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古建筑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古建筑檩条临时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中国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构件方式,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使用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方式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各省,还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或抬梁式构架的汉族民居建筑,其屋顶采用支撑柱上榫接檩条,檩条上架椽,椽上盖瓦的结构。
3.而作为重要的屋顶承载部件,檩条的截面面积过小,而跨度长,承载屋顶时容易发生弯曲导致断裂的情况,使古建筑房屋居住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加固檩条从而使古建筑房屋更加牢固,本技术提供一种古建筑檩条临时加固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古建筑檩条临时加固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古建筑檩条临时加固装置,包括至少两根支撑柱和设置于支撑柱上的檩条,相邻两根支撑柱之间设有支撑所述檩条的加固条,所述加固条(3)固定于所述檩条(1)的下方,所述支撑柱(2)上设有支撑所述加固条(3)的支撑件(5)。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加固条对檩条进行加固,通过设置固定于支撑柱上的支撑件,支撑件支撑加固条从而增大了支撑柱与檩条间的受力面积,进而缓解檩条所承受的力的作用效果,对檩条有加固作用,减少用户居住时的安全隐患。
8.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半圆环及第二半圆环,所述第一半圆环、第二半圆环的内弧面朝向所述支撑柱,所述第一半圆环的两端凸出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半圆环的两端凸出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对应位置的第二凸块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所述第一凸块及第二凸块支撑加固条的重量。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件通过第一半圆环与第二半圆环对接后套接于支撑柱上,通过连接两个半圆环的凸块将支撑件固定于支撑柱上,进而使支撑件以减少破坏支撑柱的形式固定于支撑柱上,有利于对支撑柱的保护。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半圆环及第二半圆环朝向所述支撑柱的内壁设有橡胶层。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橡胶层,缓解了支撑件固定于支撑柱时对支撑柱的损坏,进而保护了支撑柱。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半圆环及第二半圆环上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支撑所述加固条的重量。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板,增大了加固条与支撑件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檩条与支撑柱的受力面积,进而对檩条进行了加固。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半圆环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加强筋。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加强筋,增大了第一半圆环与支撑板之间的强度,进而提升了支撑件的强度,提升了支撑件的使用寿命。
16.可选的,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底块,所述底块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垫块,所述加固条置于所述垫块上,所述卡槽的槽底螺纹连接有贯通所述支撑板的升降螺栓,所述垫块可通过所述升降螺栓于所述卡槽内上下移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底块和垫块,当用户安装支撑件时,通过调节升降螺栓使垫块抵紧于加固条下端面,从而使支撑件起到支撑加固条的作用,减少因安装支撑件时未抵紧加固条,导致檩条得不到支撑件的支撑力而稳固性不足的情况。
18.可选的,所述卡槽的槽底还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弹力驱使所述垫块的顶面凸出于所述卡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垫块顶部不受压时,通过设置弹簧使垫块顶面突出卡槽,需要拆除本木结构房屋的加固结构时,有利于用户从卡槽取出垫块。
20.可选的,所述檩条为圆柱体,所述加固条朝向所述檩条的端面呈圆弧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圆弧面,比平端面的加固条与檩条相连接时的接触面更大,进一步增强加固条对檩条的加固效果。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设置加固条和支撑件,加固条对发生弯曲的檩条进行加固,支撑件增加檩条与支撑柱间的受力面积,从而对檩条与支撑柱的连接部位进行加固,提升了房屋的稳固性,减少人们居住时的安全隐患;
24.2.通过设置半圆环形的支撑件,减少了支撑件固定于支撑柱时对支撑柱的破坏;
25.3.通过设置底块和垫块,缓解了檩条受力不均时对支撑件破坏,进而提升了支撑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古建筑檩条临时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方向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加固条和支撑件的爆炸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檩条;2、支撑柱;3、加固条;5、支撑件;51、第一半圆环;52、第二半圆环;53、第一凸块;54、第二凸块;55、橡胶层;6、支撑板;61、加强筋;7、底块;71、卡槽;72、l角码连接件;73、连接螺栓;74、螺纹孔;8、弹簧;9、垫块;10、升降螺栓;11、固定螺栓;12、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檩条临时加固装置。
32.参照图1,古建筑檩条临时加固装置包括房屋的支撑柱2和榫接于支撑柱2上的檩条1,檩条1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檩条1为圆柱形条,檩条1下方固定连接有加固条3,加固条3朝向檩条1的端面为圆弧形,檩条1与加固条3通过圆弧面接触,增大了加固条3与檩条1的接触面积,支撑柱2上固定连接有支撑件5,加固条3抵接于支撑件5上。
33.参照图2,支撑件5包括第一半圆环51和第二半圆环52,第一半圆环51与第二半圆环52中心对接形成圆柱形的空腔,支撑柱2位于第一半圆环51和第二半圆环52中心对接后的空腔内,第一半圆环51、第二半圆环52内侧壁朝向支撑柱2,第一半圆环51及第二半圆环52通过内壁压紧于支撑2的外壁,第一半圆环51与第二半圆环52对接部位的侧壁一体固定有第一凸块53,第一凸块53位于第一半圆环51的两端,第二半圆环52与第一半圆环51对接部位的侧壁一体固定有第二凸块54,第二凸块54位于第二半圆环52的两端,第一凸块53上穿设有贯通第二凸块54的固定螺栓11,固定螺栓11上套接有固定螺母12,第一半圆环51和第二半圆环52通过固定螺栓11、固定螺母12连接第一凸块53和第二凸块54,从而将支撑件5固定于支撑柱2上,第一半圆环51及第二半圆环52朝向支撑柱2的侧壁固定有橡胶层55。
34.参照图2和图3,第一半圆环51和第二半圆环52朝向加固条3的端面一体固定有支撑板6,支撑板6朝向第一半圆环51、第二半圆环52的端面一体固定有多个加强筋61,加强筋61连接支撑板6的端面和第一半圆环51、第二半圆环52的侧壁,加强筋61沿第一半圆环51、第二半圆环52的周向分布。
35.参照图3,支撑板6朝向加固条3的端面设有底块7,底块7朝向加固条3的端面开设有卡槽71,底块7靠近第一凸块53及第二凸块54的两侧壁通过设置连接螺栓73螺纹连接有l角码连接件72,底块7通过l角码连接件72和连接螺栓73螺纹连接于支撑板6。
36.参照图3,卡槽71槽底开设有螺纹孔74,螺纹孔74贯通至支撑板6背离底块7的端面,螺纹孔74内螺纹连接有升降螺栓10,升降螺栓10从支撑板6向卡槽71的槽底方向旋入,升降槽71内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垫块9,垫块9背离底块7的端面与加固条3相抵,垫块9朝向底块7的端面与升降螺栓10相抵,通过旋转升降螺栓10能够使垫块9于升降槽71内上下滑动,卡槽71的槽底固定有弹簧8,弹簧8的一端面固定于卡槽71的槽底,弹簧8的另一端面与垫块9朝向卡槽71的端面相抵。
37.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古建筑檩条临时加固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加固条固定连接于檩条1的下方、并通过抵接于加固条3底面的支撑件5对檩条1起到支撑加固的效果。
38.支撑件5设置成第一半圆环51与第二半圆环52通过对接连接的方式套接于支撑柱2上,既起到了固定于支撑柱2上支撑加固条3的作用,又减少了对支撑柱2的损伤,第一半圆环51与第二半圆环52上橡胶层55的设置更进一步减少了支撑件5对支撑柱2的损伤。
39.通过设置支撑板6,增大了加固条3与支撑件5的受力面积,从而缓解了檩条1所受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对檩条1进行加固,通过在檩条1与支撑板6之间设置底块7和可上下移动的垫块9,使得支撑件5在安装后移动垫块9抵紧加固条3对加固条3起到支撑效果,减少出现支撑件5安装后未抵紧加固条3,从而使檩条1负重更大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