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安全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0



1.本技术涉及电梯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安全门。


背景技术:

2.目前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电梯安全门是为了电梯检修以及营救电梯内被困人员用的。
3.相关技术,当相邻两层地坎之间的距离超过11m时,在期间的井道壁上开设通往井道供救援乘客用的门,此门高度不小于1.8m,宽度不小于0.35m,安全门不得向井道内开启同时安全门安装有用钥匙开启的锁,当门开启后,不用钥匙也能将其关闭和锁住,安全门采用防火材质制成,符合防火规范,达到安全可靠的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营救被困人员时,开启安全门后直接与电梯井内部连通,营救工具易掉落至电梯井内且安全性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在有营救被困人员时,开启安全门后直接与电梯井内部连通,营救工具易掉落至电梯井内且安全性低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梯安全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安全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电梯安全门,包括固定于井道墙壁上的门框,门框上设置有安全门本体,所述门框上设置有防护网门,防护网门位于安全门靠近井道的一侧,门框单侧竖直侧壁上开设有收纳槽,收纳槽开通至井道墙壁内供防护网门完全收纳,门框正对收纳槽的竖直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卡环,卡环设置有多个,相邻卡环沿竖直方向等距分布,防护网门上设置有滑动套,滑动套位于防护网门靠近卡环的竖直侧壁上,滑动套沿竖直方向滑动,滑动套上固定设置有卡勾,卡勾与对应卡环卡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全门本体为第一道防护,当营救人员开启安全门后,初步判断井道内状况,整理自身工具,防护网门的设置使工具掉落时对工具起到阻隔作用,同时减少因时间紧急,营救人员误落入井道内造成二次事故现象的发生;当营救人员整理完毕后,营救人员可将安全带等保护措施与卡环相连,进一步增强自身安全性,继而移动滑动套,使卡勾与卡环脱离,将防护网门向收纳槽处滑动,收纳槽将防护网门完全收纳,随后展开营救或电梯的维修,达到增强对井道内防护性,提升对营救维修人员安全性的效果。
9.可选的,所述防护网门包括丝网和边框,丝网周边与边框固定连接,边框采用圆柱形钢管制成,滑动套环套在边框外壁上,滑动套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滑动套上开设有通槽供滑动套移动时不与丝网发生阻碍,通槽沿滑动套长度方向开设。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形的钢管支撑的边框没有棱角,营救人员紧急穿过时,避免边框棱角碰撞对营救人员或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通槽的开设使丝网充分与边框固定,并使滑动套在移动时不会与丝网发生阻碍,保证了滑动套的顺畅滑动。
11.可选的,所述滑动套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定位块,滑动套所在边框上开设有滑槽,滑槽竖直开设,定位块位于滑槽内,定位块与滑槽适配。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套在滑动时,定位块在滑槽内滑动,定位块配合滑槽使滑动套在水平方向上不会产生位移,进一步保证通槽边缘不与丝网产生碰撞,提升滑动套移动时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13.可选的,所述边框上固定设置有凸块,凸块位于滑动套所在边框外壁上,凸块位于滑动套下方,滑动套底端与凸块顶面抵接,滑动套长度小于边框竖直高度的一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套长度的设置,减轻了滑动套的整体重量,使推动滑动到的人员省力,无需滑动套长度过长,节省了材质,凸块的设置避免滑动套滑落至最底端,提升了移动滑动套时的便利性。
15.可选的,所述卡勾设置有多个,相邻卡勾沿滑动套长度方向等距设置,且相邻卡勾之间的距离与相邻卡环之间的距离相同。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滑动套有限长度上的相邻卡勾,设置的间距与卡环相对应,保证了所有卡勾均能卡接在对应卡环上,保证了防护网门关闭时的牢固性,同时避免了多余材料的浪费。
17.可选的,所述卡环为圆环状且水平设置,卡勾为圆环状并开设有缺口,卡勾竖直设置,卡勾外壁与滑动套外壁固定连接,缺口位于卡勾最低点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勾造型以及位置的设置方式,并将缺口设置在最低点,减少对营救人员或被困人员穿过防护网门时衣物的钩挂现象。
19.可选的,所述卡环靠近井道内部的最近点未突出井道内壁,防护网门靠近井道内部的侧壁未突出井道内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环以及防护网门位置的设置方式,保证井道内壁的平整,避免电梯运行晃动时对电梯造成阻碍。
21.可选的,所述防护网门底部固定设置有滑轮,滑轮设置有多个,相邻滑轮等距分布。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轮的设置减少了防护网门底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摩擦阻力,使防护网门开启时更加轻便。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防护网门的设置,对营救人员不慎掉落的工具起到阻挡作用,营救人员工具整理完毕后,可以将安全带等保护措施与卡环相连,最终达到提升对井道内部防护性,加强对营救维修人员安全性的效果;
25.2.通槽的开设使丝网充分与边框固定,并使滑动套在移动时不会与丝网发生阻碍,保证了滑动套的顺畅滑动;
26.3.卡勾造型以及位置的设置方式,并将缺口设置在最低点,减少对营救人员或被困人员穿过防护网门时衣物的钩挂现象。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为显示收纳槽处部分结构剖视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放大图。
30.图4是未显示通槽处部分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门框;11、收纳槽;12、卡环;2、安全门本体;3、防护网门;31、丝网;32、边框;321、滑槽;4、滑动套;41、卡勾;411、缺口;42、通槽;43、定位块;5、凸块;6、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梯安全门。
34.参照图1,一种电梯安全门包括门框1,门框1上设置有安全门本体2和防护网门3,防护网门3位于安全门本体2与电梯井道内部之间,门框1一侧竖直侧壁上开设有收纳槽11,收纳槽11开通至电梯井道墙壁内,收纳槽11开设尺寸与防护网门3尺寸适配,即防护网门3可完全收纳在收纳槽11内,门框1上设置有卡环12,卡环12位于门框1正对收纳槽11的侧壁上,防护网门3上设置有卡勾41,卡勾41与卡环12卡接,当营救人员打开安全门本体2后,防护网门3对电梯井道起到第二层防护,避免紧急情况下营救人员的工具不慎掉落至电梯井道内,同时给营救人员起到缓冲的时间,营救人员整理好装备后,可以将安全带钩挂在卡环12上,继而打开防护网门3,进入电梯井道内进行救援,达到了提升对井道内部防护性,加强对营救维修人员安全性的效果。
35.参照图1,安全门本体2的设置符合施工规范,配备有门锁,从外部可以用钥匙开启,同时从内部无需钥匙可以直接开启,安全门本体2只能向远离电梯井道方向开启。
36.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中门框1为全包式,也可以为半包式,即地面处没有门框1。防护网门3包括丝网31和边框32,边框32采用圆柱钢管制成,丝网31为钢丝网31,丝网31周边靠近边框32处与边框32固定连接,边框32底部固定设置有滑轮6,滑轮6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分为位于边框32底部的两端,滑轮6的设置减少了边框32滑动时与门框1的摩擦面积,减少了摩擦阻力,使防护网门3打开时更加轻便,门框1对应滑轮6开设有滑道,使防护网门3滑动时更加稳定。
37.参照图1,边框32上滑动设置有滑动套4,滑动套4位于边框32靠近卡环12的侧竖直侧边上,滑动套4环套在边框32外壁上沿竖直方向滑动,滑动套4整体长度小于边框32数值高度的一半。
38.参照图2和图3,滑动套4上开设有通槽42,通槽42沿滑动套4长度方向开设,通槽42两端开透滑动套4长度方向两端,通槽42的开设使滑动套4在滑动时不与丝网31发生阻碍,同时保证丝网31铺满整个边框32围成的空间。滑动套4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定位块43,定位块43为矩形块状,定位块43水平设置,边框32对应滑动套4滑动范围处开设有滑槽321,滑槽321沿竖直方向开设,定位块43与滑槽321适配,定位块43位于滑槽321内,滑槽321和定位块43的设置使滑动套4竖向滑动时不产生水平转动,从而使丝网31稳定的在通槽42内穿过,保证滑动套4滑动的稳定性。
39.参照图3和图4,边框32上固定设置有凸块5,凸块5为矩形块状,凸块5水平设置,凸块5位于滑动套4下方,凸块5的设置限定了滑动套4向下的滑动范围,避免了滑动套4直接滑落至边框32最底处,再次使用滑动套4时还需要弯腰的不便。滑动套4上固定设置有卡勾41,
卡勾41设置有多个,相邻卡勾41沿滑动套4长度方向等距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卡勾41设置有四个。卡勾41为圆环状,卡勾41竖直设置,卡勾41圆弧外壁与滑动套4外壁相切且固定连接,卡勾41弧度最底端处开设有缺口411,卡环12水平设置有多个,相邻卡环12沿门框1竖直方向等距设置,相邻卡环12之间的距离与相邻卡勾41之间的距离相同,本实施例中只画出四个卡环12作为示意,也可以沿竖直方向从门框1顶部等距设置到底部位置处,增大营救人员利用的距离,即安全带可钩挂在不同位置的卡环12上;通过向上移动滑动套4,使卡勾41位于相邻卡环12之间,继而移动防护网门3即可完成卡勾41与卡环12的卡接或脱离,操作简单便利。
40.参照图1和图2,卡环12以及防护网门3的设置均在门框1范围内,即卡环12和防护网门3上任意结构靠近电梯井道的外壁均未突出电梯井道内壁,从而保证电梯运行时不受任何障碍物的阻碍。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梯安全门的实施原理为:当电梯故障需要维修或营救人员对电梯内部人员救援时,打开安全门本体2,整理救援工具同时观察电梯井道内部情况,将安全带卡接到合适位置的卡环12上,向上移动滑动套4,将防护网门3向收纳槽11处推动并最终将防护网门3完全收纳在收纳槽11内,继而进入电梯井道内进行电梯的维修和救援,双层防护达到提升电梯安全门防护能力,提升对井道内部防护性,加强对营救维修人员安全性的效果。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6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