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消防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型的建筑物,大多配备灭火控制系统,通过建筑物内的检测装置检测判断是否发生火灾,进而控制灭火器进行灭火。
3.相关技术中,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座、防护罩和感烟模块,感烟模块和防护罩均安装在安装座底面,防护罩呈罩设感烟模块设置。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检测装置检测方式较为单一,仅检测烟雾,且防护罩对检测过程存在干扰,造成了检测精度较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检测精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包括安装柱和安装座,所述安装柱其中一端连接于安装座,所述安装柱呈中空设置,所述安装柱内设有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所述感烟模块位于安装柱的内顶面,所述感温模块位于安装柱的内底面,所述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所述安装柱外侧壁开设有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所述第一窗口靠近并朝向感烟模块,所述第二窗口靠近并朝向感温模块,所述安装座设有用于驱动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正常工作的主板,所述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均与主板电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板驱使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正常工作,通过检测烟雾和温度,判断是否发生火灾,且两个模块之间存在空间,有利于两个模块的正常检测,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精度。
9.可选的,所述安装柱内设有两块隔板,所述隔板的边缘均与安装柱内侧壁固定连接,两所述隔板位于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之间,两所述隔板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的设置起到分隔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的作用,且两块隔板之间形成的空间有利于更好的减少热交换,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不易于相互影响,从而有利于两个模块准确的进行检测。
11.可选的,所述第一窗口的数量和第二窗口的数量均设有三个,所述感烟模块的数量和感温模块的数量均设为三个,三所述感烟模块围绕安装柱的中轴线呈等间距排布,三所述感温模块围绕安装柱的中轴线呈等间距排布,三所述第一窗口分别与三个感烟模块相对,三所述第二窗口分别与三个感温模块相对。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的数量增多且排布均匀有利于更快
速更准确地进行检测,从而提高了检测精度。
13.可选的,所述安装柱内设有两相对的分隔件,两所述分隔件分别连接于安装柱的内顶面和内底面,所述分隔件用于分隔三个感温模块或三个感烟模块,两所述分隔件相互靠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块隔板抵紧,所述分隔件与安装柱内壁、对应的隔板形成三个分隔空间,三所述感烟模块分别位于对应的三个分隔空间内,三所述感温模块分别位于对应的三个分隔空间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件将三个感烟模块和三个感温模块均进行分隔,使得相邻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从而提高了检测精度。
15.可选的,所述安装柱外侧壁连接有阻挡板,所述安装柱呈穿过阻挡板设置,所述阻挡板位于两块隔板之间,用于减少热量通过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进行热交换的情况。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挡板的设置有利于分隔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有利于减少热量通过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17.可选的,所述安装柱与安装座的连接处设有连接组件,所述安装柱通过连接组件与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用于实现安装柱的旋转且用于锁定安装柱。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组件的设置有利于工人旋转安装柱,调整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朝向,从而有利于与不同的环境适配,有利于提高检测精度。
19.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旋转板和锁定螺栓,所述安装座靠近安装柱的侧面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槽口呈圆形设置,所述连接槽槽底的直径大于槽口的直径,所述旋转板转动连接于连接槽内,所述旋转板呈圆形且其直径与连接槽槽底的直径适配,所述安装柱靠近安装座的一端与旋转板背离连接槽槽底的侧面连接,所述安装柱的直径与连接槽槽口的直径适配,所述安装座靠近安装柱的侧面开设有弧形滑孔,所述弧形滑孔靠近安装柱,所述弧形滑孔所在圆形上的圆心与旋转板的圆心呈同轴设置,所述锁定螺栓穿过弧形滑孔且与旋转板螺纹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握持安装柱能旋转安装柱,锁定螺栓沿弧形滑孔移动,旋紧锁定螺栓,栓帽压紧安装座,即可锁定安装柱的位置,从而便于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朝向,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21.可选的,两所述隔板之间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隔板平行。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层的设置进一步提高隔热能力,使得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相互独立,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主板驱使感烟模块和感温模块正常工作,通过检测烟雾和温度,判断是否发生火灾,且两个模块之间存在空间,有利于两个模块的正常检测,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精度。
25.2.分隔件将三个感烟模块和三个感温模块均进行分隔,使得相邻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从而提高了检测精度。
26.3.工人握持安装柱能旋转安装柱,锁定螺栓沿弧形滑孔移动,旋紧锁定螺栓,栓帽压紧安装座,即可锁定安装柱的位置,从而便于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朝向,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的剖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的另一角度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柱;2、感烟模块;3、感温模块;4、安装座;5、第一窗口;6、第二窗口;7、旋转板;8、锁定螺栓;9、连接槽;10、弧形滑槽;11、隔板;12、隔热层;13、分隔件;14、阻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参照图1,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包括安装柱1、感烟模块2、感温模块3和安装座4,安装座4的顶面用于与室内天花板固定连接,安装柱1的顶端连接于安装座4的底面,安装柱1呈中空设置,感烟模块2和感温模块3安装于安装柱1内。
33.参照图1,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将感烟模块2顶面固定于安装柱1的内顶面,感温模块3固定于安装柱1的内底面,使得感烟模块2和感温模块3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安装柱1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一窗口5和第二窗口6,第一窗口5靠近并朝向感烟模块2,第二窗口6靠近并朝向感温模块3,以便于检测环境是否存在火灾。安装座4设有用于驱动感烟模块2和感温模块3正常工作的主板(图中未画出),感烟模块2和感温模块3均与主板电连接。
34.参照图1,安装柱1与安装座4的连接处设有连接组件,安装柱1通过连接组件与安装座4转动连接。
35.参照图1和图2,连接组件包括旋转板7和锁定螺栓8,安装座4的底面开设有连接槽9,连接槽9的槽口呈圆形设置,连接槽9槽底的直径大于槽口的直径,旋转板7呈水平设置且转动连接于连接槽9内,旋转板7呈圆形且其直径与连接槽9槽底的直径相等,安装柱1顶端与旋转板7底面固定连接。安装柱1的直径与连接槽9槽口的直径相等。安装座4底面开设有两相对的弧形滑孔,弧形滑孔靠近安装柱1,弧形滑孔所在圆形上的圆心与旋转板7的圆心呈同轴设置。锁定螺栓8的数量为二,两个锁定螺栓8穿过两个弧形滑孔且与旋转板7螺纹连接。锁定螺栓8的栓帽通过抵紧安装座4底面,实现对安装柱1方向的锁定。
36.参照图1和图2,为了增加感温模块3和感烟模块2的独立性,在安装柱1内固定有两块隔板11,隔板11的边缘均与安装柱1内侧壁固定连接且抵紧。隔板11呈水平设置且两块隔板11位于感烟模块2和感温模块3之间,两块隔板11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形成隔热空间。
37.参照图2,为了进一步提高隔热能力,在两块隔板11之间固定有呈水平设置的隔热层12,隔热层12与隔板11平行,且隔热层12与两块隔板11均存在一定的距离。
38.参照图1,为了加强检测能力且提高检测精度,第一窗口5的数量、第二窗口6的数量、感烟模块2的数量和感温模块3的数量均设为三个。三个感烟模块2围绕安装柱1的中轴线呈等间距排布,三个感温模块3围绕安装柱1的中轴线呈等间距排布。三个第一窗口5分别
与三个感烟模块2相对,三个第二窗口6分别与三个感温模块3相对。有利于增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速度,提高检测精度。
39.参照图3,为了提高同种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在安装柱1内固定有两相对的分隔件13,两个分隔件13分别固定于安装柱1的内顶面和内底面。
40.参照图1和图2,较低的分隔件13用于分隔三个感温模块3,较高的分隔件13用于分隔三个感烟模块2。两个分隔件13相互靠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块隔板11相互远离的两个侧面抵紧。分隔件13由三块呈竖直设置的矩形板组成,三块矩形板分别以其中一条竖直边相互连接。分隔件13与安装柱1内壁、对应的隔板11形成三个均匀的分隔空间。三个感烟模块2分别位于对应的三个分隔空间内,且三个感温模块3分别位于对应的三个分隔空间内。
41.参照图1和图2,安装柱1的外侧壁固定有呈水平设置的阻挡板14,安装柱1呈穿过阻挡板14设置。阻挡板14位于两块隔板11之间,用于减少热量通过第一窗口5和第二窗口6进行热交换的情况。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建筑消防设备气体灭火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主板驱使感烟模块2和感温模块3正常工作,通过检测烟雾和温度,判断是否发生火灾,同种模块之间独立性较强,且不同种模块之间独立性也较强,有利于所有模块的正常检测,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精度。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