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动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涉及的是一种隧道动态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公路隧道的开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松散、膨胀或者断层破碎带等不良的围岩条件,在隧道围岩位移监测中,监测断面洞顶的位移最为重要,传统的监测方式是在监测断面洞顶设置吊环,吊环上悬挂标尺,同时在洞内不动位置设置标尺,用水准仪从两标尺上读数,比较前后两次读数的差值,从而计算两次测量间发生的位移,每次测量对每个测量点都需要进行上述工作,不仅获取测量数据不易,且测量的累计误差也很大。还有就是隧道结构由于受到地基不均匀沉降、长期承受动荷载、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发生较大变形,从而增大隧道重大灾害发生的风险。由于两个矩形隧道节段之间的接缝变形可以直观反映隧道结构的变形情况,因此,工程中通常对接缝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以直观反映隧道结构的状况,从而避免重大灾害的发生,而现有的隧道中没有配置专用设备用以监测隧道的差异沉降变形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可对隧道围岩变形以及隧道沉降变形进行实时监测,效率高,精度高的隧道动态监测装置。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隧道动态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侧开有开口,底部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螺纹连接有支撑底座;
5.所述壳体正面安装有显示器以及操作面板;
6.该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底部;
7.该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安装于壳体内;
8.该装置还包括提升架,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提升架竖直滑动;
9.该装置还包括安装架,固定安装于所述提升架两侧;
10.该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安装于安装架底部;
11.该装置还包括伸缩架,连接于安装架顶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伸缩架自开口向外界伸展以及自外界向开口内收缩;
12.该装置还包括安装块,固定安装于伸缩架远安装架端;
13.该装置还包括角度传感器,设置于安装块上;
14.该装置还包括接触块,设置于角度传感器输入端;
15.该装置还包括导轨,固定安装于壳体内顶部;所述导轨底部设置有位移传感器接收端;该装置还包括滑块,滑动连接与导轨侧面;所述滑块底部设置有与位移传感器接收端对应的位移传感器发射端;
16.该装置还包括锚钉,设置于壳体顶部,与滑块连接。
1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转动连接一第一螺杆,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螺杆转动,所述第一螺杆与提升架螺纹连接,此设置的目的自安于,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螺杆转动,带动提升架竖直滑动,运动精度高,自锁性好。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杆两侧设置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导向杆,所述提升架与导向杆滑动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对提升架的运动进行导向,提高运动精度。
1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螺杆转动,所述第二螺杆与伸缩架保持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螺杆转动,第二螺杆驱使伸缩架自开口向外界伸展以及自外界向开口内收缩,运动精度高,自锁性好。
20.进一步的;所述滑块顶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壳体顶部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内设置有贯穿第一连接杆顶部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锚钉转动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转动第二连接杆,使第二连接杆升降,使其与锚钉连接,便于调节,适用范围广。
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杆与锚钉连接处设置一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与锚钉螺纹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便于于锚钉连接与分离。
2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接触板竖直滑动到监测点,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伸缩架伸展,接触快与隧道围岩接触,将锚钉钉到监测孔内,当隧道拱顶下降时,锚钉下移,带动滑块下移,位移传感器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改变,会产生相应的信号传递至控制器内,控制器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数据呈现于显示器上,当隧道围岩发生变形时,接触块相对角度传感器转动,角度传感器输入端感受到接触块转动后,角度传感器会产生相应的信号传递至控制器内,控制器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数据呈现于显示器上,可对隧道围岩变形以及隧道沉降变形进行实时监测,效率高,精度高。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7.图5是图2中a
‑
a剖视图;
28.图6是图5中b
‑
b剖视图;
29.图7是图5中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其中:1、壳体;2、显示器;3、伸缩架;4、万向轮;5、支撑底座;6、操作面板;7、角度传感器;8、接触块;9、固定块;10、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2、锚钉;13、导轨;14、控制器;15、第一驱动装置;16、第一螺杆;17、位移传感器接收端;18、提升架;19、安装架:20、第二驱动装置;21、第二螺杆;22、导向杆;23、位移传感器发射端;24、滑块;25、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附图1
‑
图7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隧道动态监测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两侧开有开口1
‑
1,底部安装有万向轮4,所述万向轮4螺纹连接有支撑底座5;
33.所述壳体1正面安装有显示器2以及操作面板6;
34.控制器1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底部;
35.第一驱动装置15,安装于壳体1内;
36.提升架18,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内;
37.所述第一驱动装置15驱动提升架18竖直滑动;
38.安装架19,固定安装于所述提升架18两侧;
39.第二驱动装置20,安装于安装架19底部;
40.伸缩架3,连接于安装架19顶部;
41.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0驱动伸缩架3自开口1
‑
1向外界伸展以及自外界向开口1
‑
1内收缩;
42.安装块9,固定安装于伸缩架3远安装架19端;
43.角度传感器7,设置于安装块9上;
44.接触块8,设置于角度传感器7输入端;
45.导轨13,固定安装于壳体1内顶部;
46.所述导轨13底部设置有位移传感器接收端17;
47.滑块24,滑动连接与导轨13侧面;
48.所述滑块24底部设置有与位移传感器接收端17对应的位移传感器发射端23;
49.锚钉12,设置于壳体1顶部,与滑块24连接。
50.实施时,将装置推动到隧道监测位置,监测员通过控制面板6发出指令,控制器14控制第一驱动装置15驱动接触块8竖直滑动到监测点,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伸缩架3伸展,接触块8与隧道围岩接触,将锚钉12钉到监测孔内,当隧道拱顶下降时,锚钉12下移,带动滑块24下移,位移传感器发射端23与接收端17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改变,会产生相应的信号传递至控制器14内,控制器14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数据呈现于显示器2上,当隧道围岩发生变形时,接触块8相对角度传感器7转动,角度传感器7输入端感受到接触块8转动后,角度传感器7会产生相应的信号传递至控制器14内,控制器14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数据呈现于显示器2上,可对隧道围岩变形以及隧道沉降变形进行实时监测,效率高,精度高。
5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所述壳体1内转动连接一第一螺杆16,所述第一驱动装置15驱动第一螺杆16转动,所述第一螺杆16与提升架18螺纹连接,此设置的目的自安于,第一驱动装置15驱动第一螺杆16转动,带动提升架18竖直滑动,运动精度高,自锁性好。
5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螺杆16两侧设置有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导向杆22,所述提升架18与导向杆22滑动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对提升架18的运动进行导向,提高运动精度。
5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所述安装架19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21,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0驱动第二螺杆21转动,所述第二螺杆21与伸缩架3保持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第二驱动装置20驱动第二螺杆21转动,第二螺杆21驱使伸缩架3自开口1
‑
1向外界伸展以及自外界向开口1
‑
1内收缩,运动精度高,自锁性好。
5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所述滑块24顶部固定安装有贯穿壳体1顶部的第一连接杆10,所述第一连接杆10内设置有贯穿第一连接杆10顶部的第二连接杆11,所述第二连接杆11与第一连接杆10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1与锚钉12转动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转动第二连接杆10,使第二连接杆10升降,使其与锚钉12连接,便于调节,适用范围广。
5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杆11与锚钉12连接处设置一连接柱25,所述连接柱25与第二连接杆1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25与锚钉12螺纹连接,此设置的目的在于,便于于锚钉12连接与分离。
5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