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电暖茶几。
背景技术:
2.电暖茶几又称电取暖桌,是集桌子和取暖器为一体的新型取暖器具。在传统桌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和美学,利用远红外辐射和对流采暖。至2018年电暖茶几主要分为电陶炉电暖茶几、电暖茶几、电暖餐桌、电暖书桌、电暖麻将桌几种。相对与传统的取暖工具,电暖茶几集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环保于一体,电暖茶几是电加热和桌子的结合体,又称电取暖桌,是集桌子和取暖器为一体的新型取暖器具。电暖茶几在传统桌子外观的基础上,增加无明火安全取暖功能。新型电暖茶几在原有取暖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人性化的功能设计,例如:可搭脚中层架设计,可自由升降设计,可调节桌子高度设计。最早市场从贵州、湖南兴起,逐步扩散至西南西北等区域。目前,市面上现在的取暖桌虽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升温快、温度保持比较均衡热利用率高、功率低、可预订使用时间、温度调节方便,可以进行5级调速,自主取暖、无噪音、无异味、无明火、无明光、无氧耗、无爆炸隐患,可通风取暖、智能锁屏技术让日常有老人、小孩家庭操作更方便。
3.但是现有的电暖茶几,其发热体,发热效果较差,耗电量大,且装配在电暖茶几上时,电暖茶几的发热结构也存在传热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暖茶几,旨在解决现有的电暖茶几的发热体其发热效果较差,耗电量大,且装配在电暖茶几上时,电暖茶几的发热结构也存在传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暖茶几,包括桌面板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桌面板,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反射后壳和发热部,所述支撑柱支撑所述桌面板设置,以形成供腿部放入的容纳空间;
6.所述反射后壳设置于所述支撑柱,并朝向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发热部设置于所述反射后壳内,以使得所述反射后壳能将其产生的热量向所述容纳空间反射,所述发热部的表面涂覆有石墨烯。
7.优选的,所述反射后壳为一侧具有开口的弧形结构,且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容纳空间。
8.优选的,所述发热部包括热鳍片和加热导线,所述热鳍片设置在所述加热导线;
9.所述加热导线呈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两端分别穿设固定在所述反射后壳的下侧壁。
10.优选的,所述热鳍片设置有多个,并且呈辐射状环绕分布于所述加热导线的外周。
11.优选的,所述热鳍片为竖式热鳍片。
12.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扣罩在所述反射后壳的壳口,以
隔绝所述发热部在所述电暖茶几使用时被直接触碰。
13.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下方具有安装座,其中,所述防护罩底部与所述安装座连接。
14.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多干个条形散热孔。
15.优选的,若干所述支撑组件支撑设置在所述桌面板的下方,且各所述支撑组件分布在所述桌面板的边缘位置。
16.优选的,所述桌面板包括上桌板和下桌板,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桌板和下桌板连接。
17.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支撑柱两端分别与桌面板连接,反射后壳设置于支撑柱一侧,发热部设置于反射后壳内,以实现反射后壳将发热部产生的热量反射,发热部上涂覆石墨烯,在发热部上涂覆石墨烯,增强发热体的热传导性,加热、升温效果更好,通过设置反射后壳,起到反射热量、防护和隔热的作用,也便于安装。
18.通过将防护罩设置在反射后壳的一侧,以实现将发热部限制于反射后壳内,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发热部将人体用户烫伤,同时还起到更加美观的作用。
19.通过将发热部设置为热鳍片,并通过加热导线连接,以形成u型结构,且加热导线的两端分别穿过反射后壳,以实现热鳍片在加热导线的支撑下,悬在反射后壳内,采用竖式热鳍片,可以增大其发热面积。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暖茶几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暖茶几的支撑组件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暖茶几的支撑组件拆去防护罩后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暖茶几的反射后壳、发热部、加热导线连接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暖茶几的反射后壳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暖茶几的发热部、加热导线连接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28.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桌面板11上桌板12下桌板2支撑组件21支撑柱22防护罩23反射后壳24发热部211安装座25加热导线
29.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2.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3.以下结合图1
‑
图6及相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方案做进一步阐述。
34.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暖茶几,包括桌面板1和支撑组件2,所述支撑组件2用于支撑所述桌面板1,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柱21、反射后壳23和发热部24,所述支撑柱21支撑所述桌面板1设置,以形成供腿部放入的容纳空间;
35.所述反射后壳23设置于所述支撑柱21,并朝向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发热部24设置于所述反射后壳23内,以使得所述反射后壳23能将其产生的热量向所述容纳空间反射,所述发热部24的表面涂覆有石墨烯,所述反射后壳23为一侧具有开口的弧形结构,且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当使用时,可以将产生的热量反射入容纳空间内,从而方便对用户进行取暖。
36.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暖茶几中,通过将支撑柱21两端分别与桌面板1连接,反射后壳23设置于支撑柱21一侧,发热部24设置于反射后壳23内,以实现反射后壳23将发热部24产生的热量反射,发热部24上涂覆石墨烯,在发热部24上涂覆石墨烯,增强发热体的热传导性,加热、升温效果更好,通过设置反射后壳,起到反射热量、防护和隔热的作用,也便于安装。
37.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发热部24包括热鳍片和加热导线25,所述热鳍片设置在所述加热导线25;
38.所述加热导线25呈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两端分别穿设固定在所述反射后壳23的下侧壁,所述热鳍片设置有多个,并且呈辐射状环绕分布于所述加热导线25的外周,所述热鳍片为竖式热鳍片。
39.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2还包括防护罩22,所述防护罩22扣罩在所述反射后壳23的壳口,以隔绝所述发热部24在所述电暖茶几使用时被直接触碰,所述支撑柱21下方具有安装座211,其中,所述防护罩22底部与所述安装座211连接,所述防护罩22上设置有多干个条形散热孔,若干所述支撑组件支撑设置在所述桌面板的下方,且各所述支撑组件分布在所述桌面板的边缘位置,所述桌面板1包括上桌板11和下桌板12,所述支撑柱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桌板11和下桌板12连接。
40.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暖茶几中,通过将防护罩22设置在反射后壳23的一侧,以实现将发热部24限制于反射后壳23内,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发热部24将人体用户烫
伤,同时还起到更加美观的作用。
41.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暖茶几中,通过将防护罩22设置在反射后壳23的一侧,以实现将发热部24限制于反射后壳23内,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发热部24将人体用户烫伤,同时还起到更加美观的作用;通过将发热部24设置为热鳍片,并通过加热导线25连接,以形成u型结构,且加热导线25的两端分别穿过反射后壳23,以实现热鳍片在加热导线25的支撑下,悬在反射后壳23内,采用竖式热鳍片,可以增大其发热面积,所述支撑柱21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桌板11和下桌板12连接,可以方便拆卸和组装,当组装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支撑柱21两端分别与桌面板1连接,反射后壳23设置于支撑柱21一侧,发热部24设置于反射后壳23内,以实现反射后壳23将发热部24产生的热量反射,发热部24上涂覆石墨烯,在发热部24上涂覆石墨烯,增强发热体的热传导性,加热、升温效果更好,通过设置反射后壳,起到反射热量、防护和隔热的作用,也便于安装。
43.通过将防护罩22设置在反射后壳23的一侧,以实现将发热部24限制于反射后壳23内,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发热部24将人体用户烫伤,同时还起到更加美观的作用。
44.通过将发热部24设置为热鳍片,并通过加热导线25连接,以形成u型结构,且加热导线25的两端分别穿过反射后壳23,以实现热鳍片在加热导线25的支撑下,悬在反射后壳23内,采用竖式热鳍片,可以增大其发热面积。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