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曳引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电梯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又称电梯主机。功能是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它由电动机、制动器、联轴器、减速箱、曳引轮、机架和导向轮及附属盘车手轮等组成。导向轮一般装在机架或机架下的承重梁上。盘车手轮有的固定在电机轴上,也有平时挂在附近墙上,使用时再套在电机轴上。
3.参考图1,当承重梁在机房楼板上面时,可将曳引机1底盘的钢底座与承重梁螺栓连接为一体,曳引机1与承重梁之间设置有钢板和弹簧,钢板水平设置有两个,相邻钢板沿竖直方向叠罗,弹簧固定于相邻钢板之间,上面的钢板与曳引机1固定连接,下面的钢板与承重梁固定连接,当曳引机1工作产生震动后,弹簧对曳引机1的震动起到缓冲效果,从而减少与曳引机1连接构件的松动现象,同时提升乘客乘坐电梯舒适性的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通过弹簧减震时会产生形变,弹簧自身回弹力会连带曳引机形成往复运动,导致减震效果不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通过弹簧减震时会产生形变,弹簧自身回弹力会连带曳引机形成往复运动,导致减震效果不佳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梯曳引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梯曳引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电梯曳引装置,包括曳引机,曳引机位于承重梁上方,所述曳引机底部水平设置有垫板,垫板与承重梁固定连接,垫板与曳引机之间竖直设置有减震组件,减震组件包括外筒、内筒和第一弹簧,外筒顶端与曳引机底部固定连接,外筒底端套设在内筒顶端外部,内筒底端与垫板固定连接,第一弹簧同时位于外筒和内筒内部,第一弹簧顶端与曳引机固定连接,底端与垫板固定连接,曳引机与垫板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气弹簧,第一气弹簧竖直设置,内筒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抵抗曳引机竖向震动的缓冲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曳引机工作产生竖向震动后,外筒在竖直方向产生位移,从而带动第一弹簧产生形变,同时第一气弹簧总长度发生改变,第一气弹簧自身具有支撑、缓冲、制动和高度调节的效果,第一弹簧对曳引机的震动产生阻力,同时第一气弹簧通过曳引机间接对第一弹簧的往复运动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保证对曳引机的减震,同时抑制第一弹簧往复运动,最终提升曳引机工作时平稳性的效果。
9.可选的,所述第一气弹簧设置有多个,相邻第一气弹簧以减震组件竖直中心线为中心轴对称设置,每个所述第一气弹簧与外筒之间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杆。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称设置的第一气弹簧并通过连接杆与外筒保持连接,从而保证第一气弹簧、外筒和曳引机在竖直方向位移时的整体性,弥补长时间震动的工作
状态下,彼此之间连接后形成的整体性。
11.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层、垫圈和环圈,缓冲层和环圈均环套固定在内筒外壁上,垫圈水平环套在内筒外壁上,垫圈顶面与外筒底端端面固定连接,缓冲层位于垫圈下方与垫圈之间留有距离,环圈水平设置,环圈顶面与缓冲层底部端面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圈的设置加强了缓冲层的抗冲击能力,垫圈的设置增大了外筒底端端部与缓冲层顶部端面的接触面积,提升了缓冲层对内圈向下时缓冲的能力,达到缓冲组件对曳引机竖向震动的缓冲效果。
13.可选的,所述缓冲层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缓冲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材质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以及缓冲能力,同时降低了设备成本。
15.可选的,所述缓冲层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同时环套在内筒外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缓冲层受到向下的冲击时,位于缓冲层内部的第二弹簧产生形变,从而产生了回弹力,进一步加强了缓冲层的抗冲击能力,提升了缓冲层的缓冲能力。
17.可选的,所述垫圈上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竖直设置,限位板顶部与垫圈固定连接,且限位板靠近内筒的侧壁与缓冲层外壁抵接,限位板底端设置有定位板,定位板水平设置,定位板一端与限位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筒外壁抵接,定位板与环圈之间的距离小于垫圈与缓冲层顶部之间的距离。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将定位板与垫圈形成连接,使定位板跟随垫圈的移动而移动,当曳引机震动时,外筒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定位板沿竖直方向移动,当缓冲层以及第一弹簧对曳引机产生往复运动时,定位板与环圈抵接,对往复运动产生阻碍,达到抑制第一弹簧和缓冲层对曳引机造成的往复运动,最终提升曳引机工作时平稳性的效果。
19.可选的,所述定位板与环圈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气弹簧,第二气弹簧竖直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弹簧身具有支撑、缓冲、制动和高度调节的效果,从而提升对曳引机往复运动现象的抑制。
21.可选的,所述限位板、定位板和第二气弹簧均设置有两个,相邻限位板、定位板和第二气弹簧均以内筒竖直中心线为中心轴对称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称设置的限位板、定位板和第二气弹簧维护了曳引机的受力平衡,进一步提升了曳引机工作时的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第一气弹簧和减震组件的设置,达到了保证对曳引机的减震,同时抑制第一弹簧往复运动,最终提升曳引机工作时平稳性的效果;
25.2.缓冲组件的设置,达到了对曳引机竖向震动的缓冲效果;
26.3.限位板、定位板以及第二气弹簧的设置,进一步抑制了第一弹簧的往复运动,达到提升曳引机工作时平稳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相关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竖向结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曳引机;11、承载板;2、垫板;3、减震组件;31、外筒;32、内筒;33、第一弹簧;4、第一气弹簧;5、连接杆;6、缓冲组件;61、缓冲层;611、第二弹簧;62、垫圈;63、环圈;7、第二气弹簧;8、限位板;9、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2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梯曳引装置。
33.参照图2,一种电梯曳引装置包括曳引机1,曳引机1下方设置有垫板2,垫板2与承重梁固定连接,曳引机1和垫板2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3和第一气弹簧4,减震组件3设置在曳引机1的正下方,第一气弹簧4设置有两个,相邻第一气弹簧4对称设置在减震组件3两侧,曳引机1工作时,减震组件3对曳引机1的竖向震动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第一气弹簧4也具有减震缓冲的效果,同时第一气弹簧4能够抑制减震组件3对曳引机1产生的往复运动,达到提升曳引机1工作时平稳性的效果。
34.参照图2和图3,垫板2为矩形板,垫板2水平设置。减震组件3包括外筒31、内筒32和第一弹簧33,外筒31和内筒32均为圆柱管状,外筒31和内筒32均竖直设置,外筒31顶端与曳引机1底部固定连接,为了便于曳引机1底部固定其余构件,本实施例中在曳引机1底部固定有承载板11,承载板11水平设置,即外筒31顶端与承载板11固定连接,外筒31底端环套在内筒32顶端外部,内筒32底端与垫板2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3同时位于外筒31和内筒32内部,第一弹簧33顶端与承载板11固定连接,底端与垫板2固定连接,当曳引机1工作时,曳引机1产生的竖向震动带动外筒31沿竖直方向位移,从而压缩第一弹簧33,第一弹簧33产生回弹力,对曳引机1的震动产生抑制作用,达到减震的效果。
35.参照图2和图3,第一气弹簧4竖直设置,第一气弹簧4顶端与承载板11固定连接,底端与垫板2固定连接,第一气弹簧4与外筒31之间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杆5,连接杆5水平设置,第一气弹簧4是一种可以实现支撑、缓冲、制动、高度及角度调节等功能的零件,在曳引机1震动时,第一气弹簧4对曳引机1的震动起到制动效果,同时对第一弹簧33带动曳引机1的往复运动同样起到抑制效果。连接杆5的设置,使外筒31、第一气弹簧4和曳引机1保持整体性。
36.参照图2和图3,内筒32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缓冲组件6,缓冲组件6包括缓冲层61、垫圈62和环圈63,缓冲层61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缓冲层61,缓冲层61水平环套固定在内筒32周向外壁上,缓冲层61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611,第二弹簧611同时环套在内筒32外壁外部,第二弹簧611的设置增强了缓冲层61的缓冲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垫圈62水平设置,垫圈62环套在内筒32周向外壁上,垫圈62顶面与外筒31底端端面固定连接,垫圈62内壁与内筒32外壁抵接,垫圈62底面与缓冲层61顶面之间存在距离从而保证缓冲组件6的正常使用;环圈63水平设置,环圈63环套在内筒32外壁上,环圈63内壁与内筒32外壁抵接,环圈63顶面与缓冲层61底面固定连接,曳引机1震动时,带动外筒31移动,从而垫圈62向下冲击缓冲层61顶部,缓冲层61配合第二弹簧611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环圈63使缓冲层61固定的更加牢固,间接加强了缓冲层61的抗冲击能力。
37.参照图2和图3,垫圈62上设置有限位板8,限位板8为矩形长条板,限位板8竖直设
置,限位板8正对内筒32的侧壁顶部处于垫圈62固定连接,限位板8底部设置有定位板9,定位板9水平设置,定位板9为矩形长条板状,定位板9一端与内筒32外壁抵接,另一端与限位板8底端固定连接,定位板9与环圈63之间存在距离,定位板9与环圈63之间的距离小于垫圈62与缓冲层61之间的距离;定位板9与环圈63之间设置有第二气弹簧7,第二气弹簧7同样具有支撑、缓冲、制动的效果,曳引机1震动时,通过外筒31、垫圈62、限位板8和定位板9,传递到第二气弹簧7处,使第二气弹簧7发挥出制动效果,达到对曳引机1减震同时抑制减震组件3往复运动的效果。
38.参照图3,限位板8、定位板9和第二气弹簧7均以内筒32竖直中心线为中心轴,对称设置有两个,从而保证曳引机1的受力平衡,进一步增强曳引机1工作时的稳定性。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梯曳引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启动曳引机1,曳引机1震动带动外筒31产生竖向位移,第一弹簧33被压缩从而产生回弹力,对曳引机1的震动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第一气弹簧4同样对曳引机1的震动产生抑制作用,第一气弹簧4对第一弹簧33作用到曳引机1上的往复运动还起到抑制效果,内筒32下移的同时,通过垫圈62挤压缓冲层61,缓冲层61对内筒32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第二气弹簧7的设置对内筒32不仅起到缓冲作用,同时还抑制了第一弹簧33以及缓冲层61对内筒32产生的往复作用,最终本技术达到了抑制曳引机1往复运动,提升曳引机1工作时平稳性的效果。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