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隔墙。
背景技术:
2.隔墙轻质且不承重,用于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一般地,隔墙要求具备隔音、防火、防潮等使用功能。
3.具体地,装配式隔墙施工工艺如下:
4.步骤一,利用固定件将天龙骨固定在上楼板板底;
5.步骤二,利用固定件将地龙骨固定在下楼板板顶;
6.步骤三,依次安装竖龙骨,竖龙骨分别固定连接于天龙骨和地龙骨;
7.步骤四,安装穿心龙骨,穿心龙骨穿设于相应的竖龙骨。
8.安装上述装配式隔墙时,需要依次安装天龙骨、地龙骨、竖龙骨以及穿心龙骨进而形成完整的龙骨架体系,之后再将单元板依次安装在龙骨架体系,从而完成装配式隔墙的安装。虽然,天龙骨、地龙骨、竖龙骨以及穿心龙骨形成的龙骨架体系稳定性强,但是因工序繁琐导致施工效率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9.为了提高装配式隔墙的施工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隔墙。
1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配式隔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1.一种装配式隔墙,其包括单元墙板和固定组件,所述单元墙板至少有两块,且两块单元墙板之间磁吸相连;
12.所述单元墙板包括一块下部墙板和两块相对间隔布置的上部墙板,两块所述上部墙板顶部分别用于转动连接上楼板板底,两块所述上部墙板底部分别转动连接于下部墙板顶部;
13.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地龙骨和预应力杆件,所述下部墙板底部滑动嵌设于地龙骨,所述地龙骨用于固定在下楼板板顶,所述下部墙板顶部通过预应力杆件与上楼板板底固定相连。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地龙骨固定在下楼板顶部,后将至少两块单元墙板底部依次滑动嵌设在地龙骨上,且使得相邻两块单元墙板相磁性吸附,当单元墙板遇到建筑主体时,在建筑主体侧壁上安装与单元墙板相吸附的吸附件,进而对单元墙板进行限位固定。利用预应力杆件分别连接下部墙板和上楼板板底,进而将下部墙板和上楼板固定连接,之后转动两块上部墙板,使得每一上部墙板顶部转动抵接上楼板板底,使得每一上部墙板底部转动抵接下部墙板底部,进而完成装配式隔墙的安装。分别利用地龙骨滑动定位下部墙板底部和利用预应力杆件固定上部墙板顶部,进而固定限制下部墙板,之后转动上部墙板,且使得上部墙板转动抵接上楼板板底和下部墙板顶部,进而使得隔墙表面平整,从而使得本方案具有通过简化隔墙装配工序,进而提高装配式隔墙施工效率的优点。
15.可选的,所述预应力杆件包括涨壳锚杆和膨胀管,所述膨胀管用于埋设在上楼板板底开设的孔眼内,所述涨壳锚杆顶端穿设于膨胀管,所述涨壳锚杆底端设有连接管件,所述涨壳锚杆底部通过连接管件与下部墙板相连。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在上楼板板底开设孔眼,后将膨胀管埋置在孔眼内,之后驱动涨壳锚杆使得膨胀管外壁抵紧孔眼侧壁,之后利用连接管件分别连接涨壳锚杆和下部墙板,进而实现使得上楼板和下部墙板顶部固定相连。
17.可选的,所述连接管件包括双螺纹管和驱动螺母,所述驱动螺母固定套设于双螺纹管外壁,所述双螺纹管顶端内壁螺纹连接于涨壳锚杆底端,所述双螺纹管底端外壁螺纹连接于下部墙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螺纹管底部与下部墙板是螺纹连接状态的,后利用扳手扭转驱动螺母,使得双螺纹管顶部上升进而螺纹连接膨胀锚杆底端,进而实现下部墙板和预应力杆件相连。
19.可选的,所述涨壳锚杆自下端面向上端面贯穿开设有注浆孔,所述膨胀管与上楼板板底开设的孔眼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注浆孔与间隙相连通,所述注浆孔用于注射填充结构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注浆孔内输送结构胶,结构胶进而依次填充注浆孔和间隙,当结构胶凝固,进而使得孔眼内壁与膨胀管外壁之间的连接性能和稳定性能均得以提高。
21.可选的,两块所述下部墙板相对一侧分别开设有腰型槽,两个所述腰型槽内分别嵌设有磁性块,两个所述磁性块相吸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两块下部墙板的腰型槽内分别嵌设安装磁性块,当滑动安装且使得两块下部墙板相互抵接时,两个腰型孔内的磁性块会吸附在一起,进而对两块下部墙板进行限位。
23.可选的,所述上部墙板顶部四角处均设有耳板,沿所述上部墙板长度方向上的两个耳板穿设有转轴,所述上部墙板转动连接转轴,所述上部墙板底部转动抵接于上部墙板顶部,所述上部墙板顶部用于转动抵接上楼板底部。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部墙板先转动处于水平状态,完成安装预应力杆件之后,转动上部墙板,且使得上部墙板顶部转动抵接下楼板底部,上楼板底部转动抵接下楼板底部,从而使得隔墙板隔断上楼板和下楼板合围形成的空间。
25.可选的,所述预应力杆件位于两块上部墙板之间,所述上部墙板背离预应力杆件的一侧与下部墙板顶部之间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内填充有结构胶。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上部墙板与下部楼板之间是转动的,所以下部楼板背离预应力杆件的一侧下部与上部墙板顶部之间会形成缺口,利用结构胶填充缺口,一方面改善上部墙板和下部墙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改善上部墙板和下部墙板连接处的平整美观性。
27.可选的,所述地龙骨包括燕尾部和翼板部,所述燕尾部和翼板部固定相连,所述翼板部用于穿设螺栓件,所述翼板部通过螺栓件与下楼板固定相连,所述下部墙板底部对应燕尾部贯穿开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内壁滑动嵌设于燕尾部周壁。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利用螺栓件将翼板部固定在下楼板板顶,后使得下部
墙板底部开设有燕尾槽滑动连接于燕尾部,进而实现对下部墙板的导向限位,从而方便安装下部墙板。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0.1.分别利用地龙骨滑动定位下部墙板底部和利用预应力杆件固定连接墙板顶部,进而固定限制下部墙板,之后转动上部墙板,且使得上部墙板转动抵接上楼板板底和下部墙板顶部,进而完成隔墙组装;
31.2.结构胶进而依次填充注浆孔和间隙,结构胶凝固使得孔眼内壁与膨胀管外壁之间的连接性能和稳定性能均得以提高;
32.3.结构胶填充缺口,一方面改善上部墙板和下部墙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改善上部墙板和下部墙板连接处的平整美观性。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单元墙板;11、下部墙板;111、腰型槽;112、磁性块;113、燕尾槽;12、上部墙板;121、耳板;122、转轴;13、缺口;14、避让槽;2、地龙骨;21、燕尾部;22、翼板部;3、预应力杆件;31、涨壳锚杆;311、注浆孔;32、膨胀管;4、连接管件;41、双螺纹管;42、驱动螺母;43、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装配式隔墙,参照图1、图2,其包括单元墙板1和固定组件,单元墙板1有若干,若干单元墙板1依次拼接连接,进而形成隔断室内空间的隔墙。单元墙板1顶部为上楼板板底,单元墙板1底部为下楼板板顶,室内空间为上楼板板底与下楼板板顶合围形成的空间,在固定组件作用下,任一单元墙板1顶部与上楼板板底固定相连,任一单元墙板1底部与下楼板板顶固定相连。
39.固定组件包括地龙骨2,地龙骨2包括燕尾部21和翼板部22,燕尾部21和翼板部22均为长条状板。翼板部22有两块,两块翼板部22相对间隔布置,两块翼板部22相对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于燕尾部21下部,且两块翼板底部均与燕尾部21底部平齐。翼板部22底部定位放置在下楼板板顶,翼板部22供若干螺栓件依次均匀穿设,若干螺栓件将分别将两个翼板部22固定在下楼板板顶,进而将地龙骨2固定在下楼板板顶。
40.每一单元墙板1均包括下部墙板11,任一下部墙板11自其底面竖直向上开设有燕尾槽113,燕尾槽113沿相应的下部墙板11一侧向另一侧贯穿开设,若干下部墙板11依次拼接,进而使得若干燕尾槽113依次相连通。任一燕尾槽113内壁均滑动连接燕尾部21侧壁,燕尾槽113底口侧壁分别对应两块燕尾槽113开设有避让槽14,避让槽14的开设方向和延伸长度均与燕尾槽113一致,避让槽14用于避让穿设在翼板部22的螺栓件,进而使得下部墙板11顺利滑动。任一下部墙板11底面均与地面相抵接,可以在任一下部墙板11底面与下楼板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结构胶,进而提高下部墙板11与下楼板之间的连接性能和整体性
能。
41.任一下部墙板11其中相对一侧分别开设有腰型槽111,腰型槽111有两个且上下间隔布置,任一腰型槽111内均嵌设有磁性块112,磁性块112为磁铁。当相邻两块下部墙板11滑动拼接时,位于同一高度位置的两个磁性块112相吸附,进而限制下部墙板11沿燕尾部21的长度方向位移。当下部墙板11遇到室内空间的腔壁时,在室内空间的腔壁上固定安装相应的磁性块112,进而与抵接在室内空间腔壁的下部墙板11相吸附,进一步限制单元墙板1。
42.参照图1、图3,固定组件还包括预应力杆件3和连接管件4,预应力杆件3和连接管件4均有若干且二者一一对应。每一下部墙板11配设有两组预应力杆件3和两组预应力管件,两组预应力杆件3和两组预应力管件沿下部墙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预应力杆件3包括涨壳锚杆31和膨胀管32,在上楼板板底开设有孔眼,膨胀管32周壁抵紧孔眼的孔壁,膨胀管32顶部与孔眼的内顶壁之间存在间隙,膨胀管32底部与下楼板板底平齐,涨壳锚杆31顶端抵紧膨胀管32内壁,涨壳锚杆31底端形成有外螺纹且穿出孔眼朝向下部墙板11。涨壳锚杆31自上端面向下端面开设有注浆孔311,孔眼的孔壁因打眼设备作用容易损伤,而通过自注浆孔311底口向间隙内填充结构胶,结构胶填充间隙,以及结构胶自膨胀管32本身自带的开口流入膨胀管32外壁与孔眼的孔壁贴合面,进而使得膨胀管32稳定地埋设在孔眼内。
43.连接管件4包括双螺纹管41、驱动螺母42以及垫片43,下部墙板11对应双螺纹管41底口开设有螺孔(图中未示出),螺孔的开设高度小于双螺纹管41的长度,双螺纹管41一端位于螺孔内,且双螺纹管41一端外壁螺纹连接于螺孔内壁,双螺纹管41另一端穿出螺孔,驱动驱动螺母42内壁固定连接于穿出螺孔的双螺纹管41外周壁。驱使驱动螺母42转动,进而使得双螺纹管41转动上升且对准涨壳锚杆31,直至双螺纹管41内壁螺纹连接于涨壳锚杆31外周壁。垫片43为环状,垫片43套设在涨壳锚杆31穿出孔眼的底端外壁,当双螺纹管41顶端上升直至抵紧垫片43时,停止驱使驱动螺母42转动,此时,垫板43背离双螺纹管41的一侧抵紧下楼板板底,并最终固定下部墙板11。
44.每一下部墙板11均配设有两块上部墙板12,下部墙板11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耳板121,沿下部墙板11长度方向的两个耳板121分别固定连接有转轴122,两个转轴122位于同一高度且位于下部墙板11的上方,上部墙板12类似呈“s”形状,上部墙板12转动穿设于相应的转轴122上。上部墙板12转动处于竖直状态时,上部墙板12顶部抵紧上楼板板底,上部墙板12底部抵紧下部墙板11顶部,且上部墙板12背离预应力杆件3的一侧与下部墙板11朝向室内空间的一侧平齐,以及耳板121顶部抵接下楼板板底。上部墙板12转动处于水平状态时,上部墙板12不与连接管件4相碰,此时方便安装预应力杆件3、连接管件4以及涨壳锚杆31。同时,当上部墙板12处于竖直状态时,上部墙板12背离预应力杆件3的一侧下部与下部墙板11顶面之间形成有缺口13,利用结构胶填充缺口13,且使得结构胶形成有面与下部墙板11侧壁相平。
45.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如下:
46.先利用螺栓件安装固定地龙骨2,后依次使得下部墙板11底部滑动在燕尾部21上,在室内空间的腔壁安装相应的磁性块112,使得下部墙板11侧壁与磁性块112相吸附,进而依次使得相邻的两块下部墙板11相吸附。
47.正对下部墙板11顶部开设的螺孔,在上楼板板底开设孔眼。将预应力杆件3埋置在孔眼内,且通过注浆孔311向间隙内填充结构胶,然后驱动膨胀锚杆,使得膨胀管32外壁抵
紧孔眼孔壁。利用把手驱使驱动螺母42,因为驱动螺母42与双螺纹管41是固定相连的,进而使得双螺纹管41上升,直至双螺纹管41稳定与膨胀锚杆螺纹相连。
48.此时,将转动水平状态下的上部墙板12转动成竖直状态,进而使得上部墙板12的顶部抵接上楼板板底,上部墙板12的底部抵接下部墙板11顶部。之后,利用结构胶填充缺口13,进而使得隔墙表面平整。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90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