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消防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设置于地下的场所由于四周密闭,空气不流通,从消防安全的角度考虑,需要设置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来辅助地下场所通风排烟。
3.现有公告号为cn20938652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包括通风管主管和风井,通风管主管包括多个通风管单体,通风管单体的下方固定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两端均设置有向上延伸的连接筒,连接筒内壁上螺纹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上方固定有安装板;通风管主管的末端和风井相连通,风井内设置有用于降噪的消音层,且风井内固定有送风风机和排烟风机。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方案中通过多个固定螺栓将安装板固定于天花板固定安装后,可能通风管单体的高度会有部分偏差,需要对通风管单体的高度进行微调,需要将安装板拆卸下来后才能够对连接杆的位置进行调节,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通风管的可调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
6.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包括通风主管以及与通风主管相连通的风井,所述通风主管包括若干个管道单体,所述风井内部设置有用于降噪的消音层,还包括用于支撑管道单体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下表面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杆,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杆远离安装板一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调节块,两个所述调节块下表面均铰接有调节杆,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供调节杆滑动的滑动槽;所述管道单体下表面设置有支撑板,两个所述调节杆远离调节块的一端分别铰接于支撑板的两端,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调节块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动力源。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源驱动两个调节块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时,能够带动调节杆靠近调节块的一端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带动调节杆铰接于支撑板的一端上下移动,从而方便调整管道单体的安装高度。
9.可选的,所述动力源包括转动设置于连接板上表面的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管道单体的通风方向,所述双向螺杆上设置有螺纹反向的正旋部与反旋部,两个所述调节块分别螺纹连接于正旋部和反旋部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双向螺杆,能够带动分别螺纹连接于正旋部与反旋部上的调节块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达到对支撑板的高度进行调整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表面两端均设置有转动座,所述双向螺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转动座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螺杆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转动座上,能够提高双向螺杆转动时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调节块上表面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安装板下表面设置有供导向块沿螺杆的轴线方向滑动的导向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块移动时能够带动导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使得双向螺杆转动时,调节块不会转动,从而使得调节块移动时更加稳定。
15.可选的,所述导向块呈燕尾状结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状结构的导向块能够使导向块不会向下脱离导向槽,并且能够给予调节块支撑。
17.可选的,所述管道单体上表面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抵接柱,所述支撑板下表面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容纳柱,所述容纳柱设置有供抵接柱上下滑动的容纳腔,所述容纳柱与抵接柱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容纳柱与抵接柱的定位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杆带动管道单体上下移动时,抵接柱在容纳腔内上下滑动,从而提高管道单体移动时的稳定性,并且定位件能够连接容纳柱与抵接柱,使得容纳柱能够给予管道单体向上支撑的力,使得管道单体更加稳固。
19.可选的,所述定位件包括螺纹连接于抵接柱上的抵接块,所述定位件还包括上下滑动连接于抵接柱上的滑盖,所述滑盖能够容纳抵接块并与容纳柱的外壁螺纹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单体的位置调节完成后,转动抵接块,使抵接块螺纹运动至抵接块抵接于容纳柱上,再将滑盖向上容纳抵接块并螺纹连接于容纳柱的外壁上,从而使得容纳柱与抵接柱连接并定位。
21.可选的,所述滑盖外壁上设置有防滑结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滑盖外壁上设置防滑结构,能够增加滑盖外壁的摩擦力,方便转动滑盖时进行握持。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1.转动双向螺杆,使得两个调节块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带动调节杆铰接于支撑板的一端上下移动,从而调节管道单体的高度;
25.2.管道单体高度调节完成后,将抵接块抵接于滑盖上,并将滑盖盖过抵接块与容纳柱的外壁螺纹连接,使得容纳柱与抵接柱定位连接,从而使管道单体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施例管道单体与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施例管道单体与支撑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通风主管;2、风井;3、管道单体;4、消音层;5、支撑机构;51、安装板;52、连接杆;53、连接板;6、调节块;7、动力源;71、双向螺杆;711、正旋部;712、反旋部;8、支撑板;9、调节杆;10、转动座;11、导向块;12、导向槽;13、抵接柱;14、容纳柱;15、容纳腔;16、定位件;161、抵接块;162、滑盖;17、滑动槽;18、防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参照图1和图2,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包括通风主管1、用于安装支撑通风主管1的支撑机构5以及连通于通风主管1末端的风井2,通风主管1包括多个管道单体3,管道单体3的两端贯通,管道单体3的下表面固定有支撑板8,且每个管道单体3均对应有支撑机构5,支撑机构5和支撑板8相连接,管道单体3之间通过风琴管结构的连接件相连接,风井2为中空结构且内壁上固定有用于降噪的消音层4。
32.参照图2与图3,支撑机构5包括安装板51,安装板51可通过固定螺栓与天花板固定连接,且安装板51下表面的四周固定有竖直向下延伸的连接杆52;支撑机构5还包括固定于连接杆52远离安装板51一端的连接板53,且所有连接杆52均连接同一连接板53上。连接板53上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方形结构的调节块6,调节块6的滑动方向与管道单体3的通风方向垂直。两个调节块6的下表面均通过销轴等方式铰接有调节杆9,两个调节杆9远离调节块6的一端穿设过连接板53分别通过销轴等方式铰接于支撑板8的两端,且连接板53上开设有供调节杆9滑动的滑动槽17。连接板53上设置有驱动两个调节块6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动力源7,使得当动力源7驱动两个调节块6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时,能够带动两个调节杆9远离调节块6的一端同时上下运动,从而调节支撑板8的高度。
33.参照图2和图3,动力源7包括转动连接于连接板53上表面的双向螺杆71,双向螺杆7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管道单体3的通风方向,且双向螺杆71的一端延伸出连接板53固定有把手,双向螺杆71沿中点向两端设置有螺纹反向的正旋部711与反旋部712,两个调节块6分别对称螺纹连接于正旋部711与反旋部712上,使得转动把手驱动双向螺杆71转动时,能够带动两个调节块6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34.参照图2和图3,调节块6靠近安装板51的一面固定有向上延伸的导向块11,导向块11呈燕尾状结构,且导向块11向上延伸的横截面逐渐增大;安装板51下表面开设有供导向块11滑动的导向槽12,导向槽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双向螺杆71的轴线方向,且导向槽12贯通安装板51两端,使得转动双向螺杆71驱动调节块6移动时,能够带动导向块11在导向槽12内滑动,且燕尾状结构的导向块11能够向上支撑调节块6,从而提高调节块6的稳定性。进一步的,连接板53上表面的两端固定有转动座10,转动座10内设置有轴承,双向螺杆71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转动座10上,使得双向螺杆71转动的更加稳定。
35.参照图2和图3,管道单体3靠近连接板53的一面固定有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结构的抵接柱13,连接板53下表面固定有竖直向下延伸的容纳柱14,容纳柱14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且容纳柱14开设有供抵接柱13插接并形成上下滑动连接的容纳腔15,容纳腔15的尺寸可以稍微大于抵接柱13的截面尺寸,使得管道单体3上下移动时,抵接柱13能够在容纳腔15内上下滑动,从而能够增加管道单体3移动时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的对管道单体3进行支撑,容纳柱14与抵接柱13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定位容纳柱14与抵接柱13的定位件16。
36.参照图2和图3,定位件16包括螺纹连接于抵接柱13侧壁上的圆柱状的抵接块161,且抵接块161的外径小于容纳柱14的外径,定位件16还包括上下滑动于抵接柱13上的滑盖162,滑盖162位于抵接块161的下方,并且滑盖162开设有开口朝上的空腔,空腔的内径与容纳柱14的外径一致且空腔内壁上设置有螺纹,使得当管道单体3的位置调节完毕之后,将抵
接块161螺纹移动至抵接于容纳柱14的下端面,再使滑盖162向上螺纹运动使其覆盖过抵接块161并与容纳柱14的外壁螺纹连接,使得抵接块161被抵紧于滑盖162内底面和容纳柱14下端面之间,从而使得容纳柱14与抵接柱13相连接定位,从而容纳柱14与抵接柱13能够提供管道单体3向上支撑的力,使得调整完位置的管道单体3更加稳固。进一步的,滑盖162外壁上设置有防滑结构18,具体为竖直状的防滑条纹,使得调节滑盖162时不易打滑。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地下消防工程通风降噪装置的实施原理为:转动双向螺杆71,驱动两个调节块6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带动两个调节杆9铰接于支撑板8的一端同时上下移动,同时抵接柱13在容纳柱14内上下滑动,从而能够调节管道单体3的高度;管道单体3位置调节完成后,将滑盖162向上移动覆盖抵接块161,并与容纳柱14的外壁螺纹连接,从而使得容纳柱14与抵接柱13定位连接。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