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加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
背景技术:
2.建筑加固是利用碳纤维、粘钢、包钢、高压灌浆对建筑进行加强加固。此技术广泛用于设计变更,增加梁、柱、悬挑梁、板等加固和变更工程,是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工程上的一种钢筋后锚固,利用粘接剂作用的连接技术,在原有的结构构件外增设构件,提升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能力、变形性能和整体安全性。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包钢是将钢板焊接在墙体的外侧,以增加墙体的刚度和受力性能的方法,但是在操作现场由于环境复杂,且附近经常会有许多易燃的建筑废料,进行大量的焊接工作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固定包钢的焊接操作,从而减少由于焊接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出现,本技术提供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包括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将墙体包围,所述第一板体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板体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绕在墙体的外侧,且通过将与第一板体固定的第一连接板和与第二板体固定的第二连接板之间相对固定,从而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对固定,减少固定包钢的焊接操作,从而减少由于焊接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出现。
8.可选的,位于第一板体靠近第二板体一侧开设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板体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连接片放置在第一凹槽的内部,且将第二连接片放置在第二凹槽的内部,从而减少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突出的情况,进而减少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突出对操作人员造成的划伤的情况,且能够提高美观度。
10.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包括有水平开设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与所述第二板体靠近第一板体的一侧的侧壁之间留有距离,所述连接槽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竖直开设有插入槽,所述插入槽与所述第二板体的侧壁相对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滑动相连。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连接片自插入槽的位置处放置到连接槽的内部,进而将第二连接片朝向连接槽靠近第一板体的一侧移动,将第二连接片固定卡在连接
槽的内部,从而能够根据墙体的长度更换第二板体,能够适应不同长度的墙体。
12.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与墙壁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板体的底端开设有注浆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自注浆孔的位置朝向内部注入粘接剂,使得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靠近墙体的一侧填满粘接剂,进而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墙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14.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靠近墙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强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加强板使得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粘接剂的连接面积更大,从而提高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粘接剂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墙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16.可选的,所述墙体的内部水平设置有预应力钢筋,所述预应力钢筋的两端自所述第一板体穿过,所述第一板体相对于所述预应力钢筋的位置开设有锥形的预应力槽,所述预应力钢筋相对于所述预应力槽的位置设置有卡固组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预应力钢筋安装在墙体的内部,进而将预应力钢筋的两端卡在预应力槽的内部,提高了墙体的截面强度,使得增强墙体的使用寿命。
18.可选的,所述卡固组件包括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卡固片和第二卡固片,所述第一卡固片和所述第二卡固片将所述预应力钢筋夹持,所述第一卡固片和所述第二卡固片相对后,外表面为锥形结构,所述第一卡固片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卡固槽,所述第二卡固片的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固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卡固槽,所述第一卡固槽和所述第二卡固槽的槽体内部设置有卡固环。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卡固片和第二卡固片将预应力钢筋夹持在中间,且通过锥形的外表面和锥形的预应力槽,第一卡固片和第二卡固片将预应力钢筋卡在预应力槽的内部。
20.可选的,墙体的侧壁水平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相对于所述限位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与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固定的限位块放置在限位槽的内部,进而减少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偏移。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围绕在墙体的外侧,且通过将与第一板体固定的第一连接板和与第二板体固定的第二连接板之间相对固定,从而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对固定,减少固定包钢的焊接操作,从而减少由于焊接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出现。
24.2.通过将第二连接片自插入槽的位置处放置到连接槽的内部,进而将第二连接片朝向连接槽靠近第一板体的一侧移动,将第二连接片固定卡在连接槽的内部,从而能够根据墙体的长度更换第二板体,能够适应不同长度的墙体。
25.3.通过第一卡固片和第二卡固片将预应力钢筋夹持在中间,且通过锥形的外表面和锥形的预应力槽,第一卡固片和第二卡固片将预应力钢筋卡在预应力槽的内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的第二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的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的预应力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的第一卡固片和第二卡固片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板体;11、固定部;12、连接部;121、第一凹槽;13、注浆孔;14、加强板;141、第一连通口;2、第二板体;21、第二凹槽;211、连接槽;212、卡台;213、插入槽;3、连接结构;31、第一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4、限位槽;41、限位块;42、第二连通口;5、预应力结构;51、预应力钢筋;52、预应力槽;53、卡固组件;531、第一卡固片;532、第二卡固片;533、夹持槽;534、第一卡固槽;535、第二卡固槽;536、卡固环。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参照图1、图2,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包括有围绕在墙体外侧的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第一板体1相对设置两个,且第二板体2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板体1包括有与第二板体2垂直设置的固定部11以及与第二板体2水平设置的连接部12,固定部11与连接部12之间为一体结构。第二板体2位于两个第一板体1的连接部12之间,且第二板体2与第一板体1之间通过连接结构3相连。
35.参照图2、图3,连接结构3包括有位于连接部12上竖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31,第一板体1的连接部12的上表面靠近第二板体2的一侧竖直开设有第一凹槽121,第一连接板31位于第一凹槽121的内部且相对固定连接。
36.第二板体2靠近第一凹槽121的一侧竖直开设有第二凹槽21,第二凹槽21包括有水平开设的连接槽211,连接槽211的竖直截面为“t”形结构,且连接槽211的顶端与第二板体2的顶壁相对连通,且连接槽211与第二板体2的顶壁形成一个用于卡固的卡台212。连接槽211与第二板体2靠近第一板体1的一侧侧壁留有距离。
37.连接槽211背离第一板体1的一侧竖直开设有插入槽213,插入槽213沿着自靠近墙壁的一侧到背离墙壁的一侧的长度与连接槽211下部的长度相同,且插入槽213与第二板体2的顶端相对连通。位于第二凹槽2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32为与连接槽211的竖直截面形状大小相同的板体,且第二连接板32自插入槽213的位置插入到第二凹槽21的内部,朝向靠近第一板体1的一侧滑动,进而滑动到第二凹槽21靠近第一板体1的一端。
38.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进而将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相对固定,通过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对墙体进行支撑加固。且通过第二连接板32在第二凹槽21的内部相对滑动,从而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墙体的长度不同更换不同长度的第二板体2。
39.参照图2、图4,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与墙壁之间留有空隙,且位于第一板体1背离墙体的一侧侧壁的底端水平开设有注浆孔13,注浆孔13将第一板体1与墙壁之间的缝隙与外界相连通,从而操作人员能够自注浆孔13将粘接剂注入到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墙
体之间的缝隙中。
40.位于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靠近墙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强板14,加强板14竖直设置,且位于加强板14的侧壁水平开设有第一连通口141,通过设置的加强板14能够增大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粘接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墙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41.位于墙体的侧壁水平开设有限位槽4,限位槽4为环形的框架结构。位于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靠近墙壁的一侧相对于限位槽4的位置水平设置有限位块41,限位块41与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固定连接,限位块41位于限位槽4的内部,且位于限位块41上竖直开设有第二连通口42。
42.参照图2、图5,位于墙体的内部水平设置有预应力结构5,预应力结构5包括有水平设置的预应力钢筋51,预应力钢筋51将两个第一板体1和墙体贯穿。位于第一板体1相对于预应力钢筋51的位置开设有锥形的预应力槽52。
43.参照图5、图6,位于预应力钢筋51相对于预应力槽52的位置套设有卡固组件53,卡固组件53包括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卡固片531和第二卡固片532,第一卡固片531和第二卡固片532相对设置,且将第一卡固片531和第二卡固片532相对后,第一卡固片531和第二卡固片532的外侧为与预应力槽52相适配的锥形结构。
44.位于第一卡固片531和第二卡固片532靠近预应力钢筋51的位置开设有夹持槽533,第一卡固片531和第二卡固片532通过夹持槽533将预应力钢筋51夹持。第一卡固片531的外侧沿着周向开设有第一卡固槽534,位于第二卡固片532的侧壁沿着周向开设有第二卡固槽535。第一卡固槽534和第二卡固槽535为同轴设置的环形结构。位于第一卡固槽534和第二卡固槽535的内部设置有卡固环536,卡固环536为与第一卡固槽534和第二卡固槽535同轴设置的环形结构。通过卡固环536将第一卡固片531和第二卡固片532固定。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墙体加固用包钢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围绕在墙体的四周,且将第二连接板32自插入槽213插入到第二凹槽21的内部,从而将第二连接板32滑动到第二凹槽21靠近第一板体1的一端,通过螺栓将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固定,从而将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固定。
46.自注浆孔13朝向第一板体1和墙体之间注入粘接剂,从而通过粘接剂将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墙体之间相对固定。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