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故障监督管理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型电梯故障监督管理用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是人们在楼宇中垂直走动最主要的搭乘工具,电梯系统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带电梯建筑物越来越普及,因此,电梯的安全、节能、环保等诸多相关问题也受到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寸土寸金的时代,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甚至有一些住宅小区从建筑设计上就实现了大幅度提高建筑的实用面积.ic卡电梯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正好完全解决上述安全及智能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电梯的智能化管理有必要纳入到住宅小区、办公大楼、写字楼等各个行业、场所的智能一卡通系统.而且从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情况来看,只要选择专业的、合格的ic卡电梯控制系统和产品,不仅仅可以解决安全和智能化管理的问题,还可以给物业管理方带来相当的经济效益,甚至可以使建筑设计改变和提升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的利用效率,为广大业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现有的智能型电梯大多会通过监控装置来监督管理电梯故障,但是目前监控装置一般采用螺栓固定式安装,当需要对监控装置进行检修时,需要卸下螺栓,不仅费时费力,且不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在日常使用时容易受到外界碰撞的影响导致其内部的电器元件损坏,降低了使用寿命。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型电梯故障监督管理用监控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型电梯故障监督管理用监控装置,解决现有的监控装置拆卸检修时费时费力和使用时碰撞易损坏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智能型电梯故障监督管理用监控装置,包括监控装置本体、保护板和固定座,所述监控装置本体相对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贯穿保护板,所述固定杆一端焊接有限位块,所述监控装置本体相对两侧面均焊接有若干第一弹性件,若干所述第一弹性件均与保护板相抵持,所述监控装置本体下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下表面焊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下表面一侧垂直焊接有支撑板,若干所述滑动板之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件,所述固定座内部有支撑空间,所述固定座上表面开设有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支撑空间,所述连接板和支撑板位于支撑空间内,通过设置保护板,在保护板与监控装置本体之间安装第一弹性件,可以降低监控装置本体碰撞后的振动,减少碰撞后零件的损伤;通过设置滑动板和固定座,在固定座内开设支撑空间,滑动板滑动将连接板和支撑板放入支撑空间内,第二弹性件张力使的连接板和支撑板不易晃动而且方便取出,便于取下监控装置本体进行固定检修。
8.优选地,所述滑槽的长度与通道和连接板的长度均相对应,滑动板滑动到滑槽中心时,可以确保连接板可以通过通道进入到支撑空间内部,滑动板滑动到滑槽两端时,要确保连接板会被通道卡住,不会由于通道过长而可以直接取出连接板。
9.优选地,所述支撑空间的深度与连接板的厚度和支撑板的高度均相对应,支撑空间的深度要确保可以将连接板和支撑板可以完整进入,在受到第二弹性件弹力后,将连接板和支撑板卡在支撑空间内。
10.优选地,所述固定座相对两侧面一侧均焊接有固定板,若干所述固定板上下两表面均贯穿开设有若干通孔,通过设置固定板和通孔,将固定座固定安装在电梯内部,在给监控装置本体进行检修时,不必拆卸固定座。
11.优选地,所述保护板与监控装置本体之间填充有若干泡沫块,通过设置泡沫块,是为了降低监控装置本体碰撞后的冲撞力,减少零件的损坏。
12.优选地,所述监控装置本体上表面焊接有把手,通过设置把手,方便在取下监控装置本体后携带监控装置本体。
13.优选地,所述保护板的长度大于监控装置本体的厚度,所述保护板的宽度大于监控装置本体的高度,保护板可以更好的对监控装置本体进行保护,防止监控装置本体与其他物体的直接碰撞。
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保护板,在保护板与监控装置本体之间安装第一弹性件,可以降低监控装置本体碰撞后的振动,减少碰撞后零件的损伤;通过设置滑动板和固定座,在固定座内开设支撑空间,滑动板滑动将连接板和支撑板放入支撑空间内,第二弹性件张力使的连接板和支撑板不易晃动而且方便取出,便于取下监控装置本体进行固定检修;过设置泡沫块,是为了降低监控装置本体碰撞后的冲撞力,减少零件的损坏;通过设置把手,方便在取下监控装置本体后携带监控装置本体。
16.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20.图3为图2中a
‑
a处剖面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4.1、监控装置本体;2、固定座;3、固定板;4、通孔;5、把手;6、限位块;7、保护板;8、固定杆;9、第一弹性件;10、泡沫块;11、滑槽; 12、滑动板;13、连接板;14、支撑板;15、支撑空间;16、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请参阅图1
‑
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智能型电梯故障监督管理用监控装置,包括监控装置本体1、保护板7和固定座2,监控装置本体1相对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固定杆8,固定杆8贯穿保护板7,固定杆8一端焊接有限位块6,监控装置本体1相对两侧面均焊接有若干第一弹性件9,若干第一弹性件9均与保护板7相抵持,监控装置本体1下表面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2,滑动板12下表面焊接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下表面一侧垂直焊接有支撑板14,若干滑动板12之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件16,固定座2内部有支撑空间15,固定座2上表面开设有通道,通道连通支撑空间15,连接板13和支撑板14位于支撑空间15内。
28.通过设置保护板7,在保护板7与监控装置本体1之间安装第一弹性件 9,可以降低监控装置本体1碰撞后的振动,减少碰撞后零件的损伤;通过设置滑动板12和固定座2,在固定座2内开设支撑空间15,滑动板12滑动将连接板13和支撑板14放入支撑空间15内,第二弹性件16张力使的连接板13和支撑板14不易晃动而且方便取出,便于取下监控装置本体1 进行固定检修。
29.进一步地,滑槽11的长度与通道和连接板13的长度均相对应。
30.滑动板12滑动到滑槽11中心时,可以确保连接板13可以通过通道进入到支撑空间15内部,滑动板12滑动到滑槽11两端时,要确保连接板13 会被通道卡住,不会由于通道过长而可以直接取出连接板13。
31.进一步地,支撑空间15的深度与连接板13的厚度和支撑板14的高度均相对应。
32.支撑空间15的深度要确保可以将连接板13和支撑板14可以完整进入,在受到第二弹性件弹力16后,将连接板13和支撑板14卡在支撑空间15 内。
33.进一步地,固定座2相对两侧面一侧均焊接有固定板3,若干固定板3 上下两表面均贯穿开设有若干通孔4。
34.通过设置固定板3和通孔4,将固定座2固定安装在电梯内部,在给监控装置本体1进行检修时,不必拆卸固定座2。
35.进一步地,保护板7与监控装置本体1之间填充有若干泡沫块10。
36.通过设置泡沫块10,是为了降低监控装置本体1碰撞后的冲撞力,减少零件的损坏。
37.进一步地,监控装置本体1上表面焊接有把手5。
38.通过设置把手5,方便在取下监控装置本体1后携带监控装置本体1。
39.进一步地,保护板7的长度大于监控装置本体1的厚度,保护板7的宽度大于监控装置本体1的高度。
40.保护板7可以更好的对监控装置本体1进行保护,防止监控装置本体1 与其他物体的直接碰撞。
41.如图1
‑
5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智能型电梯故障监督管理用监控装置的使用方法:安装人员首先将固定座2通过固定板3上的通孔4固定在电梯内所需要安装的位置,双手同时推动滑动板12,将滑动板12推动到滑槽 11的中心,连接板13和支撑板14会受到滑动板12的带动向中间移动,然后将支撑板14和连接板13放入支撑空间15内,缓慢松开双手,滑动板12 会受到第二弹性件16的弹力,滑动到滑槽11的两端,连接板13和支撑板 14也会随之移动,卡入支撑空间15内部;在监控装置本体1需要进行检修时,检修人员双手对滑动板12施加向滑槽11中心的力,待到连接板13和支撑板14向中间移动后,将连接板13和支撑板14从支撑空间15内取出,然后握住把手5,将监控装置本体1拿去检修。
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3.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