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轴承紧定套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4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紧定套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组合式轴承紧定套。


背景技术:

2.紧定套用于将圆锥孔调心轴承(调心球轴承、调心滚子轴承)固定在无轴肩轴上,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轴承调换方便、广泛使用于纺织、轻工、造纸、冶金、皮带运输及输送设备等行业。目前的紧定套大多设有应变槽,便于套筒安装在转轴上,但是转轴与套筒之间容易产生松动。
3.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6708241u公开了一种易拆卸紧定套,包括锁紧螺母、定位圈和转轴,安装部设置在转轴上,安装部左侧设置有定位圈,安装部右侧设置有锁紧螺母,安装部内侧设置有圆锥孔调心轴承,安装部下方固定有有应变槽和套筒,应变槽和套筒中间固定有圆柱轴,圆柱轴右侧固定有弹簧,弹簧右侧设置有手摇转柄,套筒上方固定有螺纹部,锁紧螺母内部固定有紧定螺钉,紧定螺钉下方和螺纹部上方设置有紧定螺纹,锁紧螺母的上设置有倒角,安装部和锁定螺母中间设置有锁紧垫片。
4.该现有的紧定套对于与轴承内轮之间的贴合往往通过操作人员手动敲打,这不仅容易损坏紧定套,还较为不便,并且对于紧定套与转轴之间的固定,现有的通过螺母的拧紧往往达不到更加紧固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应该设计一种能够稳固轴承以及能够加强锁紧转轴的紧定套。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特提出一种组合式轴承紧定套,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目前轴承紧定套安装不牢固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轴承紧定套,包括:
9.紧定套组件,同轴套设在转轴上,并且带锥形孔的轴承同轴套设在紧定套组件上;
10.锁紧螺母,同轴套设在转轴上且设置在紧定套组件的一端;
11.退卸螺母,同轴套设在转轴上且设置在紧定套组件远离锁紧螺母的一端;
12.紧定套组件包括:冷热套和套筒;
13.冷热套用以通过热胀冷缩的形式锁紧转轴,该冷热套同轴套设在转轴上;
14.套筒同轴套设在冷热套上。
15.其中,冷热套的外表面沿着其轴线方向均匀设有四个卡块,套筒的内表面沿着其轴线方向均匀设有四个卡口,并且冷热套通过四个卡块与四个卡口对应卡接的方式插入在套筒内。
16.其中,套筒的外表面为锥形面且其锥形面能够与轴承的锥形孔相契合,套筒的小头端和大头端还分别向外延伸设有一个第一螺纹套和第二螺纹套,第一螺纹套和第二螺纹
套的外表面均设有螺纹,并且第一螺纹套和第二螺纹套的内径均等于冷热套的外径,锁紧螺母和退卸螺母分别螺纹安装在第一螺纹套和第二螺纹套上以至于抵紧轴承内轮。
17.其中,冷热套的内部设为空腔,冷热套的一端还设有一个用以通气进入空腔的进气口,第一螺纹套的端面固定设有一个同轴套设在转轴上且用以抵挡冷热套的闭口环,闭口环的端面还设有一个能够与进气口连通的通口,第二螺纹套的端部还设有一个限位套,限位套同轴套设在转轴上且第二螺纹套螺纹套设在限位套上,并且限位套的端部抵触于冷热套的端部以至于限位冷热套的移动。
18.其中,套筒的小头端和大头端沿着其轴线方向均设有若干个凸杆,并且套筒的小头端和大头端还分别通过相对应的若干个凸杆套设有一个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第一垫片位于锁紧螺母和轴承之间,第二垫片位于退卸螺母和轴承之间。
19.其中,锁紧螺母和退卸螺母的四周均设有用以方便其转动的切槽。
20.三、有益效果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冷热套以热胀冷缩的方式锁紧转轴,更有效的对转轴的锁紧,防止转轴松动出现不旋转的现象以及防止转轴出现滑动的现象;通过锁紧螺母和退卸螺母的两端锁紧,防止轴承在套筒上出现滑动的现象;
22.进一步通过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的间接抵紧,不仅防止了轴承出现磨损,还提高了轴承的锁紧效果;通过锁紧螺母和退卸螺母上的切槽,便于操作人员旋转时能够着力。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紧定套组件、锁紧螺母和退卸螺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2的侧视图;
26.图4为图3的a

a处剖视图;
27.图5为图2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28.图6为图5的正视图。
29.图中:
30.1为紧定套组件;2为转轴;3为锁紧螺母;4为退卸螺母;5为冷热套;6为套筒;7为卡块;8为卡口;9为锥形面;10为第一螺纹套;11为第二螺纹套;12为空腔;13为进气口;14为闭口环;15为限位套;16为凸杆;17为第一垫片;18为第二垫片;19为切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2.实施例1:
33.参照图1至图6所示,一种组合式轴承紧定套,包括:
34.紧定套组件1,同轴套设在转轴2上,并且带锥形孔的轴承同轴套设在紧定套组件1上;
35.锁紧螺母3,同轴套设在转轴2上且设置在紧定套组件1的一端;
36.退卸螺母4,同轴套设在转轴2上且设置在紧定套组件1远离锁紧螺母3的一端;
37.紧定套组件1包括:冷热套5和套筒6;
38.冷热套5用以通过热胀冷缩的形式锁紧转轴2,该冷热套5同轴套设在转轴2上;
39.套筒6同轴套设在冷热套5上。
40.在安装紧定套组件1时,首先,操作人员将套筒6套设在冷热套5设上,接着,操作人员将冷热套5套在转轴2上,再将轴承套在套筒6上,为了稳固套筒6与轴承内轮之间能够同步转动,因此,操作人员通过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安装在套筒6的两端用以抵紧轴承内轮,在冷热套5套在转轴2上时,为了能够锁紧转轴2,操作人员将热气通入冷热套5内,冷热套5受热膨胀随之锁紧转轴2,在使用完成后,操作人员排解热气将冷热套5冷却,冷热套5随之冷却回缩到正常状态,转轴2随之能从中拆卸出,在拆卸轴承时,操作人员拧开锁紧螺母3,再拧动退卸螺母4推动轴承从套筒6上推出,便于轴承的拆卸,本实用新型通过冷热套5以热胀冷缩的方式锁紧转轴2,更有效的对转轴2的锁紧,防止转轴2松动出现不旋转的现象。
41.冷热套5的外表面沿着其轴线方向均匀设有四个卡块7,套筒6的内表面沿着其轴线方向均匀设有四个卡口8,并且冷热套5通过四个卡块7与四个卡口8对应卡接的方式插入在套筒6内。
42.套筒6套设在冷热套5上时,操作人员将套筒6通过四个卡口8与冷热套5的四个卡块7相对应的卡接方式套设在冷热套5上。
43.套筒6的外表面为锥形面9且其锥形面9能够与轴承的锥形孔相契合,套筒6的小头端和大头端还分别向外延伸设有一个第一螺纹套10和第二螺纹套11,第一螺纹套10和第二螺纹套11的外表面均设有螺纹,并且第一螺纹套10和第二螺纹套11的内径均等于冷热套5的外径,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分别螺纹安装在第一螺纹套10和第二螺纹套11上以至于抵紧轴承内轮。
44.当轴承安装在套筒6上时,由于套筒6的外表面为锥形面9,因此,轴承的锥形孔套设在套筒6上时能够卡在套筒6上,为了轴承安装的稳固,因此,操作人员通过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的两端锁紧,防止轴承在套筒6上出现滑动的现象。
45.冷热套5的内部设为空腔12,冷热套5的一端还设有一个用以通气进入空腔12的进气口13,第一螺纹套10的端面固定设有一个同轴套设在转轴2上且用以抵挡冷热套5的闭口环14,闭口环14的端面还设有一个能够与进气口13连通的通口,第二螺纹套11的端部还设有一个限位套15,限位套15同轴套设在转轴2上且第二螺纹套11螺纹套设在限位套15上,并且限位套15的端部抵触于冷热套5的端部以至于限位冷热套5的移动。
46.当冷热套5安装在套筒6内时,为了保证冷热套5的稳定,限位套15将冷热套5抵触于闭口环14上,使冷热套5在套筒6内部不会活动,在冷热套5锁紧转轴2时,操作人员将热气通过进气口13通入冷热套5内,冷热套5受热膨胀随之夹紧转轴2,通过冷热套5受热膨胀锁紧转轴2的形式,防止了转轴2出现滑动的现象。
47.实施例2:
48.相较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套筒6的小头端和大头端沿着其轴线方向均设有若干个凸杆16,并且套筒6的小头端和大头端还分别通过相对应的若干个凸杆16套设有一个第一垫片17和第二垫片18,第一垫片17位于锁紧螺母3和轴承之间,第二垫片18位于退卸螺母4和轴承之间。
49.当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抵紧轴承时,通过第一垫片17和第二垫片18的间接抵
紧,不仅防止了轴承出现磨损,还提高了轴承的锁紧效果。
50.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的四周均设有用以方便其转动的切槽19。
51.当操作人员转动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时,通过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上的切槽19,便于操作人员旋转时能够着力。
52.具体安装时,首先,操作人员将套筒6套设在冷热套5设上,接着,操作人员将冷热套5套在转轴2上,再将轴承套在套筒6上,套筒6套设在冷热套5上时,操作人员将套筒6通过四个卡口8与冷热套5的四个卡块7相对应的卡接方式套设在冷热套5上,当冷热套5安装在套筒6内时,为了保证冷热套5的稳定,限位套15将冷热套5抵触于闭口环14上,使冷热套5在套筒6内部不会活动。
53.当轴承安装在套筒6上时,由于套筒6的外表面为锥形面9,因此,轴承的锥形孔套设在套筒6上时能够卡在套筒6上,为了轴承安装的稳固,操作人员转动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时,通过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上的切槽19,便于操作人员旋转时能够着力,锁紧螺母3和退卸螺母4抵紧轴承时,通过第一垫片17和第二垫片18的间接抵紧,不仅防止了轴承出现磨损,还提高了轴承的锁紧效果。
54.当冷热套5锁紧转轴2时,操作人员将热气通过进气口13通入冷热套5内,冷热套5受热膨胀随之夹紧转轴2,通过冷热套5受热膨胀锁紧转轴2的形式,防止了转轴2出现滑动的现象。
55.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4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