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道路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坍塌的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2.路基作为轨道或者路面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构筑物。路基主要的作用是为轨道或者路面铺设以及列车或行车运营提供必要条件,需要承受轨道以及车辆或者路面以及交通荷载的静荷载和动荷载,同时将荷载向地基深处传递并扩散。
3.相关技术中的路基结构包括基座以及依次设置在基座下端的混凝土层、细砂层和碎石层,基座下端的层结构可以对基座进行支撑。
4.相关技术中,基座在经过长时间的重力荷载后,碎石层和细砂层内的填充物会发生位移,使碎石层和细砂层发生形变,从而使基座无法受到的足够的支撑,最终造成路基的坍塌。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路基本体的支撑力,本技术提供一种防坍塌的路基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坍塌的路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坍塌的路基结构,包括基座、依次设置在所述基座下端的混凝土层、细砂层和碎石层,所述基座的两侧分别设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底端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细砂层内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防护板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细砂层内增设支撑杆,同时支撑杆与两个防护板连接,可以分担细砂层的受力,使细砂层不易发生形变,从而提高路基结构的支撑力。
9.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横截面为倒“v”型。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加支撑杆的强度,使支撑杆不易弯曲,从而提高支撑杆的支撑力。
11.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底端插入所述地面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支撑杆不易弯曲,增加支撑杆的承受力。
13.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底端为圆锥状,所述支撑柱上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底端与所述地面的表面相抵。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柱上增设支撑块,可以提高支撑柱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支撑柱的稳定性。
15.优选的,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基座的一侧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固定杆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防护板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杆和防护板之间增设固定杆,可以通过固定杆使防护板分担支撑杆所受到的压力,从而提高支撑杆的稳定性。
17.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内设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靠近所述防护板的一端与所述防护板连接,所述钢筋笼的底端伸出所述混凝土层并与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杆和防护板分别与混凝土层内的钢筋笼连接,可以将支撑杆受到的力均匀分布给钢筋笼和防护板,从而提高路基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19.优选的,所述防护板的顶端设有橡胶垫。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防止水流通过防护板与基座之间的空隙进入细砂层从而使细砂层容易发生形变。
21.优选的,所述基座靠近所述防护板的侧壁上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橡胶垫的上方。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橡胶垫的上方设置一个导流板,在导流板的导向作用下,水流不会与防护板和基座之间的空隙接触,达到增加基座结构的防水性的效果。
23.优选的,所述防护板上设有渗水孔,所述渗水孔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高于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基座结构内部的水从渗水孔中流出,同时因为渗水孔两端开口的高度差的存在,可以避免环境中的水进入基座结构内部。
25.优选的,所述渗水孔内设有过滤网。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保证基座结构内部的填充物不会渗出。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在细砂层内增设支撑杆,可以减少细砂层的形变,从而提高路基结构的支撑力;
29.2.在防护板的上端增设橡胶垫和导流板,可以尽量避免水流进入路基结构的内部,减少路基结构内填充物的侵蚀程度。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正视图。
32.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渗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基座;11、混凝土层;12、细砂层;13、碎石层;14、地面;15、导流板;2、防护板;21、螺钉;22、橡胶垫;23、渗水孔;24、过滤网;3、支撑杆;31、支撑柱;32、支撑块;33、固定杆;4、钢筋笼。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
‑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坍塌的路基结构。参照图1和图2,路基结构包括基座1,基座1底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混凝土层11、细砂层12和碎石层13,碎石层13位于地面14上,基座1的两侧均设有防护板2,防护板2通过螺钉21与地面14固定连接。
39.参照图1和图3,防护板2的上端设有橡胶垫22,橡胶垫22的长度与防护板2的长度相同,橡胶垫22可以避免外部的水从基座1和防护板2之间的空隙进入路基结构内部而使路基结构内部产生不均匀沉降。基座1靠近防护板2的侧壁上设有导流板15,导流板15位于橡
胶垫22的上方,导流板15远离基座1的一端低于靠近基座1的一端。在导流板15的导向作用下,基座1顶端的大部分的水流可以避免与橡胶垫22接触。
40.参照图4和图5,细砂层12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杆3,支撑杆3的两端分别与基座1两侧的两个防护板2连接,支撑杆3的横截面为倒“v”型,将支撑杆3设置为横截面为倒“v”型可以增加支撑杆3的硬度,使支撑杆3不易折弯,同时倒“v”型的设置可以在支撑杆3受到压力时将压力均匀的分散给细砂层12,从而增强支撑杆3的支撑稳定性。
41.支撑杆3的底端沿支撑杆3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柱31,支撑柱31的底端为圆锥状且插入地面14,支撑柱31上设有支撑块32,支撑块32的底端与地面14的顶端相抵。支撑块32可以增加支撑柱31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支撑柱31的支撑力。
42.支撑杆3远离支撑柱31的一端设有固定杆33,固定杆33靠近支撑柱31的一端与支撑杆3连接,固定杆33远离支撑柱31的一端与防护板2连接,且固定杆33与支撑杆3连接的一端低于固定杆33与防护板2连接的一端。通过在细砂层12内设置支撑杆3,可以让支撑杆3分担细砂层12的受力,使细砂层12不易发生形变,且在支撑杆3与防护板2之间增设固定杆33,可以使防护板2分担支撑杆3的受力,增加支撑杆3的支撑稳定性。
43.参照图4,混凝土层11内设有钢筋笼4,钢筋笼4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防护板2连接,钢筋笼4底端伸出混凝土层11并与支撑杆3的顶端连接。钢筋笼4与防护板2之间、钢筋笼4与支撑杆3之间以及上文中支撑杆3与防护板2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螺钉、电焊或者钢绳缠绕的方式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通过在混凝土层11内设置与支撑杆3相连接的钢筋笼4,可以借助钢筋笼4分散支撑杆3受到的压力,从而进一步的增强支撑杆3的支撑稳定性,使路基结构更加坚固。
44.参照图6,防护板2上设有若干渗水孔23,结合图4,渗水孔23靠近基座1的一端的开口高于渗水孔23远离基座1的一端的开口,渗水孔23内设有过滤网24。将渗水孔23靠外的开口设置成低于靠近基座1的一端的开口,可以在保证路基结构内部的水向外渗出的同时避免外部的水流入路基结构内部。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坍塌的路基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细砂层12内增设支撑杆3,支撑杆3横截面为倒“v”型,支撑杆3的底端设有抵接在地面14上的支撑柱31,支撑杆3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基座1两侧的两个防护板2连接且支撑杆3与防护板2之间倾斜设置有固定杆33,同时在混凝土层11内设置钢筋笼4,钢筋笼4同时与两个防护板2以及支撑杆3连接。通过增设支撑杆3,当路基结构收到压力时,可以尽量减少细砂层12发生形变,从而增加对基座1的支撑力。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