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脚线灯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1  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踢脚线灯。


背景技术:

2.踢脚线上墙面装修的一个重要部分,踢脚线通常安装在墙面与地面的结合处,进而达到墙面底部的防踢效果。现有的踢脚线通常采用木质或者铝制材料的踢脚线,美观性差,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踢脚线的美观装饰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则出现了设置有灯的踢脚线,使用时,踢脚线可以发光,提升了其美观性。
3.如公告号为cn206625507u(申请号为201720369761.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可装led灯条的装配式踢脚线》,其中公开的踢脚线中,踢脚线本体的上部设置了灯带槽,在灯带槽的内设置了led灯条,如此达到增加灯光的效果。但是灯带槽的槽口朝向建筑腔体开口,并且踢脚线本体的下部竖直设置,对led灯条能射出的光束角度有限,出光效率低,相应能耗高。另外由于灯带槽部分凸出于踢脚线本体的所在的竖直平面,且该灯带槽部分距离地面的高度较高,当用户靠近踢脚线时,存在灯带槽部分磕绊用户脚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出光效率高,且使用更加安全的踢脚线灯。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踢脚线灯,包括贴设在墙面上的踢脚线本体,以及安装在踢脚线本体上的灯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踢脚线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具有向下开口的安装槽,所述灯带嵌设在安装槽内;
6.所述踢脚线本体位于安装件下方的部分向外倾斜延伸而形成反射部;
7.所述安装件上还设置有遮光件,所述遮光件具有位于安装槽外侧并向下延伸至安装槽下方的遮光板,并且遮光板的下边缘与反射部之间在竖向上具有间隙。
8.优选地,所述反射部为向墙面方向凸起的弧面。
9.为了保证遮光板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避免因外力对灯带的破坏,所述遮光板与安装槽的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10.为了简化遮光板的方便装配,所述安装件上固定设置有装配件,所述遮光件卡接在装配件上。
11.结构简单地,所述装配件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卡接有可拆卸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外侧面上凸设有截面呈t形的连接部,所述遮光板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供连接部插配的插槽。
12.成本低地,所述装配件的外侧面上沿延伸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件。
13.优选地,所述装配件的顶部为水平板,所述遮光件具有贴附在水平板上的连接板,所述遮光板连接在连接板的外侧。
14.为了实现对遮光板的支撑,保证遮光板的强度,减小遮光板因外力的变形,所述装
配件向下延伸有与遮光板下边缘相齐平的支撑板,所述遮光板贴附在支撑板的外侧面上。
15.结构简单地,所述安装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竖直设置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连接在第一板体的下表面且与踢脚线本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踢脚线本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设形成所述安装槽;
16.所述装配件设置在第一板体上。
17.优选地,所述第一板体向第二板体外侧延伸并向下弯折形成有固定板,所述支撑板贴附在固定板外侧。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踢脚线灯,将安装灯带的安装槽开口向下设置,并经过反射部的反射作用后,能够有效提高其出光效率,在相同亮度的前提下更节能。而遮光板的设置不仅可以避免灯光直射人眼而造成的炫光或者不舒适感,还可以配合反射部的倾斜设置结构减小与反射板之间的间距,减小用户脚部磕碰的可能,使用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踢脚线灯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踢脚线灯的立体分解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踢脚线灯的立体侧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踢脚线灯在墙面上安装状态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踢脚线灯,包括贴设在墙面上的踢脚线本体1,以及安装在踢脚线本体1上的灯带2。其中踢脚线本体1可以采用拼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而灯带2则可以采用长度大于踢脚线本体1长度的连续灯带2,如此使得一条灯带2能够安装在多个拼接的踢脚线本体1上。由于墙面往往会存在拐角,则灯带2可以采用能够弯曲变形的柔性灯带2。
25.本实施例中,踢脚线本体1为能贴附在墙面上的条形板体结构。踢脚线本体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安装件3,安装件3具有向下开口的安装槽30,灯带2嵌设在安装槽30内。如此灯带2照射的光线向下射出,为了给光线提供一定的照射距离,本实施例中的安装件3设置在踢脚线本体1上部的位置。
26.本实施例中的装件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板体31和竖直设置的第二板体32,第二板体32连接在第一板体31的下表面且与踢脚线本体1之间具有间隙,踢脚线本体1、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围设形成安装槽30。
27.而踢脚线本体1中位于安装件3下方的部分则向外倾斜延伸而形成反射部11,该反射部11向外延伸至安装槽30的下方,且外侧与下述的遮光板41在同一竖直平面上。为了避免该反射部11的下边缘伤害用户,该反射部11的下边缘向墙面方向延伸设置而形成能贴附在地面上的底板。
28.本实施例中,该反射部11为向墙面方向凸起的弧面。由于安装槽30向下开口,则灯带2出射的光束几乎都输出利用,出光效率高,并且配合该反射部11对灯带2照射光线的反
射作用,进一步提高灯带2的出光效率,在相同亮度的前提下更节能。
29.安装件3上还设置有遮光件4,具体地,遮光件4通过装配件5安装在安装件3上。装配件5固定设置在安装件3上,具体地,该装配件5固定设置在第一板体31上。该装配件5的截面为向前开口的框状结构,即装配件5的顶部为水平板53。
30.遮光件4具有贴附在水平板53上的连接板42以及连接在连接板42的外侧的遮光板41,该遮光板41向下延伸至安装槽30以下且位于安装槽30外侧,并且遮光板41的下边缘与反射部11之间在竖向上具有间隙而形成出光口,该间隙的高度设计以利于光线的充分输出且不刺眼为准。遮光板41的设置不仅可以避免灯光直射人眼而造成的炫光或者不舒适感,还可以配合反射部11的倾斜设置结构减小与反射板之间的间距,减小用户脚部磕碰的可能,使用安全性更高。
31.另外遮光板41与安装槽30的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如此进一步提高了灯带2的出光效率,同时该间隙为遮光板41在外力作用下时提供了变形空间,可以避免遮光板41收到外力时直接对灯带2产生损坏。
32.为了保证遮光板41与安装槽30之间的间隙符合设计要求,利用进行简单装配,同时提高该遮光板41的强度,避免因较小的外力即发生变形。第一板体31向第二板体32外侧延伸并向下弯折形成有固定板311。装配件5下部的外侧向下延伸有与遮光板41下边缘相齐平的支撑板52,支撑板52贴附在固定板311外侧,遮光板41贴附在支撑板52的外侧面上,如此固定板311发挥了对遮光板41与安装槽30之间的间隙的限定作用,同时配合支撑板52共同发挥了对遮光板41的支撑作用,增强了支撑板52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33.为了实现遮光件4在装配件5上的快速安装,装配件5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卡槽51,卡槽51内卡接有可拆卸的连接件6,连接件6的外侧面上凸设有截面呈t形的连接部61,遮光板4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供连接部61插配的插槽411。根据需要设置装配件5上卡接连接件6的数量,如当每段踢脚线本体1的长度较长时,可以在装配件5的外侧面上沿延伸方向设置至少两个连接件6。装配时,先将连接件6通过连接部61插配在遮光板41的插槽411内,然后再将连接件6卡接在装配件5的卡槽51内,进而实现遮光件4在装配件5上的快速连接,左右移动遮光板41,使得遮光板41的两端与踢脚线本体1的两端相对齐。
34.如图4所示,使用时,将多个该踢脚线灯沿墙面的延伸方向进行拼接使用,对于墙面的拐角位置,采用对应的转角配件,转角配件包括能够内外扣合的两部分,内部分与墙面弯角相贴合,外部分与踢脚线灯的外部轮廓相一直,灯带2则自转角配件的内外两部分之间穿过。该踢脚线灯拼接成的踢脚线能够发挥照亮效果,还能发挥其美观装饰效果,且遮光板41的设置对灯带2形成较好的保护,同时能避免磕碰用户。并且由于遮光板41向下延伸的长度较长,也避免了幼儿将手指伸入其内而触摸灯带2的危险。
35.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1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