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房屋建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水防渗屋面结构。
背景技术:
2.屋面即建筑物屋顶的表面,主要是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屋面占据了屋顶的较大部分,屋面一般包含砼现浇楼面、水泥砂浆找平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层、水泥砂浆保护层等。而屋面渗漏问题是当前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一项质量重大隐患,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
3.相关的公告号为cn10867829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双重防水复合式屋面,包括钢筋混凝土面板、水泥砂浆找平层、柔性防水层、泡沫混凝土层和无机渗透结晶型防水砂浆保护层,钢筋混凝土面板、水泥砂浆找平层、柔性防水层、泡沫混凝土层和无机渗透结晶型防水砂浆保护层依次平铺叠加;无机渗透结晶型防水砂浆保护层的砂浆与泡沫混凝土层中的游离碱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渗透结晶物,渗透结晶物渗透至混凝土层的混凝土裂缝中,使得具有建筑屋面的防水、隔热能力,增加屋面的使用寿命。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若屋面结构的防水性能较差,屋面积水容易朝向屋面结构内部渗透,屋面结构中的泡沫混凝土保温层容易吸水,导致保温层的隔热保温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屋面结构中的保温层受潮吸水,导致保温层的隔热保温性能降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水防渗屋面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水防渗屋面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排水防渗屋面结构,包括从内之外依次设置的屋面结构层、找平层、第一防水层、保温层、第二防水层和保护层,所述第二防水层远离保温层的一面形成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导水沟槽,各所述导水沟槽的底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防水层上设置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位于各导水沟槽相对较低的一端,所述导水管靠近导水沟槽的侧壁开设有进水长孔,所述导水管长度方向的两端连通有排水管。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屋面结构内设置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的双层防水结构,有效提高屋面的防水防潮性能;保温层位于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之间,使得屋面的外界渗水以及屋面的反潮均不易进入到保温层内,使得保温层不易吸水,保障保温层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屋面积水通过保护层渗透进入第二防水层处时,水分沿着导水沟槽的倾斜方向流入到导水管内,并从导水管流入到排水管进行排出,进一步提高屋面的防水性能,提高屋面结构的质量。
9.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导水沟槽之间设置有若干引水沟槽,所述引水沟槽开设于第二防水层远离保温层的一面上,各所述引水沟槽的两端均与相邻的导水沟槽相连通,各所述引水沟槽倾斜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分朝向屋面结构内部渗透的位置的渗透量是不定的,引水沟槽的设置,能够将渗透进来的水分相四周的导水沟槽扩散,提高排水速度和效率,从而提高第二防水层的防水效果。
11.可选的,所述排水管的一端穿出保护层,所述排水管穿出保护层的一端连接有滤网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集在屋面表面上的积水通过排水管及时排出,从而降低积水向屋面内部渗透的可能性,滤网板的设置用于阻拦异物,保障排水管排水的通畅。
13.可选的,所述找平层内设置有防裂网板。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屋面结构防裂性能,防裂网板具有良好的张拉连接作用,使得屋面结构在吸水膨胀或温度收缩时不易开裂,提高屋面结构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保温层靠近第二防水层的一面开设有垂直交错横向气道和纵向气道,所述保温层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排气管,各所述排气管垂直设置于横向气道和纵向气道的交接处,所述排气管的底部与横向气道以及纵向气道相连通,所述排气管固定穿设在第二防水层和保护层内,所述排气管远离保温层的一端穿出保护层与外界大气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向气道、纵向气道以及排气管的设置,增加排气面积,使得保温层中的水气能够及时排出,保障保温层的隔热保温性能,并使得屋面结构不易出现鼓胀,保障屋面结构的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排气管穿出保护层的一端形成弯头,所述弯头的出气方向朝向保护层。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障排气管良好的排气效果的同时,使得外界雨水不易从排气管进入到屋面结构的内部。
19.可选的,所述保护层远离第二防水层的一面固定有与各排气管相对应的防水座,各所述排气管穿设在防水座内,所述防水座与排气管之间设置有防水环,所述防水环套设排气管的外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屋面结构的防水抗渗性能,使得屋面上的水分不易从排气管和保护层连接处进入到屋面内部。
21.可选的,所述防水环的底部一体成型有防水垫,所述防水垫贴合固定于防水座和保护层之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排气管和保护层之间的防水性能,使得屋面上的水分不易从防水座和保护层之间的连接处进入到屋面的内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导水沟槽和导水管,进入到屋面结构内的水分沿着导水沟槽流入到导水管内,并从导水管流入到排水管进行排出,提高屋面的防水性能;
25.2.通过设置引水沟槽,能够将渗透进来的水分相四周的导水沟槽扩散,提高排水速度和效率,从而提高第二防水层的防水抗渗效果;
26.3.通过设置排气管,使得保温层中的水气能够及时排出,保障保温层的隔热保温性能,并使得屋面结构不易出现鼓胀,保障屋面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排水防渗屋面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为了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屋面结构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29.图3是为了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屋面结构层;2、找平层;21、防裂网板;3、第一防水层;4、保温层;41、纵向气道;42、横向气道;43、排气管;431、弯头;5、第二防水层;51、导水沟槽;52、引水沟槽;53、导水管;531、进水长孔;54、排水管;541、滤网板;6、保护层;61、防水座;62、防水环;63、防水垫。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排水防渗屋面结构。参照图1和图2,一种排水防渗屋面结构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屋面结构层1、找平层2、第一防水层3、保温层4、第二防水层5以及保护层6。本实施例中,屋面结构层1为现浇砼整体板,找平层2采用水泥砂浆制成,且找平层2内铺设有防裂网板21,以提高屋面结构的抗裂性能。第一防水层3采用沥青卷材防水层,保温层4采用xps挤塑板,第二防水层5采用聚合物防水砂浆制成,保护层6采用细石混凝土。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5的双层防水的结构,有效提高屋面的防水防潮性能,保温层4位于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5之间,使得屋面的外界渗水以及屋面反潮水分均不易进入到保温层4内,保障保温层4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33.参照图1和图3,第二防水层5上设置有排水结构,排水结构包括导水管53和排水管54。第二防水层5靠近保护层6的一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第二防水层5靠近保护层6的一面上开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导水沟槽51,相邻两个导水沟槽51设置有若干引水沟槽52,各引水沟槽52开设于第二防水层5远离保温层4的一面,且引水沟槽52倾斜设置,引水沟槽52的两端均与导水沟槽51相连通,各导水沟槽51两侧的引水沟槽52之间对称设置。导水管53嵌接固定在第二防水层5相对较低的一侧,且位于各导水沟槽51的一端,导水管53靠近导水沟槽51的一侧开设有进水长孔531,导水沟槽51通过进水长孔531与导水管53连通。排水管54位于导水管53长度方向的两端,排水管54与导水管53之间相连通。排水管54贯穿屋面结构,排水管54的一端穿出保护层6,排水管54穿出保护层6的一端连接有滤网板541。
34.参照图1和图3,屋面表面上的积水通过排水管54及时排出,从而降低积水向屋面结构内部渗透的可能性,滤网板541用于阻拦异物,保障排水管54排水的通畅性。而屋面积水通过保护层6渗透进入第二防水层5处时,水分沿着导水沟槽51以及引水沟槽52流入到导水管53内,并从导水管53流入到排水管54进行排出,进一步提高屋面的防水性能。
35.参照图1和图2,保温层4上设置有排气结构,排气结构包括若干排气管43,保温层4远离第一防水层3的一面上开设有若干横向气道42和纵向气道41,各横向气道42和纵向气道41之间垂直交错设置。各排气管43位于横向气道42和纵向气道41的交接处,排气管43垂直固定穿设在第二防水层5和保护层6内,各排气管43与相应的横向气道42和纵向气道41相连通,排气管43远离保温层4的一端穿出保护层6与外界大气连通。水分渗透进保温层4内时,当外界温度身高,保温层4内的水气通过横向气道42、纵向气道41以及排气管43排出到外界,保障保温层4的隔热保温性能,使得屋面结构不易出现鼓胀。排气管43穿出保温层4的
一端形成弯头431,弯头431的出气方向朝向保护层6,以使得外界水分不易通过排气管43进入屋面结构的内部。
36.参照图1和图2,保护层6远离第二防水层5的一端浇筑固定有由混凝土制成的若干防水座61,各防水座61与排气管43之间一一对应,各排气管43穿出保护层6的一端穿设在防水座61内,防水座61呈圆台形,排气管43的外部套设有防水环62,防水环62贴合设置于防水座61和排气管43之间,防水环62的底部一体成型有防水垫63,防水垫63贴合嵌接于防水座61和保护层6之间,从而排气管43与保护层6之间防水抗渗性能,屋面上的水分不易从排气管43和保护层6之间的连接缝隙处进入到屋面结构的内部。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排水防渗屋面结构的实施原理为: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5有效提高屋面的防水防潮性能,保温层4位于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5之间,使得屋面的外界渗水以及屋面的反潮均不易进入到保温层4内,使得保温层4不易吸水,保障保温层4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屋面上的积水从排水管54及时排出,减少积水向屋面结构内渗透的可能性。当屋面积水通过保护层6渗透进入第二防水层5处时,水分沿着导水沟槽51和引水沟槽52流入到导水管53内,并从导水管53流入到排水管54进行排出,进一步提高屋面的防水性能。通过横向气道42、纵向气道41以及排气管43能够将保温层4的水气排出,保障保温层4的保温隔热性能,使得屋面结构不易出现鼓包。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