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载机停机自动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装载机制动系统为气刹,气源来自储气筒。长时间使用后储气筒中会析出水,水的存在会造成储气筒生锈,造成制动原件生锈及失效等故障,因此需定期排水。
3.现有技术中的装载机停机排水系统,包括储气筒,储气筒下端连接有手动阀。使用时,需操作者手动拧开放水,但受制于人的意识,经常出现放水不到位或气体泄漏过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装载机停机自动排水系统,提高放水效果。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载机停机自动排水系统,该装载机停机自动排水系统包括储气筒,所述储气筒下端连接有放水阀的第一进水口p1,所述放水阀的第一出水口a1与外界连通,所述储气筒侧部连接有控制阀的第二进气口p2,所述控制阀的第二出气口a2连接有储能器,所述控制阀的回气口t2连接有放水阀的阀芯先导气口a1及阻尼孔,所述第二出气口a2能够与第二进气口p2或回气口t2连通,所述放水阀具有阀芯复位装置。
6.装载机工作时,操作控制阀,使控制阀的阀芯位于右位,第二进气口p2与第二出气口a2连通,储气筒的气体进入储能器蓄能,阀芯先导气口a1通过阻尼孔与外界连通,放水阀的阀芯位于左位封闭状态;
7.装载机停机时,操作控制阀,使控制阀的阀芯位于左位,第二出气口a2与回气口t2连通,储能器中的气体一路进入阀芯先导气口a1,使放水阀的阀芯位于右位,第一进水口p1与第一出水口a1连通,储气筒底部的水在气压的作用下喷出,储能器中的气体另一路通过阻尼孔排到外界泄压,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泄压后,阀芯先导气口a1处的气压降低,放水阀的阀芯回到左位封闭状态,储气筒放水结束,阻尼孔的大小不同,泄压时间也不同,选优的,放水时间在三秒以内。
8.优选的,所述阀芯复位装置包括放水阀弹簧。方便加工制造。
9.优选的,所述控制阀包括控制其阀芯的电磁铁及控制阀弹簧。当装载机通电工作时,电磁铁通电工作,使控制阀的阀芯位于右位;装载机断电停机时,电磁铁断电,控制阀弹簧驱动控制阀的阀芯回到左位,无需人工操作。
10.优选的,所述储气筒下端与第一进水口p1之间连接有第一排水管,第一出水口a1连接有第二排水管。使用时,储气筒中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及第二排水管排出。
11.优选的,所述储气筒侧部与第二进气口p2之间连接有第一气管。使用时,储气筒中的气体通过第一气管进入控制阀。
12.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气口a2与储能器之间连接有第三气管。使用时,储气筒中的气
体再通过第三气管进入储能器。
13.优选的,所述回气口t2与阀芯先导气口a1之间连接有第二气管。使用时,储气筒中的气体再通过第二气管进入阀芯先导气口a1。
14.优选的,所述第二气管上连接有排气管,所述阻尼孔位于排气管上。使用时,储能器中的气体通过排气管泄压。
15.优选的,所述阻尼孔与排气管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使用时,通过更换阻尼孔来调节泄压时间的长短,使用方便。
16.优选的,所述放水阀为二位二通阀,所述控制阀为二位三通阀。方便加工制造。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控制阀及阻尼孔控制放水阀的开启时间,避免因操作人员的意识造成影响,提高放水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装载机停机自动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装载机停机自动排水系统中放水阀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装载机停机自动排水系统中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背景技术中一种装载机停机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储气筒;2、第一排水管;3、手动阀;4、第二排水管;5、放水阀;6、第一气管;7、控制阀;8、储能器;9、阻尼孔;10、排气管;11、第二气管;12、第三气管;13、放水阀弹簧;14、控制阀弹簧;15、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8.如图4所示,装载机制动系统为气刹,气源来自储气筒1。长时间使用后储气筒1中会析出水,水的存在会造成储气筒1生锈,造成制动原件生锈及失效等故障,因此需定期排
水。现有技术中的装载机停机排水系统,包括储气筒1,储气筒1下端连接有手动阀3。使用时,需操作者手动拧开放水,但受制于人的意识,经常出现忘放水或者长时间不放水等现象。
29.如图1到3所示,一种装载机停机自动排水系统,包括储气筒1,储气筒1下端连接有放水阀5的第一进水口p1,放水阀5的第一出水口a1与外界连通,储气筒1侧部连接有控制阀7的第二进气口p2,控制阀7的第二出气口a2连接有储能器8,控制阀7的回气口t2连接有放水阀5的阀芯先导气口a1及阻尼孔9,第二出气口a2能够与第二进气口p2或回气口t2连通,放水阀5具有阀芯复位装置。具体的,阀芯复位装置包括放水阀弹簧13。方便加工制造。具体的,放水阀5为二位二通阀,控制阀7为二位三通阀。方便加工制造。
30.装载机工作时,操作控制阀7,使控制阀7的阀芯位于右位,第二进气口p2与第二出气口a2连通,储气筒1的气体进入储能器8蓄能,阀芯先导气口a1通过阻尼孔9与外界连通,放水阀5的阀芯位于左位封闭状态。
31.装载机停机时,操作控制阀7,使控制阀7的阀芯位于左位,第二出气口a2与回气口t2连通,储能器8中的气体一路进入阀芯先导气口a1,使放水阀5的阀芯位于右位,第一进水口p1与第一出水口a1连通,储气筒1底部的水在气压的作用下喷出,储能器8中的气体另一路通过阻尼孔9排到外界泄压,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泄压后,阀芯先导气口a1处的气压降低,放水阀5的阀芯回到左位封闭状态,储气筒1放水结束,阻尼孔9的大小不同,泄压时间也不同,选优的,放水时间在三秒以内。
32.控制阀7包括控制其阀芯的电磁铁15及控制阀弹簧14。当装载机通电工作时,电磁铁15通电工作,使控制阀7的阀芯位于右位;装载机断电停机时,电磁铁15断电,控制阀弹簧14驱动控制阀7的阀芯回到左位。
33.储气筒1下端与第一进水口p1之间连接有第一排水管2,第一出水口a1连接有第二排水管4。使用时,储气筒1中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2及第二排水管4排出。储气筒1侧部与第二进气口p2之间连接有第一气管6。使用时,储气筒1中的气体通过第一气管6进入控制阀7。第二出气口a2与储能器8之间连接有第三气管12。使用时,储气筒1中的气体再通过第三气管12进入储能器8。回气口t2与阀芯先导气口a1之间连接有第二气管11。使用时,储气筒1中的气体再通过第二气管11进入阀芯先导气口a1。第二气管11上连接有排气管10,阻尼孔9位于排气管10上。使用时,储能器8中的气体通过排气管10泄压。
34.阻尼孔9与排气管10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使用时,通过更换阻尼孔9来调节泄压时间的长短,使用方便。
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