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耕地农田生态路渠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67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田生态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坡耕地农田生态路渠。


背景技术:

2.坡耕地开发利用面广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坡耕地土壤贫瘠化,影响到粮食安全,此外,坡耕地水土流失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到下游水体水安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传统坡耕地路渠分离,增加耕地的占用,功能单一,生态经济效益缺乏,针对现有坡耕地开发利用过程存在主要技术瓶颈问题,从坡耕地农田路渠角度入手,探索现代生态坡地农业开发中的生态路渠技术,解决坡耕地开发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构建坡耕地农田生态路渠,为土地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增强保土保水效果,提高坡地农业的生产效率,净化水质,绿化美化环境等,同时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其中合理利用坡耕地农田生态路渠是一项有效的技术手段,现有的用于坡耕地农田生态路渠不能有效地解决雨雪天气对路面层的影响,而且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坡耕地农田生态路渠,通过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的设置,当遇上雨雪天气或者路面层的上方出现水体堆积时,水体可以先经由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汇集至储水槽,进而避免因雨雪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水体在路面层上方地堆积,通过格栅的设置可以避免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的堵塞,从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通过植被覆盖层的设置,可以减小雨水对斜边坡的冲击力,植被覆盖层地下的根系则能紧紧抓住土壤防止其被雨水冲走,同时植被覆盖层能更好地保证雨水的下渗,而且斜边坡排水槽可以使水体排入至沟渠,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的特点。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坡耕地农田生态路渠,包括主体路渠,所述主体路渠的上端设置有路面层,所述路面层的内侧设置有横向进水槽,所述路面层的内侧设置有竖向进水槽,所述竖向进水槽的下端设置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的右端设置有水平排水槽,所述水平排水槽的右端设置有长方形结构的排水口,所述竖向进水槽的上端设置有格栅,所述路面层的右端设置有斜边坡,所述斜边坡的上端设置有植被覆盖层,所述斜边坡的上端设置有斜边坡排水槽,所述主体路渠的内侧设置有渗透土壤层,所述渗透土壤层的下端设置有储水层,所述储水层的下端设置有稳固层,所述稳固层的下端设置有砂石层,所述砂石层的下端设置有地基层,所述主体路渠的内侧设置沟渠。
5.优选的,所述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均为长方形结构的槽体,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相互十字交叉连通设置,且横向进水槽的宽度小于竖向进水槽的宽度,横向进水槽的长度小于竖向进水槽的长度,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的上端均安装有格栅;通过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的设置,当遇上雨雪天气或者路面层的上方出现水体堆积时,水体
可以先经由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汇集至储水槽,进而避免因雨雪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水体在路面层上方地堆积,通过格栅的设置可以避免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的堵塞,从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
6.优选的,所述储水槽为长方形的槽体,共有两个,对称的安装于沟渠左、右两端的位置,且两个储水槽相对的一端均设置有多个水平排水槽;储水槽用于将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流动的水体先进行储存,然后在通过水平排水槽排入至沟渠,从而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
7.优选的,所述斜边坡排水槽为长方形结构的槽体,对称的安装于植被覆盖层内侧的位置,每个斜边坡排水槽的上端均与横向进水槽相连通;通过植被覆盖层的设置,可以减小雨水对斜边坡的冲击力,植被覆盖层地下的根系则能紧紧抓住土壤防止其被雨水冲走,同时植被覆盖层能更好地保证雨水的下渗,而且斜边坡排水槽可以使水体排入至沟渠,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
8.优选的,所述储水层设置于渗透土壤层与稳固层之间的位置,储水层的厚度小于稳固层的厚度;通过储水层的设置,可以将经由渗透土壤层渗透的水体进行储存,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渗透的水体对稳固层的侵蚀,而且在沟渠没有水体时,可以保持沟渠的湿度,进而避免沟渠的干旱开裂。
9.优选的,所述稳固层设置于储水层与砂石层之间的位置,稳固层的厚度与砂石层的厚度相同;稳固层用于对储水层的支撑。
10.优选的,所述砂石层设置于稳固层与地基层之间的位置;通过砂石层的设置,可以增加主体路渠的稳定性。
11.优选的,所述地基层的底部为平整设置,地基层的厚度小于砂石层的厚度;通过地基层的设置,保障主体路渠整体结构底端的平整性与稳固性,进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的设置,当遇上雨雪天气或者路面层的上方出现水体堆积时,水体可以先经由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汇集至储水槽,进而避免因雨雪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水体在路面层上方地堆积,通过格栅的设置可以避免横向进水槽与竖向进水槽的堵塞,从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通过植被覆盖层的设置,可以减小雨水对斜边坡的冲击力,植被覆盖层地下的根系则能紧紧抓住土壤防止其被雨水冲走,同时植被覆盖层能更好地保证雨水的下渗,而且斜边坡排水槽可以使水体排入至沟渠,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通过储水层的设置,可以将经由渗透土壤层渗透的水体进行储存,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渗透的水体对稳固层的侵蚀,而且在沟渠没有水体时,可以保持沟渠的湿度,进而避免沟渠的干旱开裂,通过地基层的设置,保障主体路渠整体结构底端的平整性与稳固性,进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
13.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路面层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斜边坡排水槽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主体路渠;2、路面层;3、横向进水槽;4、竖向进水槽;5、储水槽;6、水平排水槽;7、排水口;8、格栅;9、斜边坡;10、植被覆盖层;11、斜边坡排水槽;12、渗透土壤层;13、储水层;14、稳固层;15、砂石层;16、地基层;17、沟渠。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1
22.请参阅图1

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坡耕地农田生态路渠,包括主体路渠1,所述主体路渠1的上端设置有路面层2,所述路面层2的内侧设置有横向进水槽3,所述路面层2的内侧设置有竖向进水槽4,所述竖向进水槽4的下端设置有储水槽5,所述储水槽5的右端设置有水平排水槽6,所述水平排水槽6的右端设置有长方形结构的排水口7,所述竖向进水槽4的上端设置有格栅8,所述路面层2的右端设置有斜边坡9,所述斜边坡9的上端设置有植被覆盖层10,所述斜边坡9的上端设置有斜边坡排水槽11,所述主体路渠1的内侧设置有渗透土壤层12,所述渗透土壤层12的下端设置有储水层13,所述储水层13的下端设置有稳固层14,所述稳固层14的下端设置有砂石层15,所述砂石层15的下端设置有地基层16,所述主体路渠1的内侧设置沟渠17。
23.具体的,所述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均为长方形结构的槽体,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相互十字交叉连通设置,且横向进水槽3的宽度小于竖向进水槽4的宽度,横向进水槽3的长度小于竖向进水槽4的长度,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的上端均安装有格栅8;通过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的设置,当遇上雨雪天气或者路面层2的上方出现水体堆积时,水体可以先经由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汇集至储水槽5,进而避免因雨雪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水体在路面层2上方地堆积,通过格栅8的设置可以避免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的堵塞,从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
24.具体的,所述储水槽5为长方形的槽体,共有两个,对称的安装于沟渠17左、右两端的位置,且两个储水槽5相对的一端均设置有多个水平排水槽6;储水槽5用于将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流动的水体先进行储存,然后在通过水平排水槽6排入至沟渠17,从而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
25.具体的,所述斜边坡排水槽11为长方形结构的槽体,对称的安装于植被覆盖层10内侧的位置,每个斜边坡排水槽11的上端均与横向进水槽3相连通;通过植被覆盖层10的设置,可以减小雨水对斜边坡9的冲击力,植被覆盖层10地下的根系则能紧紧抓住土壤防止其被雨水冲走,同时植被覆盖层10能更好地保证雨水的下渗,而且斜边坡排水槽11可以使水体排入至沟渠17,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
26.具体的,所述储水层13设置于渗透土壤层12与稳固层14之间的位置,储水层13的
厚度小于稳固层14的厚度;通过储水层13的设置,可以将经由渗透土壤层12渗透的水体进行储存,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渗透的水体对稳固层14的侵蚀,而且在沟渠17没有水体时,可以保持沟渠17的湿度,进而避免沟渠17的干旱开裂。
27.具体的,所述稳固层14设置于储水层13与砂石层15之间的位置,稳固层14的厚度与砂石层15的厚度相同;稳固层14用于对储水层13的支撑。
28.具体的,所述砂石层15设置于稳固层14与地基层16之间的位置;通过砂石层15的设置,可以增加主体路渠1的稳定性。
29.具体的,所述地基层16的底部为平整设置,地基层16的厚度小于砂石层15的厚度;通过地基层16的设置,保障主体路渠1整体结构底端的平整性与稳固性,进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
30.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通过地基层16的设置,保障主体路渠1整体结构底端的平整性与稳固性,进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通过砂石层15的设置,可以增加主体路渠1的稳定性,稳固层14用于对储水层13的支撑,通过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的设置,当遇上雨雪天气或者路面层2的上方出现水体堆积时,水体可以先经由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汇集至储水槽5,进而避免因雨雪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水体在路面层2上方地堆积,通过格栅8的设置可以避免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的堵塞,从而提高生态路渠使用的安全性,储水槽5用于将横向进水槽3与竖向进水槽4流动的水体先进行储存,然后在通过水平排水槽6排入至沟渠17,从而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通过植被覆盖层10的设置,可以减小雨水对斜边坡9的冲击力,植被覆盖层10地下的根系则能紧紧抓住土壤防止其被雨水冲走,同时植被覆盖层10能更好地保证雨水的下渗,而且斜边坡排水槽11可以使水体排入至沟渠17,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通过储水层13的设置,可以将经由渗透土壤层12渗透的水体进行储存,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渗透的水体对稳固层14的侵蚀,而且在沟渠17没有水体时,可以保持沟渠17的湿度,进而避免沟渠17的干旱开裂。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9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