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棱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物理光学棱镜设备。
背景技术:
2.棱镜是一种透明物体,它多用于光学仪器中,棱镜设备对物理光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棱镜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物理光学棱镜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便于对棱镜进行收纳携带,同时不易在收纳的容器中设置支撑棱镜使用的固定杆,不利于使用者携带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物理光学棱镜设备,以解决不便于对棱镜进行收纳携带,同时不易在收纳的容器中设置支撑棱镜使用的固定杆,不利于使用者携带使用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物理光学棱镜设备,包括底箱、支撑板和伸缩杆,所述支撑杆位于底箱内部上端,所述伸缩杆根数为四并分布于底箱底部四角,且所述伸缩杆下表与底箱底部固定,所述伸缩杆位于支撑板下端,且所述伸缩杆上表面与支撑板下表面固定;
6.所述支撑板上表面前后端均设有槽口一,所述支撑板上表面中部前后端均设有槽口二,所述槽口一和槽口二之间相通,所述槽口一内部转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下表面右侧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活动杆内表面中部均固定有固定杆,所述支撑板前后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有固定块,所述支撑板上表面前后端右侧均开设有有滑槽;
7.所述伸缩杆外表面右侧中部和上端均开设有滑动槽,所述伸缩杆外表面中部和上端均嵌套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内壁右端固定有卡块,所述滑动槽下端左侧开有与其相通的卡槽,所述卡块活动嵌入滑动槽内。
8.具体的,所述底箱上表面右端通过阻尼铰链铰接有箱盖,所述箱盖和底箱内壁均设置有防护垫。
9.具体的,两个所述滑槽位于两个所述槽口一之间,所述滑槽位于固定杆右侧,所述滑槽内部外端与槽口一内部右端相通,所述固定块上表面开设有贯穿其下表面的通槽,所述固定杆靠内端活动嵌入卡槽二内。
10.具体的,所述滑槽内部靠内侧固定有弹簧,所述滑槽内部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外表面上端固定有贯穿出滑槽上端的拉块,所述弹簧外端与限位杆内表面固定,所述限位杆与限位孔相切合。
11.具体的,所述固定杆靠内端上表面中部通过螺纹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靠内端活动嵌套有顶托。
12.具体的,位于下端的所述固定环内径与伸缩杆底部内径相同,位于上端的所述固定环内径与伸缩杆中间部位内径相同。
13.具体的,所述底箱内部上端设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上表面前后端固定有固定胶带,所述放置板下表面前后端均固定有两根插杆,所述放置板位于支撑板上端并与其上下平行,所述插杆与通槽上下对应并活动嵌入通槽内。
14.有益效果是:
15.通过将支撑台向上移动并使其带动伸缩杆向上延伸,接着通过转动固定环并使其带动卡块卡入卡槽内便能对伸缩杆进行限位固定,随后,通过将把手贯穿固定杆内端上表面,之后通过让固定杆并让其以活动杆为轴心转动,当固定杆转动至与支撑板上表面垂直,限位杆会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卡入限位孔内并对活动杆进行限位固定,之后通过将顶托嵌套在把手内端,之后转动把手并让两个顶托向内顶住棱镜便可对棱镜进行固定,反之,通过转动固定环并让卡块脱离卡槽,之后伸缩杆会在支撑板的压动下进行收缩,之后便可将支撑板移动至初始位置,通过将棱镜收纳进底箱内能够便于对棱镜的携带,同时,通过支撑板上的活动杆、固定杆、拉块和限位杆以及限位孔的相互组合,再通过把手、顶托和伸缩杆的相配合,能够便于实现对棱镜的支撑与使用,且支撑板能够收入和移出底箱,能够实现较为简便的随用随取,方便使用者携带和使用。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立体展开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杆立起状态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伸缩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记:底箱1、防护垫11、箱盖2、支撑板3、槽口一31、活动杆32、限位孔321、固定杆33、槽口二34、固定块35、滑槽36、拉块361、限位杆362、放置板4、固定胶带41、伸缩杆5、固定环51、滑动槽52、卡槽53、卡块54、把手6、顶托61。
具体实施方式
24.参见图1至图6,本技术是一种物理光学棱镜设备,包括底箱1、支撑板3和伸缩杆5,所述支撑杆3位于底箱1内部上端,所述伸缩杆5根数为四并分布于底箱1底部四角,且所述伸缩杆5下表与底箱1底部固定,所述伸缩杆5位于支撑板3下端,且所述伸缩杆5上表面与支撑板3下表面固定;
25.所述支撑板3上表面前后端均设有槽口一31,所述支撑板3上表面中部前后端均设有槽口二34,所述槽口一31和槽口二34之间相通,所述槽口一31内部转动连接有活动杆32,所述活动杆32下表面右侧开设有限位孔321,所述活动杆32内表面中部均固定有固定杆33,所述支撑板3前后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有固定块35,所述支撑板3上表面前后端右侧均开设有有滑槽36,两个所述滑槽36位于两个所述槽口一31之间,所述滑槽36位于固定杆33右侧,
所述滑槽36内部外端与槽口一31内部右端相通,所述固定块35上表面开设有贯穿其下表面的通槽,所述固定杆33靠内端活动嵌入卡槽二34内,所述滑槽36内部靠内侧固定有弹簧,所述滑槽36内部设有限位杆362,所述限位杆362外表面上端固定有贯穿出滑槽36上端的拉块361,所述弹簧外端与限位杆362内表面固定,所述限位杆362与限位孔321相切合,所述固定杆33靠内端上表面中部通过螺纹连接有把手6,所述把手6靠内端活动嵌套有顶托61;
26.所述伸缩杆5外表面右侧中部和上端均开设有滑动槽52,所述伸缩杆5外表面中部和上端均嵌套有固定环51,所述固定环51内壁右端固定有卡块54,所述滑动槽52下端左侧开有与其相通的卡槽53,所述卡块54活动嵌入滑动槽52内,位于下端的所述固定环51内径与伸缩杆5底部内径相同,位于上端的所述固定环51内径与伸缩杆5中间部位内径相同;
27.所述底箱1内部上端设有放置板4,所述放置板4上表面前后端固定有固定胶带41,所述放置板4下表面前后端均固定有两根插杆,所述放置板4位于支撑板3上端并与其上下平行,所述插杆与通槽上下对应并活动嵌入通槽内;
28.如图1所示,先将放置板4向上移动并使其下端的插杆移出通槽,之后便可将放置板4取出,接着如图3所示,通过将支撑台3向上移动并使其带动伸缩杆5向上延伸,当将伸缩杆5完全拉出后,如图6所示通过将固定环51向下移动并使其带动卡块54在滑动槽52内滑动,之后卡块54会滑动到滑动槽52底端,接着通过转动固定环51并使其带动卡块54卡入卡槽53内便能对伸缩杆5进行限位固定,随后,通过将把手6贯穿出固定杆33上表面,之后通过把手6向上拉动固定杆33并让其以活动杆32为轴心转动,当固定杆33转动至与支撑板3上表面垂直,且限位孔321与限位杆362相对应时,如图4所示,限位杆362会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卡入限位孔321内并对活动杆32进行限位固定,之后通过将顶托61嵌套在把手6内端,并把棱镜移动至两个顶托61之间,接着转动把手6并让两个顶托61向内顶住棱镜,以此便可对棱镜进行固定,反之,在完成使用之后,通过转动固定环51并让卡块54脱离卡槽53,之后伸缩杆5会在支撑板3的压动下进行收缩,之后便可将支撑板3移动至初始位置,接着拧动把手6并让顶托61脱离棱镜,之后便可将棱镜取下,接着将把手6从固定杆33拧下,随后通过向滑槽36内侧拉动拉块361并使其带动限位杆362移出限位孔321,之后便让固定杆33以活动杆32为轴心转动至初始位置,之后,再次将放置板4放置到支撑板3上并让插杆插入通槽内,之后将棱镜放置在放置板4上并通用固定胶带41进行固定,最后再将箱盖2盖上便能完成对棱镜的收纳,以此,通过将棱镜收纳进底箱1内能够便于对棱镜的携带,同时,通过支撑板3上的活动杆32、固定杆33、拉块361和限位杆362以及限位孔321的相互组合,再通过把手6、顶托61和伸缩杆5的相配合,能够便于实现对棱镜的支撑与使用,且支撑板3能够收入和移出底箱1,能够实现较为简便的随用随取,方便使用者携带和使用;
29.所述底箱1上表面右端通过阻尼铰链铰接有箱盖2,所述箱盖2和底箱1内壁均设置有防护垫11,通过底箱1和箱盖2上的防护垫11,能够在发生碰撞时起到保护棱镜的作用,防止棱镜出现损坏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