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咖啡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提式咖啡盒。
背景技术:
2.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速溶咖啡是通过将咖啡萃取液中的水分蒸发而获得的干燥的咖啡提取物。速溶咖啡能够很快的溶化在热水中,而且在储运过程中占用的空间和体积更小,更耐储存。目前的速溶咖啡主要是袋装,每袋存放一次的冲泡量,多袋的速溶咖啡其存放比较散乱。咖啡盒是用于存放速溶咖啡的器具,袋装的速溶咖啡存放于咖啡盒的容腔内以避免散乱的情况。目前的咖啡盒大多只能用于储存,其移动时,需要双手抓持盒体,使得咖啡盒的移动较为不便。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的咖啡盒存在有移动不便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得咖啡盒的移动更加便捷,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提式咖啡盒。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提式咖啡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可提式咖啡盒,包括盒体与盖体,所述盖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盒体,所述盒体内固定设置有主隔板,所述主隔板将所述盒体内腔分割为两个形状大小一致的主槽,所述盖体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盖体与两个所述主槽的槽口位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盖体分别用于将对应位置的主槽的槽口遮盖,所述主隔板顶部固定设置有提手。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隔板上设置提手,在需要移动咖啡盒时,握住提手以提取咖啡盒,进而对咖啡盒进行移动,对咖啡盒的移动简便,便于携带。
8.可选的,所述盖体包括盖框及透明盖板,所述盖框转动连接于所述盒体,所述盖框设置有安装盖槽,所述透明盖板的边缘与所述安装盖槽插接配合并固定于所述安装盖槽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过透明盖板能够观察咖啡盒内盛装的咖啡余量,在咖啡盒内的咖啡余量较少时及时进行补充。
10.可选的,所述盒体包括一个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及两个第二侧板,所述主隔板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变低,所述主隔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一侧板的最大高度相等,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一侧板的最小高度相等,所述盖体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侧板的顶部有中心向两侧逐渐变低,主隔板的高度等于第一侧板的最大高度,第二侧板的高度等于第一侧板的最小高度,当盖体盖住主槽的槽口时,盖体呈倾斜状态,并且盖体连接盒体的一侧较低,便于对盖体施力以将盖体打开,进而便于对咖啡的取用或添加。
12.可选的,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侧框及透明侧板,所述透明侧板固定于所述侧框。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过透明侧板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咖啡盒内的咖啡余
量,即对咖啡盒内的咖啡余量能够更加容易地把握。
14.可选的,所述第二侧板还包括固定框,所述侧框开设有安装侧槽,所述透明侧板的边缘与所述安装侧槽插接配合,所述固定框与所述安装侧槽插接配合并固定于所述安装侧槽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侧板的边缘与安装侧槽插接配合,固定框与安装侧槽插接配合并固定于安装侧槽内,由此形成整个第二侧板,透明侧板更加稳定。
16.可选的,所述主槽内设置有副隔板,所述副隔板将所述主槽分隔为若干容置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副隔板将主槽分隔为若干容置槽,使得咖啡盒能够盛装更多种类咖啡。
18.可选的,所述固定框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对应位置的主槽中副隔板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固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与副隔板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将副隔板固定于连接杆,使得咖啡盒内的副隔板连接结构更加稳定。
20.可选的,所述连接杆开设有侧连接槽,所述底板开设有底连接槽,所述副隔板与所述侧连接槽插接配合,所述副隔板的底部与所述底连接槽插接配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副隔板与侧连接槽插接配合并且与底连接槽也插接配合,使得副隔板的安装更加稳定。
22.可选的,所述提手为金属提手,所述提手具有手提部、过渡部及连接部,所述手提部呈平直状,所述过渡部呈弧状,所述连接部呈平直状,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主隔板,所述手提部的侧边倒圆角。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提手不易变形,手提部呈平直状,过渡部呈圆弧状,在握持提手时,对手提部进行握持,具有较好的握持效果,手提部侧边倒圆角,减少在握持手提部时被棱边划伤的可能性,提高提手的安全性。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主隔板上设置提手,在需要移动咖啡盒时,握住提手以提取咖啡盒,进而对咖啡盒进行移动,对咖啡盒的移动简便,便于携带;
26.2.透过透明侧板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咖啡盒内的咖啡余量,即对咖啡盒内的咖啡余量能够更加容易地把握。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咖啡盒封闭时的俯视角结构视图。
28.图2是本技术的咖啡盒封闭时的仰视角结构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的咖啡盒打开时的结构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的咖啡盒打开时的部分爆炸结构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盖体;11、盖框;111、安装盖槽;12、透明盖板;2、盒体;21、容置槽;3、底板;31、底连接槽;4、第一侧板;5、第二侧板;51、侧框;511、安装侧槽;52、透明侧板;53、固定框;531、连接杆;532、侧连接槽;61、主隔板;62、副隔板;7、提手;71、手提部;72、过渡部;73、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可提式咖啡盒,参照图1和图2,包括盒体2与盖体1,盒体2顶部开口,盒体2包括一个底板3、两个第一侧板4及两个第二侧板5,底板3呈长方体状,两个第一侧板4分别固定于底板3的两条短侧边,两个第二侧板5分别固定于底板3的两条长侧边。盒体2内设置有主隔板61,主隔板61垂直于底板3,主隔板61位于底板3宽度方向的中部,主隔板61的两条侧边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侧板4。主隔板61将盒体2的内腔分隔为两个形状大小一致的主槽。盖体1设置有两个,两个盖体1与两个第二侧板5一一对应连接,进一步的盖体1通过合页与第二侧板5转动连接。
34.继续参照图1和图2,主隔板61顶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提手7,提手7的材质为金属,且优选为质地较硬的金属,提手7具有手提部71,并且向两端分别依次延伸有过渡部72及连接部73。手提部71呈平直状,过渡部72呈弧状,连接部73呈平直状,连接部73紧贴于主隔板61并通过螺钉固定于主隔板61。手提部71的侧边倒圆角,以此减少握持手提部71时被棱边划伤的可能性。进一步的,第一侧板4顶面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向下倾斜,即第一侧板4的顶部由中心向两侧逐渐变低,主隔板61的高度与第一侧板4的最大高度相等,第二侧板5的高度与第一侧板4的最小高度相等,由此使得主槽的槽口由靠近主隔板61的一侧向靠近第二侧板5的一侧逐渐降低。盖体1盖在主槽的槽口时,盖体1由连接第二侧板5的一侧向靠近主隔板61的一侧逐渐向上倾斜,由此便于对盖体1远离第二侧板5的一侧施力以将盖体1打开。
35.参照图2和图3,第二侧板5包括侧框51、透明侧板52及固定框53,侧框51呈长方形框状,透明侧板52呈长方形板状,固定框53呈长方形框状,侧框51的内框壁开设有安装侧槽511,固定框53的轮廓形状大小与安装侧槽511的轮廓形状大小一致,透明侧板52的轮廓形状大小与固定框53的外框比轮廓大小一致,固定框53与透明侧板52同时固定于安装侧槽511内。进一步的,固定框53的厚度与透明侧板52的厚度之和等于安装侧槽511的深度,透明侧板52的边缘紧贴于安装侧槽511的槽底,固定框53通过胶粘固定于安装侧槽511内以将透明侧板52固定。固定框53内还设置有连接杆531,连接杆531竖直固定于固定框53内,连接杆531连接有副隔板62,副隔板62与连接杆531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设置。连接杆531开设有侧连接槽532,底板3在对应副隔板62的位置设置有底连接槽31,副隔板62的侧边与侧连接槽532插接配合,副隔板62的底边与底连接槽31插接配合,副隔板62将主槽分割为若干容置槽21。
36.参照图4,盖体1包括盖框11及透明盖板12,盖框11的内框壁设置有安装盖槽111,透明盖板12的边缘插入安装盖槽111内并通过胶粘固定。盖框11与盒体2通过合页转动连接。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提式咖啡盒的实施原理为:主隔板61上设置提手7,在需要移动咖啡盒时,握住提手7以提取咖啡盒,进而对咖啡盒进行移动,对咖啡盒的移动简便,便于携带;透过透明侧板52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咖啡盒内的咖啡余量,即对咖啡盒内的咖啡余量能够更加容易地把握。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