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8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筒仓是一种贮存散装物料的仓库,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农业中。筒仓的截面形状有矩形、多边形和圆形等,在筒仓储料过程中,需要在建立时就在外壁上施加预应力,而在储料时还要随着物料的密度、体积和总重等的不同在筒仓的外部施加预压力,然而,对于矩形筒仓来说,矩形筒仓中的物料对四个侧壁施加压力形成的合力会使筒仓边角受力增大,现有技术中的预压力支撑装置多数应用于圆形筒仓,其结构形式并不适用于矩形筒仓,即使为矩形筒仓外表面施加预压力,现有的预压力支撑装置也不能保证对矩形筒仓相邻侧壁同时施加相同大小的预压力,时间长了会造成筒仓的边角变形甚至受损泄露,损伤筒仓。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预压力支撑装置不能对矩形筒仓相邻侧壁同时施加相同大小的预压力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对矩形筒仓相邻侧壁同时施加相同大小的预压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包括:
5.第一压紧组件,适于在工作状态下对矩形筒仓的第一侧壁施加第一预紧力;
6.第二压紧组件,适于在工作状态下对所述第一侧壁邻接的第二侧壁施加第二预紧力;
7.调整组件,同时与所述第一压紧组件和所述第二压紧组件相连接,并适于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压紧组件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对所述矩形筒仓的预紧力大小;
8.其中,所述第一预紧力与所述第二预紧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互垂直。
9.可选的,所述第一压紧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构造为板状结构,适于在工作状态下与所述矩形筒仓的第一侧壁相抵接;
10.所述第二压紧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构造为板状结构,适于在工作状态下与所述矩形筒仓的第二侧壁相抵接。
11.可选的,所述调整组件包括:
12.转轴,沿纵向方向设置;
13.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相连,并适于绕所述转轴转动;
14.第二轴套,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相连,并适于绕所述转轴转动;以及
15.施力单元,所述施力单元适于同时带动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绕所述转轴转动。
16.可选的,所述施力单元包括:
17.第一丝杠、第二丝杠,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丝杠和所述第二丝杠上设置有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
18.移动块,与轴套相连,所述移动块上设置水平方向的螺孔,适于与所述第一丝杠、第二丝杠配合。
19.可选的,所述施力单元还包括:
20.连杆,一端与轴套连接;
21.转动头,设置于所述连杆远离所述轴套的一端,所述转动头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移动块经由所述转动头、所述连杆与所述轴套相连接。
22.可选的,所述第一压紧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还包括:减震单元,设置于两个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适于与所述支撑板连接。
23.可选的,所述减震单元包括:弹性块,所述弹性块的内部设有均匀分布的内腔;
24.减震伸缩杆,设置于所述弹性块的内腔中;
25.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减震伸缩杆的外侧。
26.可选的,所述第一压紧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还包括:压板单元,设置于两个所述减震单元相互靠近的一侧,适于与所述减震单元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连接,适于与筒仓侧壁接触。
27.可选的,所述压板单元包括:压紧板,所述压紧板设置于所述减震单元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28.防滑垫,设置于所述压紧板的远离所述减震单元的一侧;
29.拓展板,设置于所述压紧板的四个角落;
30.连接螺栓,设置于所述拓展板上,所述连接螺栓与所述拓展板为螺纹连接。
31.可选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还包括:升降单元,适于调节所述第一压紧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的高度位置,并提供沿高度方向的驱动力和支撑力。
32.可选的,所述升降单元包括:
33.电动升降柱,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适于提供沿高度方向的驱动力;
34.导向杆、导向筒,所述导向筒与所述导向杆滑动配合,适于随着所述电动升降柱的升降而伸缩,适于提供沿高度方向的支撑力。
35.可选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升降单元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远离所述升降单元的一侧与所述转轴连接,适于对所述转轴进行支撑。
3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3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调整组件同步调整第一压紧组件与第二压紧组件在筒仓边角处相互靠近,对矩形筒仓第一侧壁与相邻第二侧壁施加大小相等且方向相互垂直的预紧力,从而实现对矩形筒仓相邻侧壁同时施加相同大小的预压力,避免因筒仓中的物料对筒仓侧壁施加压力而造成的筒仓边角变形甚至受损泄露,避免损伤筒仓。
38.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支撑板为板状结构,在工作状态下与矩形筒仓的侧壁相抵接,便于对矩形筒仓的侧壁施加预压力。
39.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调整组件的施力单元同时带动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绕转轴转动,调整所述第一压紧组件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之间的夹角,从而方便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压紧组件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对所述矩形筒仓的预紧力大小,方便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40.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在施力单元的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上设置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实现通过转动丝杠来调整所述第一压紧组件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之间角度的大小,便于操作。
4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减震单元,在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工作过程中,减小从地面传导来的震动,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防止损伤筒仓。
4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设置压板单元,通过连接螺栓增强与筒仓之间的固定性能,通过防滑垫防止在下雨时打滑,避免筒仓因突然失去预压力而造成破裂。
4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升降单元,根据物料的多少来灵活调节所述第一压紧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的高度位置,即调节预压力施加的高度位置,不需要施工人员重新安装,操作方便,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5.图1为本实用新型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3为本实用新型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支撑板及部分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4为本实用新型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丝杠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49.图5为本实用新型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升降台的结构示意图;
50.图6为本实用新型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减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1.图7为本实用新型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压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2.附图标记说明:
[0053]1‑
第一压紧组件,2

第二压紧组件;
[0054]3‑
支撑板,31

第一支撑板,32

第二支撑板;
[0055]4‑
减震单元,41

弹性块,42

减震伸缩杆,43

减震弹簧;
[0056]5‑
压板单元,51

压紧板,52

拓展板,53

防滑垫,54

连接螺栓;
[0057]6‑
调整组件,61

转轴,62

轴套,621

第一轴套,622

第二轴套,63

施力单元,631

第一丝杠,632

第二丝杠,633

转把,634

限位片,635

移动块,636

螺孔,637

连杆,638

转动头;
[0058]7‑
支撑台,8

升降单元,81

电动升降柱,82

导向杆,83

导向筒;
[0059]9‑
加强筋,10

底座,11

固定部,12

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006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6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3]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64]
结合图1

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包括:
[0065]
第一压紧组件1,适于在工作状态下对矩形筒仓的第一侧壁施加第一预紧力;
[0066]
第二压紧组件2,适于在工作状态下对所述第一侧壁邻接的第二侧壁施加第二预紧力;
[0067]
调整组件6,同时与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相连接,并适于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对所述矩形筒仓的预紧力大小;
[0068]
其中,所述第一预紧力与所述第二预紧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互垂直。
[0069]
优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主要应用于矩形筒仓结构,并优选支撑于矩形筒仓的外墙侧壁上。所述矩形筒仓的外墙侧壁可以包括四个壁面,其中,所述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能够同时支撑矩形筒仓的两个侧壁,即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其中,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邻接设置,并进一步地,一个矩形筒仓的四周可以设置四个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从而同时对矩形筒仓的各个侧壁进行支撑;作为变形,一个矩形筒仓的四周可以设置两个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两个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相对设置,从而也能够保证同时对矩形筒仓的四个侧壁进行支撑。
[0070]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与第二压紧组件2构造为相同的结构形式,通过与矩形筒仓的外壁相接触对所述矩形筒仓施加作用力,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与第二压紧组件2沿纵向设置于矩形筒仓外壁的相同高度位置。
[0071]
优选的,所述调整组件6与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采用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形式,在工作状态下,通过同时对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施加作用力,从而调整第一压紧组件1与第二压紧组件2对所述矩形筒仓的预紧力大小。
[0072]
作为一种实现形式,所述调整组件6能够对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同时施加垂直于矩形筒仓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作用力;作为另一种实现形式,所述调整组件6还能够对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同时施加转动力,以使第一压紧组件1和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对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更加贴合,并形成挤压关系,从而起到预紧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调整组件6同步调整第一压紧组件1与第二压紧组件2,对矩形筒仓第一侧壁与相邻第二侧壁施加大小相等且方向相
互垂直的预紧力,从而实现对矩形筒仓相邻侧壁同时施加相同大小的预压力,避免因筒仓中的物料对仓壁施加压力而造成的筒仓边角变形甚至受损泄露,避免损伤筒仓。
[0073]
通过保证第一侧壁与相邻第二侧壁的预压力时刻处于相同大小,避免相邻两侧壁受力不均,由于矩形筒仓内部的物料在下落过程中呈自然散落状态,物料对各个侧壁的作用力大致趋于相同,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保证相邻两侧壁的受力均衡,从而更好的对矩形筒仓侧壁进行保护,避免各个支撑装置独立作用而对不同侧壁施加不同大小的作用力的情况发生。
[0074]
具体地,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包括:第一支撑板31,构造为板状结构,适于在工作状态下与所述矩形筒仓的第一侧壁相抵接;
[0075]
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包括:第二支撑板32,构造为板状结构,适于在工作状态下与所述矩形筒仓的第二侧壁相抵接。
[007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支撑板3为板状结构,在工作状态下与矩形筒仓的侧壁相抵接,便于对矩形筒仓的侧壁施加预压力。
[0077]
所述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3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之间的夹角为90
°

[0078]
具体地,结合图2、图3所示,所述调整组件6包括:
[0079]
转轴61,沿纵向方向设置;
[0080]
第一轴套621,与所述第一支撑板31的一端相连,并适于绕所述转轴61转动;
[0081]
第二轴套622,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的一端相连,并适于绕所述转轴61转动;以及
[0082]
施力单元63,所述施力单元63适于同时带动所述第一轴套621和所述第二轴套622绕所述转轴61转动。
[0083]
优选的,所述第一轴套621与所述第二轴套622均贯穿形成有轴孔。
[0084]
优选的,所述第一轴套621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1沿水平方向的一端端部,且所述第一轴套621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31所在平面相平行。所述第二轴套622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2沿水平方向的一端端部,且所述第二轴套622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所在平面相平行。
[0085]
通过将述第一轴套621与所述第二轴套622套设在所述转轴61上,使得所述第一轴套621与所述第二轴套622能够绕所述转轴61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3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相对转动。
[008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调整组件6的施力单元63同时带动所述第一轴套621和所述第二轴套622绕所述转轴61转动,调整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之间的夹角,从而同步调整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对所述矩形筒仓的预紧力大小,方便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0087]
具体地,所述施力单元63包括:
[0088]
第一丝杠631、第二丝杠632,所述第一丝杠6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丝杠63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丝杠631和所述第二丝杠632上设置有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
[0089]
移动块635,与轴套62相连,所述移动块635上设置水平方向的螺孔636,适于与所述第一丝杠631、第二丝杠632配合。
[0090]
优选的,所述第一丝杠631与所述第二丝杠632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丝杠631与所述
第二丝杠632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所述第一丝杠631与所述第二丝杠632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同步转动。
[0091]
所述螺孔636贯穿所述移动块635设置,并形成有内螺纹。
[0092]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635的数量为两块,其中,两个移动块分别与第一丝杠631、第二丝杠632螺纹连接,且两个所述移动块635分别与所述第一轴套621、第二轴套622直接或间接的连接。
[0093]
优选的,通过所述第一丝杠631与所述第二丝杠632同步转动,并带动两个所述移动块635朝相反方向或相对方向同步移动,从而使得两个所述移动块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轴套621、第二轴套622绕所述转轴61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3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相对转动。
[0094]
额外的,丝杠上的螺纹密度可以适当设置,从而在丝杠转动相同圈数时,所述移动块635移动的距离更短,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板3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的转动角度更小,提高使用精度,方便微调。
[009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在所述施力单元63的第一丝杠631和第二丝杠632上设置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并且与所述移动块635螺纹配合连接,实现通过转动丝杠来调整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与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之间角度的大小,便于操作。
[0096]
具体地,所述施力单元63还包括:
[0097]
连杆637,一端与所述轴套62连接;
[0098]
转动头638,设置于所述连杆637远离所述轴套62的一端,所述转动头638与所述连杆637转动连接,所述移动块635经由所述转动头638、所述连杆637与所述轴套62相连接。
[0099]
优选的,所述连杆637作为所述移动块635与所述轴套62中间传力部件,能够延长移动块635到转动轴线的距离,从而改变力矩的长度,使得丝杠的转动更加省力。
[0100]
所述连杆637的数量为两根,两根连杆与两个移动块、两个轴套62一一对应连接。
[0101]
优选的,所述施力单元63还包括:
[0102]
转把633,设置于所述第一丝杠631远离所述第二丝杠632的一端,适于调节所述丝杠转动;
[0103]
限位片634,设置于所述第一丝杠631与所述第二丝杠632相互远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丝杠631与所述第二丝杠632的连接处,适于限制所述移动块635沿丝杠轴向的移动,防止所述移动块635脱离丝杠或两个所述移动块635相撞。
[0104]
优选的,所述转把633作为所述施力单元的施力部分,外部作用力作用在所述转把633上,所述转把绕所述丝杠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丝杠绕丝杠轴线旋转,进而带动两个所述移动块635同步移动。
[0105]
优选的,所述转把633的形状可以为圆盘或曲柄等,外部作用力作用在圆盘边缘或曲柄远离所述丝杠轴线的一端,能够延长作用力到转动轴线的距离,从而改变力矩的长度,使得丝杠的转动更加省力。
[0106]
作为变形,不设置所述转把633,设置为所述第一丝杠631远离所述第二丝杠632的一端直接与外部电机相连,通过所述电机带动所述丝杠旋转。
[0107]
优选的,当所述丝杠转动带动两个所述移动块635朝相反方向移动时,所述移动块635会逐渐靠近所述丝杠的边缘,设置于所述第一丝杠631与所述第二丝杠632相互远离的
一端的两个所述限位片634起到防止所述移动块635脱离丝杠的作用;当所述丝杠转动带动两个所述移动块635朝相对方向移动时,设置于所述第一丝杠631与所述第二丝杠632的连接处的限位片634起到防止所述两个移动块635相撞的作用。
[0108]
具体地,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还包括:减震单元4,设置于两个支撑板3相互靠近的一侧,适于与所述支撑板3连接。
[0109]
具体地,结合图6所示,所述减震单元4包括:弹性块41,所述弹性块41的内部设有均匀分布的内腔;
[0110]
减震伸缩杆42,设置于所述弹性块41的内腔中;
[0111]
减震弹簧43,套设于所述减震伸缩杆42的外侧。
[011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减震单元4,使用具有较高弹性的材料制成,缓和并抑止外部传导来的震动,在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工作过程中,当地面传来震动时,通过所述弹性块41的弹力进行减震,并通过所述弹性块41内腔中设置的所述减震伸缩杆42和所述减震弹簧43进一步加强减震效果,从而减小从地面传导来的震动,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防止损伤筒仓。
[0113]
具体地,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还包括:压板单元5,设置于两个所述减震单元4相互靠近的一侧,适于与所述减震单元4远离所述支撑板3的一侧连接,适于与筒仓侧壁接触。
[0114]
具体地,结合图7所示,所述压板单元5包括:压紧板51,所述压紧板51设置于所述减震单元4远离所述支撑板3的一侧;
[0115]
防滑垫53,设置于所述压紧板51的远离所述减震单元4的一侧;
[0116]
拓展板52,设置于所述压紧板51的四个角落;
[0117]
连接螺栓54,设置于所述拓展板52上,所述连接螺栓54与所述拓展板52为螺纹连接。
[0118]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设置压板单元5,所述压板单元与筒仓侧壁直接接触,所述调整组件6施加给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压板单元5作用在筒仓侧壁,从而起到预紧效果。
[0119]
优选的,通过在所述压板单元5与筒仓侧壁的接触面设置防滑垫53,起到防止在下雨时打滑的作用,避免筒仓因突然失去预压力而造成破裂。
[0120]
优选的,通过设置连接螺栓54,增强了所述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与筒仓之间的固定性能。
[0121]
具体地,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还包括:升降单元8,适于调节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的高度位置,并提供沿高度方向的驱动力和支撑力。
[0122]
在筒仓储料时,随着物料的密度、体积和总重等不同,物料施加在筒仓侧壁上的作用力大小和位置也不同,因而外部预压力的施加位置也应随之改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升降单元8可以根据物料的多少来灵活调节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的高度位置,即调节预压力施加的高度位置,不需要施工人员重新安装,操作方便,节省人力。
[0123]
具体地,所述升降单元8包括:
[0124]
电动升降柱81,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适于提供沿高度方向的驱动力;
[0125]
导向杆82、导向筒83,所述导向筒83与所述导向杆82滑动配合,适于随着所述电动升降柱81的升降而伸缩,适于提供沿高度方向的支撑力。
[0126]
优选的,当筒仓内物料增多时,物料对筒仓侧壁施加作用力的合力位置升高,此时,通过调节所述电动升降柱81沿高度方向延伸,实现调节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的高度升高;当筒仓内物料减少,物料对筒仓侧壁施加作用力的合力位置降低,此时,通过调节所述电动升降柱81沿高度方向收缩,实现调节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或所述第二压紧组件2的高度降低,从而在筒仓合适的位置施加预压力。
[0127]
具体地,所述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撑台7,所述支撑台7与所述升降单元8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7远离所述升降单元8的一侧与所述转轴61连接,适于对所述转轴61进行支撑。
[0128]
当所述升降单元8沿高度方向延伸或收缩时,带动所述支撑台7沿高度方向上升或下降,进而带动所述转轴61及与所述转轴61相连接的所述第一压紧组件1和/或第二压紧组件2沿高度方向上升或下降,实现对预压力施加位置的调整。
[0129]
所述支撑台7为平台结构,可以为圆形或多边形,优选为三角形。
[0130]
优选的,所述导向筒8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导向杆82的数量与所述导向筒83的数量相等,优选为3个,3个所述导向筒83与3个所述导向杆82一一对应滑动配合,并等距分布在所述支撑台7靠近边缘处。
[0131]
优选的,所述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还包括:加强筋9,设置于所述支撑台7与所述转轴61之间,适于增加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0132]
所述加强筋9的数量为多个,优选为3个。
[0133]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9为直角三脚架结构,所述直角三脚架的一个直角边与所述转轴61连接,另一个直角边与所述支撑台7顶部连接。
[0134]
优选的,所述加强筋9与所述转轴6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加强筋9与所述支撑台7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0135]
优选的,所述矩形筒仓用支撑装置还包括:
[0136]
底座10,适于安装所述升降单元8,并对其进行支撑,所述底座10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优选为矩形;
[0137]
控制单元12,设置于所述底座10上,所述控制单元12设置为与外部电源和所述电动升降柱81电性连接,适于控制电源的接通和断开,控制所述电动升降柱81的上升或下降;
[0138]
固定部11,所述固定部11为4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10的4个角,适于固定所述底座10。
[0139]
作为变形,不设置所述底座10,所述升降单元8直接设置于与地面固定连接。
[0140]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3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