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的棱镜打磨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一种可调节的棱镜打磨夹持装置,是一种夹持棱镜便于对其进行打磨的装置。
3.目前,市场上的申请号为cn201920769944.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棱镜打磨装置,包括工作台,转动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的砂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砂轮转动的转动驱动组件,所述转动驱动组件包括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工作台上的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连接于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的皮带,与所述第一带轮同轴连接的电机,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带轮同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砂轮同轴连接的驱动轴,但它没有具体公开在夹持棱镜后可对棱镜多面进行打磨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的棱镜打磨夹持装置,达到在夹持棱镜后可对棱镜多面进行打磨的目的。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可调节的棱镜打磨夹持装置,包括放置台以及架设在放置台上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放置台之间设有倒u形板,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驱动倒u形板竖直移动的移动件,所述倒u形板内设有夹持棱镜的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所述放置台上靠近支撑架的一端设有打磨棱镜的打磨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时操作员只需将棱镜拿至第一夹持件内,此时打开第一夹持件,此时第一夹持件则会对棱镜进行夹持,然后打开打磨件与移动件,此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下移动,倒u形板带动第一夹持件移动,第一夹持件带动棱镜向靠近打磨件的方向移动,直至棱镜与打磨件接触即可,当棱镜靠近打磨件一侧打磨完成后,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上移动,此时倒u形板带动第一夹持件移动,第一夹持件带动棱镜向远离打磨件的方向移动,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此时第一夹持件则会带动棱镜进行自转,当棱镜转动至未打磨的一侧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下移动,直至棱镜与打磨件接触即可,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对棱镜的横向多面进行打磨,当棱镜的横向多面打磨完成后,此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上移动,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相互靠近,此时第二夹持件则会夹持棱镜打磨后的横向面,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松开棱镜,此时再控制第一夹持件向远离第二夹持件的方向移动,然后第二夹持件带动棱镜进行转动,当棱镜被第一夹持件夹持的一侧转动至打磨件上方时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下移动此时打磨件即可对棱镜进行打磨,使用简单方便。
8.优选地,所述移动件包括设置在倒u形板顶端的第一气缸,且第一气缸的一端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一端与倒u形板的顶端固定连接。
9.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设置在倒u形板外壁一侧的第二气缸,且第二气缸的
活塞杆一端穿过倒u形板的侧壁伸入倒u形板内并竖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背离第二气缸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板、第二卡板,所述第一卡板、第二卡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板靠近第二卡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板,且第一卡板背离第一转板的一端设有驱动第一转板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二卡板靠近第一转板的一侧设有推板,所述第二卡板背离推板的一侧设有推动推板沿第一固定板的长度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一转板的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一端与推板转动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设置在倒u形板外壁另一侧的第四气缸,且第四气缸与第二气缸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塞杆一端穿过倒u形板的侧壁伸入倒u形板内并竖直转动连接有转动板,且转动板背离第四气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背离转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卡板、第四卡板,所述第三卡板、第四卡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卡板靠近第四卡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板,且第三卡板背离第二转板的一端设有驱动第二转板转动的电动机,所述第四卡板靠近第二转板的一侧设有推动板,所述第四卡板背离推动板的一侧设有推动推动板沿第二固定板的长度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二转板的第五气缸,所述第五气缸的活塞杆一端与推动板转动连接,所述倒u形板内设有带动转动板沿第四气缸的活塞杆转动的转动件。
11.优选地,所述转动件包括水平设置在倒u形板内靠近转动板一端的水平板,所述水平板的底端设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转动轴一端设有齿轮柱,且齿轮柱的一端与倒u形板内一侧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外壁套设有齿轮,且齿轮与齿轮柱相啮合。
12.优选地,所述打磨件包括设置放置台上的砂轮,且砂轮位于倒u形板的下方,所述放置台的底端设有驱动砂轮转动的第三电机。
13.优选地,所述放置台包括支撑放置台的四个支撑柱,且支撑柱的下端均设有万向轮。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使用时操作员只需将棱镜拿至第一夹持件内,此时打开第一夹持件,此时第一夹持件则会对棱镜进行夹持,然后打开打磨件与移动件,此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下移动,倒u形板带动第一夹持件移动,第一夹持件带动棱镜向靠近打磨件的方向移动,直至棱镜与打磨件接触即可,当棱镜靠近打磨件一侧打磨完成后,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上移动,此时倒u形板带动第一夹持件移动,第一夹持件带动棱镜向远离打磨件的方向移动,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此时第一夹持件则会带动棱镜进行自转,当棱镜转动至未打磨的一侧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下移动,直至棱镜与打磨件接触即可,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对棱镜的横向多面进行打磨,当棱镜的横向多面打磨完成后,此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上移动,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相互靠近,此时第二夹持件则会夹持棱镜打磨后的横向面,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松开棱镜,此时再控制第一夹持件向远离第二夹持件的方向移动,然后第二夹持件带动棱镜进行转动,当棱镜被第一夹持件夹持的一侧转动至打磨件上方时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向下移动此时打磨件即可对棱镜进行打磨,使用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施例的转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施例的推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图2中a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9.图中:1、放置台;2、支撑架;3、倒u形板;4、第一气缸;5、第二气缸;6、第一固定板;7、第一卡板;8、第二卡板;9、第一转板;10、第一电机;12、推板;13、第三气缸;14、第四气缸;15、第二固定板;16、转动板;17、第三卡板;18、第四卡板;19、第二转板;20、电动机;21、推动板;22、第五气缸;23、水平板;24、第二电机;25、齿轮柱;26、齿轮;27、砂轮;28、第三电机;29、支撑柱;30、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一种可调节的棱镜打磨夹持装置,如图1和图2,包括放置台1以及架设在放置台1上的支撑架2,支撑架2与放置台1之间设有倒u形板3,支撑架2上设有驱动倒u形板3竖直移动的移动件,倒u形板3内设有夹持棱镜的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放置台1上靠近支撑架2的一端设有打磨棱镜的打磨件。
22.如图1和图2,当使用时操作员只需将棱镜拿至第一夹持件内,此时打开第一夹持件,此时第一夹持件则会对棱镜进行夹持,然后打开打磨件与移动件,此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3向下移动,倒u形板3带动第一夹持件移动,第一夹持件带动棱镜向靠近打磨件的方向移动,直至棱镜与打磨件接触即可,当棱镜靠近打磨件一侧打磨完成后,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3向上移动,此时倒u形板3带动第一夹持件移动,第一夹持件带动棱镜向远离打磨件的方向移动,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此时第一夹持件则会带动棱镜进行自转,当棱镜转动至未打磨的一侧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3向下移动,直至棱镜与打磨件接触即可,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对棱镜的横向多面进行打磨,当棱镜的横向多面打磨完成后,此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3向上移动,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相互靠近,此时第二夹持件则会夹持棱镜打磨后的横向面,然后控制第一夹持件松开棱镜,此时再控制第一夹持件向远离第二夹持件的方向移动,然后第二夹持件带动棱镜进行转动,当棱镜被第一夹持件夹持的一侧转动至打磨件上方时时,控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3向下移动此时打磨件即可对棱镜进行打磨,使用简单方便。
23.如图2,移动件包括设置在倒u形板3顶端的第一气缸4,且第一气缸4的一端与支撑架2固定连接,第一气缸4的活塞杆一端与倒u形板3的顶端固定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倒u形板3向靠近打磨件的方向移动时,只需打开第一气缸4,此时第一气缸4的活塞杆推动倒u形板3向靠近打磨件的方向移动即可,使用简单方便。
24.如图2和图3,第一夹持件包括设置在倒u形板3外壁一侧的第二气缸5,且第二气缸5的活塞杆一端穿过倒u形板3的侧壁伸入倒u形板3内并竖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6,第一固定板6背离第二气缸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板7、第二卡板8,第一卡板7、第二卡板8相对设置,第一卡板7靠近第二卡板8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板9,且第一卡板7背离第一转板9的一端设有驱动第一转板9转动的第一电机10,第二卡板8靠近第一转板9的一侧设有推板12,第二卡板8背离推板12的一侧设有推动推板12沿第一固定板6的长度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一转板9的第三气缸13,第三气缸13的活塞杆一端与推板12转动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棱镜进行夹持时,只需操作员将棱镜拿至第一转板9与推板12之间,此时打开第三气
缸13,第三气缸13的活塞杆则会推动推板12向靠近第一转板9的方向移动,此时通过推板12与第一转板9的配合即可将棱镜夹紧在推板12与第一转板9之间,此时打开第二气缸5,第二气缸5的活塞杆则会推动第一固定板6与第一卡板7、第二卡板8、第一转板9、推板12、第一电机10、第三气缸13、棱镜移动至打磨件的上方,此时移动件带动倒u形板3向下移动,直至棱镜的一侧与打磨件接触即可,当需要对棱镜横向多面进行打磨时,只需打开第一电机10此时,第一电机10的转动轴带动第一转板9转动,第一转板9带动棱镜自转,棱镜带动推板12沿第三气缸13的活塞杆转动,此时通过移动件与第一电机10的配合即可对棱镜横向多面进行打磨,使用简单方便。
25.如图2,第二夹持件包括设置在倒u形板3外壁另一侧的第四气缸14,且第四气缸14与第二气缸5相对设置,第四气缸14的活塞杆一端穿过倒u形板3的侧壁伸入倒u形板3内并竖直转动连接有转动板16,且转动板16背离第四气缸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5,第二固定板15背离转动板1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卡板17、第四卡板18,第三卡板17、第四卡板18相对设置,第三卡板17靠近第四卡板18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板19,且第三卡板17背离第二转板19的一端设有驱动第二转板19转动的电动机20,第四卡板18靠近第二转板19的一侧设有推动板21,第四卡板18背离推动板21的一侧设有推动推动板21沿第二固定板15的长度方向靠近或远离第二转板19的第五气缸22,第五气缸22的活塞杆一端与推动板21转动连接,倒u形板3内设有带动转动板16沿第四气缸14的活塞杆转动的转动件,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棱镜的横向多面打磨完成后,需要对第一夹持件的夹持面进行打磨时,只需打开转动件,此时转动件带动转动板16,转动板16带动第二固定板15、第三卡板17、第四卡板18、第二转板19、电动机20、推动板21、第五气缸22转动,直至第三卡板17、第四卡板18与第一卡板7、第二卡板8相互垂直即可,此时打开第四气缸14,第四气缸14的活塞杆则会推动转动板16移动,此时转动板16沿转动件水平移动,转动板16带动第二固定板15、第三卡板17、第四卡板18、第二转板19、电动机20、推动板21、第五气缸22向靠近第一夹持件的方向移动,当移动一定距离后,此时第三卡板17、第四卡板18则会分别位于棱镜的上下两侧,此时打开第五气缸22,第五气缸22的活塞杆则会推动推动板21向靠近第二转板19的方向移动,此时通过推动板21与第二转板19的配合即可将棱镜夹持在推动板21与第二转板19之间,此时推动板21与第二转板19的一侧均分别与棱镜打磨完成后的横向其中两面相抵紧,此时控制第一夹持件松开棱镜并控制第一夹持件向远离第四气缸14的方向移动,然后打开转动件,此时转动件则会带动转动板16,转动板16带动第二固定板15、第三卡板17、第四卡板18、第二转板19、电动机20、推动板21、棱镜、第五气缸22转动,直至棱镜被第一夹持件夹持的一侧转动至打磨件上方,此时打开移动件控制倒u形板3向靠近打磨件的方向移动即可,使用简单方便。
26.如图2和图4转动件包括水平设置在倒u形板3内靠近转动板16一端的水平板23,水平板23的底端设有第二电机24,且第二电机24的转动轴一端设有齿轮柱25,且齿轮柱25的一端与倒u形板3内一侧转动连接,转动板16外壁套设有齿轮26,且齿轮26与齿轮柱25相啮合,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转动板16转动时只需打开第二电机24,此时第二电机24的转动轴带动齿轮柱25转动,此时因转动板16外壁套设有齿轮26,且齿轮26与齿轮柱25相啮合,所以当齿轮柱25转动时,齿轮柱25则会带动转动板16沿第二固定板15的中心线转动,当转动板16水平移动时,转动板16则会带动齿轮26沿齿轮柱25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且齿轮26
与齿轮柱25始终处于啮合状态,使用简单方便。
27.如图2,打磨件包括设置放置台1上的砂轮27,且砂轮27位于倒u形板3的下方,放置台1的底端设有驱动砂轮27转动的第三电机28,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对棱镜进行打磨时只需打开第三电机28,此时第三电机28的转动轴带动砂轮27进行转动,此时砂轮27即可对棱镜进行打磨,使用简单方便。
28.如图1,放置台1包括支撑放置台1的四个支撑柱29,且支撑柱29的下端均设有万向轮30,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当需要一定夹持装置时,操作员只需推动放置台1,此时四个支撑柱29下端的万向轮30则会跟随操作员的推力进行滚动,使用简单方便。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