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听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接耳膜用助听器收纳盒。
背景技术:
2.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从而感觉到声音。为听障者带来很大便利。
3.耳模是根据助听器使用者的耳甲腔、外耳道形状制作而成,能将输出声从助听器的授话器传递到外耳道及鼓膜处的一个声学插件,其作用主要有固定助听器、防止声反馈及通气等作用,它还能较好地补偿高频,通气孔和开放式耳模还能衰减低频。耳模是根据助听器使用者的耳甲腔、外耳道形状制作而成,能将输出声从助听器的授话器传递到外耳道及鼓膜处的一个声学插件,其作用主要有固定助听器、防止声反馈及通气等作用,它还能较好地补偿高频,通气孔和开放式耳模还能衰减低频。软耳模有一定弹性,受力时可以改变形状,使得佩戴更安全。
4.由于软耳模的材质原因,使其外形容易改变,在收纳时,最好能保持其自然放松状态的外形,否则,长时间的挤压、放置容易改变其外形,从而不能与患者耳道完美贴合,软耳模一般为私人订制,如果收纳盒也量身定制会导致成本过高;除此之外,由于佩戴环境潮湿,容易使软耳模受到侵蚀,因此,存储环境的适度调控也尤为重要。
5.基于以上问题,需要设计一种可以匹配软质耳膜的收纳盒,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助听器收纳盒的常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外接耳膜用助听器收纳盒,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8.一种外接耳膜用助听器收纳盒,包括收纳盒体1;收纳盒体1的顶部设置有盒盖2;收纳盒体1的内部设置有耳膜收纳格3和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
9.耳膜收纳格3与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之间通过隔板5分隔设置;
10.所述耳膜收纳格3的顶部水平设置有顶板6;顶板6的中央设置有两片弹性片7;弹性片7之间设置有耳膜收纳进口8;顶板6的底部设置有网兜9;耳膜10穿过耳膜收纳进口8收纳设置在网兜9内部;
11.耳膜10的末端连接设置有管状连接件11;管状连接件11的末端连接设置有助听器本体12;
12.所述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的一端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3;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的另一端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4;第一固定块13的表面与助听器本体12的一侧外壁匹配设置;第二固定块14的表面与助听器本体12的另一侧外壁匹配设置;第二固定块14上水平设置有连杆15;连杆15的末端与收纳盒体1侧壁连接;连杆15中部设置有弹簧段
16;第二固定块14在弹簧段16的作用下压紧助听器本体12,使助听器本体12固定在第一固定块13与第二固定块14所形成的,与助听器本体12外形吻合的腔体内。本技术中的耳膜10和助听器本体12均为助听器的组成部分,为现有技术,故在本技术中没有详述其构造。
13.进一步的,所述网兜9设置为双层网状结构;网兜9的夹层中填装设置有干燥颗粒。
14.进一步的,所述连杆15平行设置有若干根。
15.进一步的,所述收纳盒体1与盒盖2一侧铰连接;所述盒盖2内设置有管状连接件收纳空腔17;管状连接件收纳空腔17深度大于管状连接件11高度。
16.进一步的,收纳盒体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片18。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块13表面设置有磁吸层19;助听器本体12上对应设置有吸引层20。助听器本体12通过磁吸层19和吸引层20与第一固定块13吸引定位。
18.进一步的,助听器本体12上设置有充电端口21;第二固定块14对应设置有导电端口22;所述充电端口21和导电端口22对应设置。在使用时,通过磁吸层19先将助听器本体12吸引定位在第一固定块13的契合位置;然后通过收缩、舒张弹簧段16将助听器本体12卡入相应的固定位置,固定好的同时,充电端口21和导电端口22紧密贴合。
19.进一步的,第二固定块14上设置有导线23;导线23与导电端口22连接设置;收纳盒体1的底部设置有蓄电池24;导线23与蓄电池24连接设置。
20.进一步的,所述收纳盒体1的侧壁设置有usb接口25;usb接口25与蓄电池24连接。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2.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外接耳膜用助听器收纳盒通过网兜的方式收纳耳膜,既避免了对耳膜本体的挤压,减少变形,同时适用于私人定制的不同外形的耳膜使用,可批量生产,节约成本;
23.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外接耳膜用助听器收纳盒在网兜9夹层内设置了干燥颗粒,避免了耳膜材料受潮变形,提高了使用寿命;
24.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外接耳膜用助听器收纳盒具有充电功能,满足边收纳边充电的需求,为助听器使用提供便利。
25.综上,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外接耳膜用助听器收纳盒适用范围广,节约成本,收纳效果好,使用方便,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中:收纳盒体1;盒盖2;耳膜收纳格3;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隔板5;顶板6;弹性片7;耳膜收纳进口8;网兜9;耳膜10;管状连接件11;助听器本体12;第一固定块13;第二固定块14;连杆15;弹簧段16;管状连接件收纳空腔17;防滑垫片18;磁吸层19;吸引层20;充电端口21;导电端口22;导线23;蓄电池24;usb接口25。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
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1.如图所示:
32.实施例1:
33.一种外接耳膜用助听器收纳盒,包括收纳盒体1;收纳盒体1的顶部设置有盒盖2;收纳盒体1的内部设置有耳膜收纳格3和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
34.耳膜收纳格3与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之间通过隔板5分隔设置;
35.所述耳膜收纳格3的顶部水平设置有顶板6;顶板6的中央设置有两片弹性片7;弹性片7之间设置有耳膜收纳进口8;顶板6的底部设置有网兜9;耳膜10穿过耳膜收纳进口8收纳设置在网兜9内部;
36.耳膜10的末端连接设置有管状连接件11;管状连接件11的末端连接设置有助听器本体12;
37.所述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的一端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3;助听器本体收纳格4的另一端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4;第一固定块13的表面与助听器本体12的一侧外壁匹配设置;第二固定块14的表面与助听器本体12的另一侧外壁匹配设置;第二固定块14上水平设置有连杆15;连杆15的末端与收纳盒体1侧壁连接;连杆15中部设置有弹簧段16。
38.第二固定块14在弹簧段16的作用下压紧助听器本体12,使助听器本体12固定在第一固定块13与第二固定块14所形成的,与助听器本体12外形吻合的腔体内。助听器在放置入收纳盒时,耳膜放置在网兜9内,可以适用于任何定制的不同耳膜;与此同时,助听器本体12固定在第一固定块13和第二固定块14围成的空腔内,管状连接件11自然放松设置在顶板6上方,使整个助听器在收纳状态下依然保持按照原来形态放置且各部件不变形。
39.实施例2:
4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网兜9设置为双层网状结构;网兜9的夹层中填装设置有干燥颗粒。干燥颗粒可以将耳膜上的多余水分吸收,保持干燥,延长使用寿命。
41.实施例3:
42.在实施例1
‑
2的基础上,所述连杆15平行设置有若干根。
43.实施例4:
44.在实施例1
‑
3的基础上,所述收纳盒体1与盒盖2一侧铰连接;所述盒盖2内设置有管状连接件收纳空腔17;管状连接件收纳空腔17深度大于管状连接件11高度。
45.实施例5:
46.在实施例1
‑
4的基础上,收纳盒体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片18。
47.实施例6:
48.在实施例1
‑
5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固定块13表面设置有磁吸层19;助听器本体12上对应设置有吸引层20。助听器本体12通过磁吸层19和吸引层20与第一固定块13吸引定位。
49.实施例7:
50.在实施例1
‑
6的基础上,助听器本体12上设置有充电端口21;第二固定块14对应设置有导电端口22;所述充电端口21和导电端口22对应设置。在使用时,通过磁吸层19先将助听器本体12吸引定位在第一固定块13的契合位置;然后通过收缩、舒张弹簧段16将助听器本体12卡入相应的固定位置,固定好的同时,充电端口21和导电端口22紧密贴合。
51.实施例8:
52.在实施例1
‑
7的基础上,第二固定块14上设置有导线23;导线23与导电端口22连接设置;收纳盒体1的底部设置有蓄电池24;导线23与蓄电池24连接设置。
53.实施例9:
54.在实施例1
‑
8的基础上,所述收纳盒体1的侧壁设置有usb接口25;usb接口25与蓄电池24连接。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