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下穿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在隧道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建设联络通道,其中联络通道是设置在两个隧道中间的连接通道,用于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逃生、消防,通常在地下隧道中每600米要设置一处联络通道。而联络通道的中部需要设置废水泵房,废水泵房是隧道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设置水泵,用于实现隧道内的排水(隧道最低点位于道路下方,隧道内的清洗水、围岩渗水及降水等不能自然排除)。
3.现有的废水泵房与联络通道通常采用合并建设的方式,废水泵房需在联络通道开挖完成后,在其底部再往下开挖3~5米进行建设,施工难度高,施工周期长,施工风险大。因此,申请号为cn201720580856.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内置式泵房结构,包括集水坑、混凝土管片、钢管片、道床、盖板、横撑、至少一台抽水泵、排水沟和沉淀池,集水坑位于道床内,抽水泵位于集水坑内,钢管片设置在集水坑底部且位于抽水泵的位置,混凝土管片设置在集水坑的底部其余位置,横撑支撑在集水坑顶,盖板置于横撑上,排水沟分别位于道床的顶面两侧,沉淀池设置在道床内且分别位于排水沟的两端,排水沟与沉淀池连通,沉淀池与集水坑连通隧道内的废水通过排水沟流经沉淀池进入集水坑最终通过抽水泵排出。
4.该结构的泵房可避免在联络通道底部位置建设排水泵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排水泵房的建设难度,但是其存在以下缺陷:1.为了方便抽水泵的安装,需要在集水坑底部且位于抽水泵位置设置开有凹槽的钢管片,但是钢管片的设置一方面使得排水泵站的建设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后会腐蚀生锈,使得排水泵站的维护难度较大;2.为了避免集水坑沉积过多的杂质,需要在道床上开设沉淀池,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泵站的建设难度,且排水沟和沉淀池也需要定期清理,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泵站的维护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具有施工简便、维护便利的优点。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包括
7.集水坑,开设在道床上且沿隧道主体设置方向设置;
8.设备安装孔,开设在道床上且位于所述集水坑底部位置;
9.排水泵,其中下部安装在所述设备安装孔中;
10.液位探测器,安装在所述集水坑中;
11.排水管,与所述排水泵连接;
12.阀门组件一,安装在所述排水管上;
13.反冲洗管,与所述排水管连接;
14.阀门组件二,安装在所述反冲洗管上;
15.控制设备,与所述排水泵、液位探测器、阀门组件一、阀门组件二连接。
16.本实用新型通过道床自身的结构来安装排水泵,不需要在集水坑底部设置钢管片,只需要设置液位探测器和控制设备即可,使得排水泵站的施工更为便利、维护更为方便;且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反冲洗管、控制设备、排水泵对集水坑进行自动冲洗排淤操作,不需要设置沉淀池,进一步提高了排水泵站的施工便利度和维护便利度。
17.作为优选,所述集水坑在所述设备安装孔上方位置设有盖板。
18.作为优选,所述道床在所述集水坑边侧开有容置所述盖板边缘的限位槽口。
19.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槽口底面向下开设有竖向连接孔,所述竖向连接孔内埋设有连接套体,所述连接套体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盖板开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对接的通孔,所述螺纹连接孔与所述通孔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
20.作为优选,所述排水管包括与所述排水泵一一对应连接的子排水管,以及与全部所述子排水管连接的总排水管;
21.所述阀门组件一包括设置在所述总排水管上的第一阀门,以及设置在所述子排水管上的第二阀门单元;
22.所述反冲洗管与所述总排水管连接;
23.所述阀门组件二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冲洗管上的第三阀门。
24.作为优选,所述总排水管的数量为一根,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总排水管的一自由端。
25.作为优选,所述总排水管的数量为两根,第一根所述总排水管的第一自由端与第二根所述总排水管的第一自由端通过所述第一阀门连接,且第一根所述总排水管的第二自由端及第二根所述总排水管的第二自由端均设有所述第一阀门。
26.作为优选,所述液位探测器通过液位探测器安装架与所述集水坑的侧壁连接。
27.作为优选,所述排水泵通过排水泵安装架与所述设备安装孔连接。
28.作为优选,所述隧道主体开设有容置所述控制设备的腔口,所述控制设备的外壳通过控制设备安装架与所述腔口连接。
29.有益效果
30.本实用新型通过道床自身的结构来安装排水泵,不需要在集水坑底部设置钢管片,只需要设置液位探测器和控制设备即可,使得排水泵站的施工更为便利、维护更为方便;且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反冲洗管、控制设备、排水泵对集水坑进行自动冲洗排淤操作,不需要设置沉淀池,进一步提高了排水泵站的施工便利度和维护便利度。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道床排水泵站的俯视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圆形隧道排水泵站的剖视图;
33.图3为图2中排水泵站的局部放大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马蹄形隧道排水泵站的剖视图;
35.图5为本实用新型排水管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实用新型排水管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实用新型液位探测器与液位探测器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图7中液位探测器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40.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道床排水泵站,包括集水坑3,设备安装孔4,排水泵5,液位探测器6,排水管7,阀门组件一,反冲洗管8,阀门组件二和控制设备9。
41.集水坑3开设在道床2上且沿隧道主体1设置方向设置,设备安装孔4开设在道床2上且位于所述集水坑3底部位置,排水泵5的中下部安装在所述设备安装孔4中,液位探测器6安装在所述集水坑3中,排水管7与所述排水泵5连接,阀门组件一安装在所述排水管7上,反冲洗管8与所述排水管7连接,阀门组件二安装在所述反冲洗管8上,控制设备9与所述排水泵5、液位探测器6、阀门组件一、阀门组件二连接。
42.排水泵5安装在设备安装孔4内,设备安装孔4可以是开设在道床2上且连通集水坑3底部与隧道主体1顶部的通孔。当集水坑3内的液位达到液位探测器6预设的启泵液位值时,液位探测器6发送高液位信号给控制设备9,控制设备9给排水泵5发送启泵信号并给阀门组件一发送阀门打开信号,排水泵5启动后通过排水管7将集水坑3坑中的水排出;当集水坑3内的液位达到液位探测器6预设的停泵液位值时,液位探测器6发送低液位信号给控制设备9,控制设备9给排水泵5发送停泵信号并给阀门组件一发送阀门关闭信号,排水泵5停止工作,排水管7上阀门组件一关闭。
43.本实用新型通过道床2自身的结构来安装排水泵5,不需要在集水坑底部设置钢管片,只需要设置液位探测器6和控制设备9即可,使得排水泵站的施工更为便利、维护更为方便。
44.本技术的道床排水泵站可定期对集水坑3进行反冲洗操作。当集水坑3需要进行反冲洗时,工作人员可现场或远程给控制设备9发送反冲洗需求信号,控制设备9收到反冲洗需求信号后会给排水泵5、阀门组件一、阀门组件二发送反冲洗信号,排水泵5、阀门组件一、阀门组件二收到反冲洗信号后会进行相应动作以实现集水坑3的自动清洗,避免集水坑3出现淤积现象。
45.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反冲洗管8、控制设备9、排水泵5对集水坑3进行自动冲洗排淤操作,不需要设置沉淀池,进一步提高了排水泵站的施工便利度和维护便利度。
46.所述集水坑3在所述设备安装孔4上方位置设有盖板10,防止列车通过时被活塞风带动而引起安全事故。所述道床2在所述集水坑3边侧开有容置所述盖板10边缘的限位槽口,限位槽口呈直角状,盖板10边缘放置在限位槽口中使得盖板10安装效果更好。
47.所述限位槽口底面向下开设有竖向连接孔,所述竖向连接孔内埋设有连接套体,所述连接套体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盖板10开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对接的通孔,所述螺纹连接孔与所述通孔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连接件可以是螺栓,通过螺栓将盖板10与道床2连接固定,该结构使得盖板10与道床2的连接结构非常稳定,且盖板10与道床2拆装操作非常便利。
48.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排水管7包括与所述排水泵5一一对应连接的子排水管7
‑
1,以及与全部所述子排水管7
‑
1连接的总排水管7
‑
2,所述阀门组件一包括设置在所述总排水管7
‑
2上的第一阀门7
‑
3,以及设置在所述子排水管7
‑
1上的第二阀门单元7
‑
4。第二阀门单元7
‑
4用来实现隔震、关断、止回等功能。
49.所述反冲洗管8与所述总排水管7
‑
2连接,所述阀门组件二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冲洗管8上的第三阀门8
‑
1。
50.实施例一,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多根子排水管7
‑
1和一根总排水管7
‑
2将多台排水泵5(2至3台)并联。在采用一根总排水管7
‑
2的情况下,当集水坑3需要进行排水操作时,只需要启动排水泵5并打开第二阀门单元7
‑
4和第一阀门7
‑
3即可(此时,第三阀门8
‑
1关闭);当集水坑3需要进行反冲洗操作时,只需要启动排水泵5并打开第二阀门单元7
‑
4和第三阀门8
‑
1即可(此时,第一阀门7
‑
3关闭)。
51.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多根子排水管7
‑
1和两根总排水管7
‑
2将多台排水泵5(4至7台)并联。在采用两根总排水管7
‑
2的情况下,当集水坑3需要进行排水操作时,只需要启动排水泵5并打开第二阀门单元7
‑
4和位于总排水管7
‑
2自由端的第一阀门7
‑
3即可(此时,第三阀门8
‑
1关闭,位于两总排水管7
‑
2连接处的第一阀门7
‑
3关于);当集水坑3需要进行反冲洗操作时,只需要启动排水泵5并打开第二阀门单元7
‑
4和第三阀门8
‑
1即可(此时,第一阀门7
‑
3全部关闭)。
52.该结构的排水管7、阀门组件一、反冲洗管8以及阀门组件二设置非常方便,且其与控制设备9、排水泵5、液位探测器6配合使用能够自动实现集水坑3的有效排水和清洁,使得排水泵站的施工可以不受隧道施工工法的影响、不受道床型式的影响、不必在隧道结构外挖排水沟和沉淀池、不必对隧道结构进行特殊设计,大大降低了废水泵房的施工难度和风险,缩短了废水泵房的施工工期,提高了排水泵站的维护便利度,且对隧道结构本体无损伤和削弱,保障了隧道结构本体的安全。
53.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液位探测器6通过液位探测器安装架与所述集水坑3的侧壁连接。液位探测器安装架包括安装板6
‑
1,两支撑底板6
‑
3,两支撑侧板6
‑
4,支撑杆6
‑
5,压板6
‑
6,握把6
‑
7,以及弹性套体6
‑
8。
54.安装板6
‑
1开有与集水坑3侧壁通过紧固螺栓连接的连接孔6
‑
2。支撑底板6
‑
3呈长方形,其长边方向第一端与安装板6
‑
1底部垂直连接,支撑底板6
‑
3用于支撑液位探测器6的探测箱,两支撑底板6
‑
3之间空开设置,用于允许探测器6的探测杆穿过。两支撑侧板6
‑
4与两支撑底板6
‑
3的长边方向第二端一一对应且垂直连接,所述支撑侧板6
‑
4还开有支撑孔。支撑杆6
‑
5贯穿所述支撑孔。压板6
‑
6与所述支撑杆6
‑
5的轴向第一端连接,用于与液位探测器6的探测箱抵触连接。握把6
‑
7与所述支撑杆6
‑
5的轴向第二端连接,用于对支撑杆6
‑
5进行轴向抽拉操作。弹性套体6
‑
8套设在支撑杆6
‑
5外部且设置在压板6
‑
6与支撑侧板6
‑
4之间。
55.液位探测器安装时,只需要先将液位探测器安装架的安装板6
‑
1与集水坑3侧壁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固定,然后背向安装板6
‑
1方向拉动支撑杆6
‑
5,使得安装板6
‑
1与压板6
‑
6之家有足够的空间放下探测器6的探测箱,最后松开支撑杆6
‑
5,支撑杆6
‑
5在弹性套体6
‑
8的弹性力作用下将压板6
‑
6与探测器6的探测箱抵触连接,从而起到安装固定液位探测器6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液位探测器安装架使得液位探测器6的拆装非常简便,从而进一
步降低了本实用新型道床排水泵站的施工难度和维护难度。
56.所述排水泵5通过排水泵安装架与所述设备安装孔4连接。排水泵安装架包括底部横置板,与所述底部横置板两相对边侧垂直连接的两竖置侧板,以及连接两竖置侧板的握杆。底部横置板以及两竖置侧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排水泵的泵体安装空间,底部横置板上设有连接片,连接片上开有用于与排水泵的泵壳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的组装孔一,竖置侧板中上部位置开有与设备安装孔4孔壁通过紧固螺栓连接的组装孔二。
57.排水泵5安装时,只需要先将排水泵5放置在排水泵安装架的泵体安装空间内,然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排水泵5的泵壳与底部横置板上的连接片连接固定,接着将排水泵安装架连同排水泵5一起放入设备安装孔4中,最后将排水泵安装架的竖置侧板通过紧固螺栓与设备安装孔4的孔壁连接固定。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排水泵安装架使得排水泵5安装拆卸操作非常简便,且安装效果好,从而再次降低了本实用新型道床排水泵站的施工难度和维护难度。
58.所述隧道主体1开设有容置所述控制设备9的腔口,所述控制设备9的外壳通过控制设备安装架与所述腔口连接。控制设备安装架可以是直角状的钢架,钢架放置在腔口中且钢架竖板用于与腔口连接,钢架横板用于与控制设备9连接。腔口及钢架的设置起到了保护控制设备9的作用。
59.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