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工程结构检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锚固群锚抗剪检测用装置。
背景技术:
2.后锚固技术是结构改造、设备安装以及加固中常用的连接技术,在已有混凝土构件结构中钻孔后,通过锚栓以机械内锁或化学粘结方式,使新增构件与原混凝土构件有效连接并传递荷载。群锚是相对于单根锚栓而言的,目前在后锚固抗剪检测中,较多为对单根锚栓的检测,然而缺乏对群锚抗剪检测的装置,因此本技术设计一种后锚固群锚抗剪检测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对后锚固群锚进行抗剪检测,本技术提供一种后锚固群锚抗剪检测用装置。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后锚固群锚抗剪检测用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后锚固群锚抗剪检测用装置,包括与埋设于混凝土构件内的多根锚栓配合使用的锚板,锚板远离混凝土构件的一侧设有传力体,传力体的一侧与锚板连接,传力体的一端设有施力件,施力件用于对传力体施加作用力且施力方向与锚板平行,传力体远离施力件的一端设有测距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试验人员通过施力件对传力体施加作用力,传力体所受的作用力通过锚板在锚栓上形成剪力,锚栓抗剪能力的大小反应在传力体的位移程度上,试验人员控制施力件的作用力达到指定的数值,然后通过测距组件观测传力体的位移,当传力体的位移超出合格的数值时,即说明锚栓的变形程度较大,群锚的抗剪承载力不足,群锚的抗剪检测结果不合格,反之则为合格,从而实现了对后锚固群锚进行抗剪检测。
7.优选的,所述传力体包括与锚板垂直的腹板,腹板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与锚板平行的侧板,腹板通过一侧的侧板与锚板连接,施力件与腹板的一端抵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腹板和侧板的设置,使传力体成为工字钢结构形式的构件,传力体具有较大的刚度不易变形,可使抗剪检测顺利进行的同时,测距组件测得的数据可以更多反应为锚栓的变形程度,从而可以提升群锚抗剪检测的精确度。
9.优选的,所述腹板靠近施力件的一端连接有承接板,承接板与腹板和侧板均垂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接板可以增大腹板与施力件的接触面积,可以方便施力件与腹板的抵接,使施力件与腹板不容易发生错位。
11.优选的,所述承接板位于腹板两侧的部分的宽度相同。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力件抵接承接板的中部,施力件的作用力便可与腹板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进一步降低施力件与腹板发生错位的概率。
13.优选的,所述施力件远离承接板的一侧设有承载板,施力件安装在承载板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载板作为施力件的安装载体,试验人员通过调整承载板与承接板平行,使施力件的作用力可以稳定地顶推腹板。
15.优选的,所述测距组件包括位移测量表和支撑座,支撑座位于位移测量表远离传力体的一侧,支撑座安装在混凝土构件上,位移测量表分别与传力体和支撑座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移测量表测量传力体与支撑座之间的间距,施力件的作用力使传力体与支撑座之间的距离变小,传力体的位移距离便通过位移测量表测出。
17.优选的,所述位移测量表设置为多个,多个位移测量表沿垂直于锚板的方向间隔排布。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力体靠近位移测量表的一端端面的每处位置的位移距离不同,多个位移测量表的测得的数值也便不同,试验人员取多个测得位移数值的均值,可以提升测量传力体位移距离的精准度。
19.优选的,所述支撑座与混凝土构件可拆卸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一处群锚检测结束后,试验人员可以拆卸下支撑座,继续用于下一处需要测试的群锚位置。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通过锚板、传力体、施力件及测距组件的设置,施力件的作用力在锚栓上产生剪力,测距组件测得传力体的位移距离,最终换算得出群锚的抗剪承载力,从而实现了对后锚固群锚的抗剪检测;
23.2.通过腹板和侧板的设置,使得传力体拥有较大的刚度不易变形,测量出的位移距离更多反应的为锚栓的变形程度;
24.3.通过承接板和承载板的设置,可以降低施力件施加的作用力偏心作用在腹板上的概率。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后锚固群锚抗剪检测用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表示后锚固群锚抗剪检测用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混凝土构件;2、锚栓;21、螺帽;3、锚板;4、传力体;41、腹板;42、侧板;43、承接板;5、千斤顶;51、承载板;6、测距组件;61、位移测量表;62、支撑座;6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
‑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后锚固群锚抗剪检测用装置。参照图1,混凝土构件1上埋设有多根锚栓2,锚栓2上安装有螺帽21,检测装置包括与多根锚栓2配合使用的锚板3,锚栓2穿过锚板3后,通过旋紧螺帽21将锚板3扣紧在混凝土构件1上。锚板3远离混凝土构件1的一侧连接有传力体4,传力体4的一端设置有施力件,传力体4的另一端设置有测距组件6。
30.施力件设置为千斤顶5,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千斤顶5的安装和使用,千斤顶5安装在地面上,千斤顶5的顶推力竖向设置,故而本实施例通过对锚栓2竖向剪力的测试,对检测装置的结构进行描述。
31.参照图1,传力体4包括一块腹板41和两块侧板42,腹板41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腹板41的宽度方向与锚板3垂直,两块侧板42分别固连在腹板41在垂直于锚板3方向上的两侧,侧板42的长度方向与腹板41的长度方向平行,侧板42的宽度方向与腹板41的宽度方向
垂直,其中腹板41靠近锚板3一侧的侧板42与锚板3焊接固连。千斤顶5与腹板41的底端抵接,测距组件6包括位于腹板41正上方的支撑座62,支撑座62安装在混凝土构件1上,腹板41与支撑座62之间设置有位移测量表61,位移测量表61一端安装在支撑座62上,位移测量表61的另一端与腹板41的顶端抵接。
32.测试群锚的抗剪承载力时,试验人员启动千斤顶5来顶推传力体4的腹板41,腹板41受到的竖向顶推力通过侧板42和锚板3传递给多根锚栓2,使锚栓2受到竖向上的剪力,锚栓2受力后的变形程度反应在传力体4,即腹板41在竖向上的位移距离上,腹板41的顶端向上移动,位移测量表61便会测得腹板41的顶端位移距离。试验人员控制千斤顶5逐渐达到检测所需的顶推力,腹板41顶端的位移距离逐渐变大,试验人员观察位移测量表61的读数,当测得的读数超出指定的数值时,试验人员便可判定锚栓2的变形程度较大,群锚的强度无法承受试验测试所需的剪力,该处群锚的抗剪检测结果为不合格。反之,当位移测量表61的读数在合理范围内时,试验人员则可判定群锚的抗剪检测结果合格。
33.腹板41和侧板42的设置,传力体4具有较大的刚度不易变形,位移测量表61测得的位移,可以更大程度上反应的是锚栓2的变形程度,从而可以提升群锚抗剪检测的精确度。
34.值得说明的是,传力体4的腹板41正对锚板3竖向上的中轴线,参照图2,与锚板3连接的侧板42位于锚板3的中部,多根锚栓2分为两列,两列锚栓2分别位于侧板42的两侧且与侧板42间隔设置。腹板41正对锚板3的中部,使腹板41受到的顶推力可以均衡地传递给两列中的锚栓2,每根锚栓2受到的剪力可以基本相同,同时位移测量表61可以顺利测得腹板41竖向上的移动距离,确保群锚抗剪承载力的检测精确度。
35.参照图1,腹板41的底端焊接有一块水平设置的承接板43,承接板43同时与两块侧板42的底端焊接。千斤顶5与承接板43的底面抵接,承接板43用于增大腹板41与千斤顶5抵接的面积,方便千斤顶5可以稳固地顶升腹板41。腹板41与承接板43垂直于锚板3方向上的中部连接,承接板43分隔与腹板41两侧的部分宽度相同。试验人员将千斤顶5抵住承接板43的中部,顶推力便会与腹板41的中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可以降低千斤顶5与腹板41发生偏心错位的概率。
36.参照图1,千斤顶5的底部安装有用于放置地面上的承载板51,承载板51用于为千斤顶5提供一个水平的安装平台,使施力件的作用力可以稳定地顶推腹板41,同样用于防止千斤顶5顶偏腹板41。
37.参照图1,腹板41顶端的位移测量表61设置为三组,三组位移测量表61沿垂直于锚板3的方向等间距间隔排布。腹板41顶端端面每处位置的竖向位移距离,是沿远离锚板3的方向逐渐变大的,故而三组位移测量表61的测得数据将会不同,试验人员将三组数据取均值,可以更加精确地反应腹板41的位移距离,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群锚抗剪检测的精度。
38.一处群锚的抗剪检测结束后,试验人员将锚板3从混凝土构件1上拆卸下来,然后再将锚板3连同传力体4安装在下一处需要检测抗剪的群锚处。支撑座62需要一同移动在混凝土构件1上的安装位置,支撑座62通过螺栓63固定在混凝土构件1上,试验人员可以便捷地拆卸支撑座62。
39.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试验人员启动千斤顶5顶推腹板41,腹板41受到的顶推力通过锚板3传递给群锚,使得每根锚栓2受到剪力。试验人员控制千斤顶5的推力逐渐达到目标数值,随着千斤顶5推力的逐渐增大,锚栓2受剪发生变形,腹板41则会发生对应程度
的位移。从位移测量表61获取的位移数据若超过指定的数值,说明锚栓2的变形程度较大,群锚的抗剪承载力不足,群锚的抗剪检测结果不合格,反之群锚的抗剪检测结果则为合格。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