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属于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排水沥青(drainage asphalt)路面,又称透水沥青(porous asphalt)路面,指压实后空隙率在20%左右,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形成排水通道的新型沥青混凝土面层,其实质为单一粒径碎石按照嵌挤机理形成骨架-空隙结构的开级配沥青混合料,此外,针对以改善表面抗滑功能为主的开级配表面薄层应用又称开级配磨耗层(ogfc,open
‑
graded friction course)、多孔隙沥青磨耗层(pawc,porous asphalt wearing course)等,这些材料的构成特征基本相同,但由于使用功能、描述角度和突出重点有所区别被赋予不同名称;有时在技术特点上也有所不同,透水沥青路面在演示功能时,使用后的水资源不能再次利用,降低了水资源的在使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承载底座,所述承载底座顶面挖设有承载腔,所述承载腔内腔设置有供能机构,所述供能机构右侧连通有模拟机构,且所述模拟机构设置于承载底座右侧,所述承载腔内腔设置有展示机构,所述模拟机构输出端设置于展示机构上方。
5.进一步的,所述供能机构包括循环泵、吸取管与外接管,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承载腔内腔,所述循环泵两端分别连通有吸取管与外接管。
6.进一步的,所述模拟机构包括衔接管、连接弯头、递送弯管与喷淋头,所述衔接管输入端与外接管输出端相连通,所述衔接管右侧通过连接弯头连接有递送弯管,所述递送弯管一侧连通有喷淋头。
7.进一步的,所述展示机构包括安装柱、展示架、安装槽、安装板与透水沥青混凝土层,所述安装柱设置于承载腔内腔,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柱以及位于上方的所述安装柱顶面分别设置有展示架,所述展示架顶面挖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腔均匀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顶面设置有透水沥青混凝土层。
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与安装板相拼接形成格栅形结构。
9.进一步的,位于上端的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层设置于喷淋头输出端的下方。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设置的供能机构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与设置的模拟机构相协助配合,采用循环泵作为输出的中枢,以及通过吸取管、外接管、衔接管、递送弯管作为输送的载体,并通过喷淋头,有效的将水喷淋至透水沥青混凝土层进行透水功能展示,同时可以对使用后的水进
行再次利用,演示的同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的a处放大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的模拟机构拆分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的展示机构拆分图;
17.图中标号:1、承载底座;2、承载腔;3、供能机构;4、模拟机构;5、展示机构;6、循环泵;7、吸取管;8、外接管;9、衔接管;10、连接弯头;11、递送弯管;12、喷淋头;13、安装柱;14、展示架;15、安装槽;16、安装板;17、透水沥青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如图1
‑
图4所示,包括承载底座1,所述承载底座1顶面挖设有承载腔2,所述承载腔2内腔设置有供能机构3,所述供能机构3右侧连通有模拟机构4,且所述模拟机构4设置于承载底座1右侧,所述承载腔2内腔设置有展示机构5,所述模拟机构4输出端设置于展示机构5上方。
20.如图2所示,所述供能机构3包括循环泵6、吸取管7与外接管8,所述循环泵6设置于承载腔2内腔,所述循环泵6两端分别连通有吸取管7与外接管8,循环泵6通过吸取管7抽取水源,并通过外接管8输送至衔接管9。
21.如图3所示,所述模拟机构4包括衔接管9、连接弯头10、递送弯管11与喷淋头12,所述衔接管9输入端与外接管8输出端相连通,所述衔接管9右侧通过连接弯头10连接有递送弯管11,所述递送弯管11一侧连通有喷淋头12,衔接管9通过连接弯头10与递送弯管11将水源输送至喷淋头12喷出。
22.如图4所示,所述展示机构5包括安装柱13、展示架14、安装槽15、安装板16与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所述安装柱13设置于承载腔2内腔,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柱13以及位于上方的所述安装柱13顶面分别设置有展示架14,将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放置到展示架14上,所述展示架14顶面挖设有安装槽15,所述安装槽15内腔均匀设置有安装板16,所述安装板16顶面设置有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所述安装槽15与安装板16相拼接形成格栅形结构,位于上端的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设置于喷淋头12输出端的下方,喷至上端的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并依次向下渗出至下端的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并回传至承载腔2。
23.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将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放置到展示架14上,循环泵6通过吸取管7抽取水源,并通过外接管8输送至衔接管9,衔接管9通过连接弯头10与递送弯管11将水源输送至喷淋头12喷出,喷至上端的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并依次向下渗出至下端的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并回传至承载腔2,安装槽15与安装板16相拼接形成格栅形式。
24.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包括承载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底座(1)顶面挖设有承载腔(2),所述承载腔(2)内腔设置有供能机构(3),所述供能机构(3)右侧连通有模拟机构(4),且所述模拟机构(4)设置于承载底座(1)右侧,所述承载腔(2)内腔设置有展示机构(5),所述模拟机构(4)输出端设置于展示机构(5)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能机构(3)包括循环泵(6)、吸取管(7)与外接管(8),所述循环泵(6)设置于承载腔(2)内腔,所述循环泵(6)两端分别连通有吸取管(7)与外接管(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机构(4)包括衔接管(9)、连接弯头(10)、递送弯管(11)与喷淋头(12),所述衔接管(9)输入端与外接管(8)输出端相连通,所述衔接管(9)右侧通过连接弯头(10)连接有递送弯管(11),所述递送弯管(11)一侧连通有喷淋头(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展示机构(5)包括安装柱(13)、展示架(14)、安装槽(15)、安装板(16)与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所述安装柱(13)设置于承载腔(2)内腔,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柱(13)以及位于上方的所述安装柱(13)顶面分别设置有展示架(14),所述展示架(14)顶面挖设有安装槽(15),所述安装槽(15)内腔均匀设置有安装板(16),所述安装板(16)顶面设置有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5)与安装板(16)相拼接形成格栅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其特征在于:位于上端的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7)设置于喷淋头(12)输出端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透水沥青路面透水功能衰减演示模型,包括承载底座,所述承载底座顶面挖设有承载腔,所述承载腔内腔设置有供能机构,所述供能机构右侧连通有模拟机构,且所述模拟机构设置于承载底座右侧,所述承载腔内腔设置有展示机构,所述模拟机构输出端设置于展示机构上方,所述模拟机构包括衔接管、连接弯头、递送弯管与喷淋头,所述衔接管输入端与外接管输出端相连通,所述衔接管右侧通过连接弯头连接有递送弯管,所述递送弯管一侧连通有喷淋头,有效的将水喷淋至透水沥青混凝土层进行透水功能展示,同时可以对使用后的水进行再次利用,演示的同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马腾飞 吉卓礼 刘力滔 韦启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六盘水师范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06.22
技术公布日:2021/11/2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