;所述连接块和挡水块之间形成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内种植有绿化带;所述栏杆连接于安装块顶端,所述过道位于压顶远离河道的一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位升高时,压顶可以减少水体对墙体的侵蚀,可以增加墙体的结构强度。导流槽中的绿化带可以对进入导流槽的水流进行导向和阻拦,减少水流进入过道。栏杆则是起到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过道是为了便于人员通过。在原有的墙体上可以直接进行施工,减少了清挖的工序,从而便于人员进行防汛墙的施工。
9.可选的,所述墙体底部还设有压密注浆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密注浆块可以对墙体起到支撑的作用,减少墙体发生沉降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防汛墙的强度。
11.可选的,所述过道与安装块相对的一侧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包括水平垫层、基座和路侧石,所述基座上开有安装槽,所述基座位于水平垫层上方,所述路侧石位于安装槽中。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可以对过道起到支撑的作用,减少过道的沉降现象。垫层起到缓冲的作用,进一步减少了过道的沉降现象。
13.可选的,所述过道由下到上依次为原素土夯实层、碎石垫层、混凝土基层和沥青层,所述混凝土基层有多个水泥砼板组成,相邻的两个水泥砼板之间设有假缝,所述假缝上方铺设有防裂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碎石垫层可以加强原素土夯实层的承载力,减少过道的沉降现象;防裂贴可以加强相邻的两个水泥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加强混凝土基层的强度。
15.可选的,所述导流槽中设有第一硬塑管,所述第一硬塑管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硬塑管位置较高的一端位于导流槽中,另一端伸入碎石垫层中。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硬塑管可以对导流槽中的水分进行排出,减少导流槽中水体的堆积。
17.可选的,所述第一硬塑管的两端均包裹有土工布。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工布可以起到过滤水分的作用,减少因泥土进入第一硬塑管造成的堵塞现象。
19.可选的,所述过道靠近安装块的一侧设有隔板。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将安装块与过道隔开,可以对过道起到保护作用,减少水流对过道的冲刷。
21.可选的,所述过道靠近安装块的一侧设有第二硬塑管,所述第二硬塑管从靠近过道一端到远离过道的一端位置逐渐降低,所述第二硬塑管的位置较高的一端与过道表面平齐,另一端与河岸的墙体表面平齐。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硬塑管是为了便于排出过道上的积水,减少过道由于积水而产生开裂的现象。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活动件,可以对拉杆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可以减少拉杆对顶板钢筋安装时带来的影响,进而便于进行顶板钢筋的安装;
25.2.通过设置固定螺母可以将拉杆抵紧在安装槽中,加强了拉杆与定位板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汛墙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汛墙结构的压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汛墙结构的过道的部分立体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墙体;11、底座;12、原浆砌块石墙体;2、原浆砌块石护坡;21、粗砂垫层;22、碎石斜垫层;23、灌砌块石;3、加强块;31、加固块;32、垫块;33、立桩;4、压顶;41、连接块;42、安装块;43、挡水块;5、栏杆;6、过道;61、原素土夯实层;62、碎石垫层;63、混凝土基层;65、彩色细粒沥青;7、压密注浆块;8、压密注浆管;9、导流槽;10、绿化带;13、水泥砂浆层;14、芝麻黑花岗岩;15、插筋;16、假缝;17、防裂贴;18、支撑块;181、水平垫层;182、基座;183、路侧石;19、安装槽;20、隔板;24、第一硬塑管;25、第二硬塑管;26、土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汛墙结构。参照图1,防汛墙结构包括位于坡体顶部的墙
体1、沿坡体设置的原浆砌块石护坡2和位于坡体底部的加强块3、压顶4、栏杆5和过道6,墙体1包括底座11和原浆砌块石墙体12墙体1,原浆砌块石墙体12墙体1位于底座11上方,本实施例中底座11由c15混凝土制成,原浆砌块石墙体12墙体1由c30混凝土制成。原浆砌石块护坡包括100mm粗砂垫层21、100mm碎石斜垫层22和300mm灌砌块石23,坡比为1:2。
33.加强块3包括加固块31、垫块32和立桩33,加固块31的顶端与原浆砌块石护坡2表面相切,垫块32位于加固块31下方,立桩33位于加固块31的下方,加固块31起到支撑原浆砌块石护坡2的作用,减少坡体上方的灌砌块石23的滑落。本实施例中加固块31由c20混凝土制成,垫块32由c15混凝土制成。为了减少水流对防汛墙的冲刷,在墙体1和原浆砌块石护坡2靠近河道的一侧利用水泥砂浆进行重新勾缝,可以进一步加强防汛墙的强度。
34.墙体1下方还设有压密注浆块7,本实施例中使用压密注浆管8进行注浆,相邻的两个注浆孔之间的间距为1m,压密注浆深5m,压密注浆块7可以对墙体1起到支撑的作用,减少墙体1发生沉降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防汛墙的强度。
35.参照图1、2,压顶4包括连接块41、安装块42和挡水块43,本实施例中压顶4由c30混凝土制成。压顶4可以减少水体对墙体1的侵蚀,可以增加墙体1的结构强度。连接块41位于墙体1顶部,安装块42和挡水块43正对设置于连接块41远离河岸的一侧,挡水块43的高度低于安装块42的高度。连接块41和挡水块43之间形成导流槽9,导流槽9内种植有绿化带10。当水位升高时,导流槽9中的绿化带10可以对进入导流槽9的水流进行导向和阻拦,减少水流进入过道6。本实施例中安装块42的顶端、安装块42远离导流槽9的一侧、挡水块43的顶端和挡水块43远离导流槽9的一侧均设有2mm的1:3水泥砂浆层13和20mm芝麻黑花岗岩14,芝麻黑花岗岩14可以起到保护安装块42的作用,减少了水流对安装块42的冲刷。为了便于进行压顶4的施工,原浆砌块石墙体12墙体1顶端设有两排插筋15,插筋15插入下部原浆砌块石墙体12墙体1500mm,两排插筋15之间的间距为500mm。
36.参照图1,栏杆5通过螺栓连接于安装块42顶端,栏杆5则是起到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过道6是为了便于人员通过,从而增加了防汛墙的使用性。
37.参照图3、4,过道6位于压顶4远离河道的一侧,过道6由下到上依次为原素土夯实层61、碎石垫层62、混凝土基层63和沥青层,混凝土基层63有多个水泥砼板组成,相邻的两个水泥砼板之间设有假缝16,假缝16上方铺设有防裂贴17,防裂贴17可以加强混凝土基层63的强度。沥青层包括油沥青和彩色沥青层,油沥青可以加强混凝土基层63与彩色细粒沥青65层之间的粘连性,彩色细粒沥青65的上表面与支撑块18的顶端平齐。碎石垫层62可以加强原素土夯实层61的承载力,减少过道6的沉降现象。本实施例中碎石垫层62的厚度为150mm,混凝土层为c30混凝土,厚度为150mm,防裂贴17宽度为0.5m,彩色细粒沥青65的厚度为50mm。
38.参照图1,过道6与安装块42相对的一侧设有支撑块18,支撑块18包括水平垫层181、基座182和路侧石183,基座182上开有安装槽19,基座182位于水平垫层181上方,路侧石183位于安装槽19中。支撑块18可以对过道6起到支撑的作用,减少过道6的沉降现象。垫层起到缓冲的作用,进一步减少了过道6的沉降现象。
39.参照图1,过道6靠近安装块42的一侧设有隔板20,隔板20为聚乙烯泡沫板,本实施例中使用沥青油膏脂进行封缝处理。隔板20将安装块42与过道6隔开,可以对过道6起到保护作用,减少水流对过道6的冲刷。
40.过道6靠近安装块42的一侧设有第二硬塑管25,第二硬塑管25从靠近过道6一端到远离过道6的一端位置逐渐降低,第二硬塑管25的位置较高的一端与过道6表面平齐,另一端与河岸的墙体1表面平齐,本实施例中第二硬塑管25的直径为50mm。第二硬塑管25是为了便于排出过道6上的积水,减少过道6由于积水而产生开裂的现象。
41.为了减少导流槽9中水的堆积,导流槽9中设有第一硬塑管24,本实施例中第一硬塑管24的直径为25mm,第一硬塑管24倾斜设置,第一硬塑管24位置较高的一端位于导流槽9中,另一端伸入碎石垫层62中,第一硬塑管24可以对导流槽9中的水分进行排出。第一硬塑管24的两端均包裹有土工布26,土工布26可以起到过滤水分的作用,减少因泥土进入第一硬塑管24造成的堵塞现象。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汛墙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施工时,先利用压密注浆管8对墙体1下方的压密注浆块7进行浇筑。随后依次进行原素土夯实层61、碎石垫层62、混凝土基层63的施工,并将防裂贴17铺设在假缝16上方;同时进行压顶4以及第一硬塑管24、第二硬塑管25的安装,第一硬塑管24的两端绑扎有土工布26;之后在导流槽9中进行绿植的中,在安装块42顶端利用螺栓进行栏杆5的安装。
43.然后,进行油沥青和彩色细粒沥青65层的铺设,并使用隔板20对过道6与安装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最后对墙体1和原浆砌块石护坡2靠近水流的一侧使用水泥砂浆进行重新勾缝,进一步加强防汛墙的强度。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汛墙结构具有便于人员进行防汛墙的施工的效果。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