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式火炬筒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1



1.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生产、垃圾填埋场排放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内燃式火炬筒。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火炬筒结构复杂,并且火炬筒长时间工作在恶劣环境下,容易出现不稳定甚至出现工作故障的情况;并且在长时间工作后,容易出现严重变形的情况;并且火炬筒不具备相应的挡雨挡风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不易变形并且具备遮风挡雨功能的内燃式火炬筒。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内燃式火炬筒,包括火炬筒b筒、火炬筒a筒和火炬帽子,所述火炬筒b筒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火炬筒b筒之间法兰连接,所述火炬筒a筒的顶端与最下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的底端法兰连接,所述火炬帽子的底端与最上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的顶端法兰连接,所述火炬筒a筒和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火炬筒b筒之间的法兰端面上垫纤维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火炬筒b筒和火炬筒a筒上均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加强板。所述火炬筒b筒和所述火炬筒a筒法兰连接方便工作人员对火炬筒的组装,且法兰端面上的纤维棉不仅避免端面被划伤的同时,还填充法兰端面之间的缝隙,防止烟雾从缝隙中渗漏;所述火炬帽子设置在所述火炬筒b筒顶端,防止雨水通过所述火炬筒b筒进入到火炬筒内部。
6.上述内燃式火炬筒,所述火炬筒b筒包括b筒筒体、爪钉、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分别安装在所述b筒筒体的顶端和底端;所述b筒筒体还包括b筒外层、b筒中层和b筒内层,三个或三个以上所述爪钉焊接在所述b筒外层内侧壁上,三个或三个以上所述爪钉共分为三组,三组所述爪钉均均匀分布在所述b筒外层内侧壁上,所述b筒中层设置在所述b筒外层内侧壁上,所述b筒内层设置在所述b筒中层内侧壁上,三组所述爪钉均插入所述b筒中层和所述b筒内层内;
7.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上均等均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圆孔;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三角加强板分别焊接在所述b筒外层外筒壁的顶部和底部,且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三角加强板也焊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底壁上和所述第二连接环的顶壁上,且一个所述三角加强板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圆孔之间。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b筒筒体共有多层,使得所述b筒筒体不仅能够在保障筒体的强度的同时,还保证了所述b筒筒体能够耐受高温侵蚀,所述爪钉使得所述b筒外层、所述b筒中层和所述b筒内层的连接更加紧实,防止所述b筒内层出现脱落的情况。
8.上述内燃式火炬筒,所述火炬筒a筒包括a筒筒体、第三连接环和第二圆孔,所述第
三连接环与最下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中的所述第二连接环法兰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环焊接在所述a筒筒体顶端,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圆孔等均开设在第三连接环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三角加强板等均焊接在所述a筒筒体外筒壁顶部和所述第三连接环底壁上,且一个所述三角加强板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圆孔之间。
9.上述内燃式火炬筒,所述火炬帽子包括倒v型帽体、圆钢棒、第四连接环、第三圆孔和第四圆孔,所述第四连接环与最上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中的所述第一连接环法兰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三圆孔和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四圆孔均等均开设在所述第四连接环上,所述圆钢棒的底端穿设在所述第三圆孔内,所述圆钢棒的顶端焊接在所述倒v型帽体内顶壁上,所述倒v型帽体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环上方。所述火炬帽子中的所述倒v型帽体防止雨水通过所述火炬筒b筒进入到火炬筒内部,所述圆钢棒支撑所述倒v型帽体,同时将所述倒v型帽体与所述火炬筒b筒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倒v型帽体与所述火炬筒b筒之间的能够有一段距离,使得废气能够通过所述倒v型帽体与所述火炬筒b筒之间的距离排放到外界。
10.上述内燃式火炬筒,所述火炬筒b筒共有7个,所述b筒筒体外筒壁顶部和底部周向均匀焊接的所述三角加强板分别有16个;所述b筒外层为厚度5mm的碳钢;所述b筒中层为厚度20mm的纤维棉,所述b筒内层为厚度80mm的莫来石浇注料;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为厚度16mm的碳钢;所述第一圆孔的直径是16mm,且所述第一圆孔的圆心到所述b筒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860mm,所述第一圆孔共有16个;所述火炬筒b筒的长度为1000mm;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径为1920mm;
11.每组所述爪钉分别有18个,所述爪钉呈v型,且夹角为30
°
,厚度为12mm,长度为70mm,临近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一组所述爪钉与所述第一连接环顶壁之间的距离为320mm,临近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一组所述爪钉与位于所述b筒外层内侧壁中部的一组所述爪钉之间的距离为180mm,位于所述b筒外层内侧壁中部的一组所述爪钉与临近所述第二连接环的一组所述爪钉之间的距离为180mm,临近所述第二连接环的一组所述爪钉与所述第二连接管底壁之间的距离为320mm。
12.上述内燃式火炬筒,所述a筒筒体外筒壁顶部周向均匀焊接的所述三角加强板分别有16个;所述a筒筒体为厚度8mm的碳钢,所述第三连接环为厚度16mm的碳钢,所述第三连接环上均匀开设的所述第二圆孔直径为16mm,且所述第二圆孔共有16个,所述第三连接环的外径为1920mm,所述a筒筒体内径为1784mm,所述火炬筒a筒的长为1200mm。
13.上述内燃式火炬筒,所述火炬帽子的高度为1152mm,所述倒v型帽体的直径为2200mm,厚度为5mm,高度为652mm,夹角为120
°
;所述圆钢棒的直径为30mm,长度为605mm,所述第四连接环与所述倒v型帽体底端之间的距离为500mm,所述第四连接环的外径为1920mm,内径为1790mm,厚度为16mm,所述第三圆孔共有8个,且直径为30mm,所述第四圆孔共有16个,且直径为16mm;所述第三圆孔和所述第四圆孔的圆心在同一个圆上,且所述第三圆孔和所述第四圆孔的圆心与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860mm。
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火炬筒b筒和所述火炬筒a筒法兰连接方便工作人员对火炬筒的组装,且法兰端面上的纤维棉不仅避免端面被划伤的同时,还填充法兰端面之间的缝隙,防止烟雾从缝隙中渗漏;所述火炬帽子设置在所述火炬筒b筒顶端,防止雨水通过所述
火炬筒b筒进入到火炬筒内部。
16.2、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b筒筒体共有多层,使得所述b筒筒体不仅能够在保障筒体的强度的同时,还保证了所述b筒筒体能够耐受高温侵蚀,所述爪钉使得所述b筒外层、所述b筒中层和所述b筒内层的连接更加紧实,防止所述b筒内层出现脱落的情况。
17.3、所述火炬帽子中的所述倒v型帽体防止雨水通过所述火炬筒b筒进入到火炬筒内部,所述圆钢棒支撑所述倒v型帽体,同时将所述倒v型帽体与所述火炬筒b筒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倒v型帽体与所述火炬筒b筒之间的能够有一段距离,使得废气能够通过所述倒v型帽体与所述火炬筒b筒之间的距离排放到外界。
附图说明
18.图1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火炬筒中火炬筒b筒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火炬筒中火炬筒b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火炬筒中火炬筒a筒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火炬筒中火炬帽子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

火炬筒b筒;101

b筒筒体;102

爪钉;103

第一连接环;104

第二连接环;105

第一圆孔;106

b筒外层;107

b筒中层;108

b筒内层;2

火炬筒a筒;201

a筒筒体;202

第三连接环;203

第二圆孔;3

火炬帽子;301

倒v型帽体;302

圆钢棒;303

第四连接环;304

第三圆孔;305

第四圆孔;4

三角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内燃式火炬筒,包括火炬筒b筒1、火炬筒a筒2和火炬帽子3,所述火炬筒b筒1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火炬筒b筒1之间法兰连接,所述火炬筒a筒2的顶端与最下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1的底端法兰连接,所述火炬帽子3的底端与最上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1的顶端法兰连接,所述火炬筒a筒2和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火炬筒b筒1之间的法兰端面上垫纤维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火炬筒b筒1和火炬筒a筒2上均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加强板4。所述火炬筒b筒1和所述火炬筒a筒2法兰连接方便工作人员对火炬筒的组装,且法兰端面上的纤维棉不仅避免端面被划伤的同时,还填充法兰端面之间的缝隙,防止烟雾从缝隙中渗漏;所述火炬帽子3设置在所述火炬筒b筒1顶端,防止雨水通过所述火炬筒b筒1进入到火炬筒内部。
24.所述火炬筒b筒1包括b筒筒体101、爪钉102、第一连接环103和第二连接环104,所述第一连接环103和第二连接环104分别安装在所述b筒筒体101的顶端和底端;所述b筒筒体101还包括b筒外层106、b筒中层107和b筒内层108,三个或三个以上所述爪钉102焊接在所述b筒外层106内侧壁上,三个或三个以上所述爪钉102共分为三组,三组所述爪钉102均均匀分布在所述b筒外层106内侧壁上,所述b筒中层107设置在所述b筒外层106内侧壁上,所述b筒内层108设置在所述b筒中层107内侧壁上,三组所述爪钉102均插入所述b筒中层107和所述b筒内层108内;所述第一连接环103和所述第二连接环104上均等均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圆孔105;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三角加强板4分别焊接在所述b筒外层106外筒壁的顶部和底部,且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三角加强板4也焊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环103的底壁上和所述第二连接环104的顶壁上,且一个所述三角加强板4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圆孔
105之间。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b筒筒体101共有多层,使得所述b筒筒体101不仅能够在保障筒体的强度的同时,还保证了所述b筒筒体101能够耐受高温侵蚀,所述爪钉102使得所述b筒外层106、所述b筒中层107和所述b筒内层108的连接更加紧实,防止所述b筒内层108出现脱落的情况。
25.所述火炬筒a筒2包括a筒筒体201、第三连接环202和第二圆孔203,所述第三连接环202与最下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1中的所述第二连接环104法兰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环202焊接在所述a筒筒体201顶端,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圆孔203等均开设在第三连接环202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三角加强板4等均焊接在所述a筒筒体201外筒壁顶部和所述第三连接环202底壁上,且一个所述三角加强板4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圆孔203之间。
26.所述火炬帽子3包括倒v型帽体301、圆钢棒302、第四连接环303、第三圆孔304和第四圆孔305,所述第四连接环303与最上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1中的所述第一连接环103法兰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三圆孔304和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四圆孔305均等均开设在所述第四连接环303上,所述圆钢棒302的底端穿设在所述第三圆孔304内,所述圆钢棒302的顶端焊接在所述倒v型帽体301内顶壁上,所述倒v型帽体301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环303上方。所述火炬帽子3中的所述倒v型帽体301防止雨水通过所述火炬筒b筒1进入到火炬筒内部,所述圆钢棒302支撑所述倒v型帽体301,同时将所述倒v型帽体301与所述火炬筒b筒1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倒v型帽体301与所述火炬筒b筒1之间的能够有一段距离,使得废气能够通过所述倒v型帽体301与所述火炬筒b筒1之间的距离排放到外界。
27.所述火炬筒b筒1共有7个,所述b筒筒体101外筒壁顶部和底部周向均匀焊接的所述三角加强板4分别有16个;所述b筒外层106为厚度5mm的碳钢;所述b筒中层107为厚度20mm的纤维棉,所述b筒内层108为厚度80mm的莫来石浇注料;所述第一连接环103和所述第二连接环104为厚度16mm的碳钢;所述第一圆孔105的直径是16mm,且所述第一圆孔105的圆心到所述b筒筒体101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860mm,所述第一圆孔105共有16个;所述火炬筒b筒1的长度为1000mm;所述第一连接环103和所述第二连接环104的外径为1920mm;每组所述爪钉102分别有18个,所述爪钉102呈v型,且夹角为30
°
,厚度为12mm,长度为70mm,临近所述第一连接环103的一组所述爪钉102与所述第一连接环103顶壁之间的距离为320mm,临近所述第一连接环103的一组所述爪钉102与位于所述b筒外层106内侧壁中部的一组所述爪钉102之间的距离为180mm,位于所述b筒外层106内侧壁中部的一组所述爪钉102与临近所述第二连接环104的一组所述爪钉102之间的距离为180mm,临近所述第二连接环104的一组所述爪钉102与所述第二连接管底壁之间的距离为320mm。
28.所述a筒筒体201外筒壁顶部周向均匀焊接的所述三角加强板4分别有16个;所述a筒筒体201为厚度8mm的碳钢,所述第三连接环202为厚度16mm的碳钢,所述第三连接环202上均匀开设的所述第二圆孔203直径为16mm,且所述第二圆孔203共有16个,所述第三连接环202的外径为1920mm,所述a筒筒体201内径为1784mm,所述火炬筒a筒2的长为1200mm。
29.所述火炬帽子3的高度为1152mm,所述倒v型帽体301的直径为2200mm,厚度为5mm,高度为652mm,夹角为120
°
;所述圆钢棒302的直径为30mm,长度为605mm,所述第四连接环303与所述倒v型帽体301底端之间的距离为500mm,所述第四连接环303的外径为1920mm,内径为1790mm,厚度为16mm,所述第三圆孔304共有8个,且直径为30mm,所述第四圆孔305共有16个,且直径为16mm;所述第三圆孔304和所述第四圆孔305的圆心在同一个圆上,且所述第
三圆孔304和所述第四圆孔305的圆心与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860mm。
30.在本实施例中,火炬筒a筒2的顶端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火炬筒b筒1法兰连接在一起中最下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1的底端法兰连接,且所述火炬筒a筒2和所述火炬筒b筒1法兰连接,以组成整个火炬筒筒体,所述火炬筒a筒2和所述火炬筒b筒1上焊接的三角加强板4加强整个火炬筒筒体的强度,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火炬筒b筒1法兰连接在一起中最上端的所述火炬筒b筒1的底端法兰连接的火炬帽子3使得整个火炬筒能够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
31.具体工作原理为:
32.将第三连接环202与最下端火炬筒b筒1中的第二连接环104法兰连接,并将7个火炬筒b筒1法兰连接在一起,并将火炬帽子3安装在最上端火炬筒b筒1中的第一连接环103法兰连接,并且在法兰端面上垫上纤维棉。
3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4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