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申请涉及铆钉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铆钉。
背景技术:
2.目前,铆钉广泛应用在各种铆接的连接形式中。常见的铆钉包括半空心铆钉等。半空心铆钉的端部呈管状设置,在冲力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形变,从而完成零件之间铆接。
3.由于常规的半空心铆钉,其端部通常带有毛刺,并且铆钉在冲压力的作用下变形后,其上的毛刺仍然存在。因此,对于需要转动的零部件来说,铆钉边缘处容易对零件造成划伤,不利于铆接后零件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铆钉,能够保证铆钉端部边缘处的毛刺不会直接与零件接触,从而保证铆接后零件的正常使用。
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型铆钉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铆钉,包括本体以及设置在本体端部的管状铆压部,所述铆压部与本体同轴设置;所述铆压部远离本体一端的壁厚大于铆压部靠近本体一端的厚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铆压部远离本体一端的壁厚较大,强度较高,因此不易产生形变,而铆压部靠近本体的一端壁厚较小,更容易产生形变,因此铆压部壁厚较厚的一端能够对铆压部的变形起到导向作用,并引导铆压部产生弧形卷边,使得铆压部边缘处的毛刺不易直接暴露在铆钉外侧,从而防止毛刺对被铆接零件造成损坏。
8.优选的,所述铆压部内壁呈锥面设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升铆压部在受力是产生形变的均匀性,从而保证铆压部形变后的形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
10.优选的,所述铆压部的外径为2mm,所述铆压部的内径为1.6mm
‑
1.7mm。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铆钉的外径为2mm时,其内径设置为1.6mm
‑
1.7mm,从而保证铆压部具有较薄的壁厚,使得铆压部更容易产生卷边。
12.优选的,所述铆压部的外径为3mm,所述铆压部的内径为2.3mm
‑
2.4mm。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铆钉的外径为3mm时,其内径设置为2.3mm
‑
2.4mm,从而保证铆压部具有较薄的壁厚,使得铆压部更容易产生卷边。
14.优选的,所述铆压部的外径为4mm,所述铆压部的内径为3.1mm
‑
3.3mm。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铆钉的外径为4mm时,其内径设置为3.1mm
‑
3.3mm,从而保证铆压部具有较薄的壁厚,使得铆压部更容易产生卷边。
16.优选的,所述铆压部的外径为5mm,所述铆压部的内径为3.9mm
‑
4.1mm。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铆钉的外径为5mm时,其内径设置为3.9mm
‑
4.1mm,从而保证铆压部具有较薄的壁厚,使得铆压部更容易产生卷边。
18.优选的,所述铆压部的外径为6mm,所述铆压部的内径为4.8mm
‑
5.0mm。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铆钉的外径为6mm时,其内径设置为4.8mm
‑
5.0mm,从而保证铆压部具有较薄的壁厚,使得铆压部更容易产生卷边。
20.优选的,所述铆压部的外径为8mm,所述铆压部的内径为6.4mm
‑
7.6mm。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铆钉的外径为8mm时,其内径设置为6.4mm
‑
7.6mm,从而保证铆压部具有较薄的壁厚,使得铆压部更容易产生卷边。
2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由于铆压部远离本体一端的壁厚较大,靠近本体的一端壁厚较小,因此铆压部在受冲压时会形成弧形卷边,使得铆压部边缘处的毛刺不易直接暴露在铆钉外侧,从而防止毛刺对被铆接零件造成损坏;
24.2.不同直径的铆钉对应不同的内径,始终保证铆压部具有较小的壁厚,更容易在受冲压时形成弧形卷边。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新型铆钉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铆压部受压变形后的新型铆钉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新型铆钉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中标记:1、本体;2、头部;3、铆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实施例1:
3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铆钉。参照图1,新型铆钉包括本体1、位于本体1一端的头部2和位于本体1另一端的铆压部3。铆压部3呈管状设置并与本体1同轴设置,并且铆压部3与本体1一体加工成型。铆压部3能够在铆压冲头的冲击下产生扩张形变并形成限位部,以便于完成零件的铆接。
32.参照图1和图2,铆压部3远离本体1一端的壁厚大于铆压部3靠近本体1一端的厚度,因此在铆压部3产生扩张形变时,由于其边缘处的厚度较大,强度较高,铆压部3的边缘处会产生翻卷现象,并且铆压部3的边缘处会延伸至限位部与本体1之间,从而在本体1的周围形成弧形卷边,弧形卷边即为限位部。而毛刺会位于限位部的内部,因此,限位部的侧壁为较为光滑的弧面,保证毛刺不易直接与零件接触并对零件造成划伤。
33.铆压部3的外径为2mm,铆压部3的内径为1.6mm
‑
1.7mm,使得铆压部3的壁厚较小,从而使铆压部3在扩张形变时更容易形成卷边。
34.实施例2:
3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铆钉,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3,铆压部3内壁呈锥面设置,使得铆压部3在受到冲压力时,提升铆压部3形变的均匀性,以便于保证弧形卷边的顺利形成。
36.实施例3:
37.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铆钉,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铆压部3的外径为3mm,铆压部3的内径为2.3mm
‑
2.4mm。
38.实施例4:
39.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铆钉,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铆压部3的外径为4mm,铆压部3的内径为3.1mm
‑
3.3mm。
40.实施例5:
4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铆钉,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铆压部3的外径为5mm,铆压部3的内径为3.9mm
‑
4.1mm。
42.实施例6:
4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铆钉,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铆压部3的外径为6mm,铆压部3的内径为4.8mm
‑
5.0mm。
44.实施例7:
4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铆钉,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铆压部3的外径为8mm,铆压部3的内径为6.4mm
‑
7.6mm。
46.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铆钉,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以及设置在本体(1)端部的管状铆压部(3),所述铆压部(3)与本体(1)同轴设置;所述铆压部(3)远离本体(1)一端的壁厚大于铆压部(3)靠近本体(1)一端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压部(3)内壁呈锥面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压部(3)的外径为2mm,所述铆压部(3)的内径为1.6mm
‑
1.7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压部(3)的外径为3mm,所述铆压部(3)的内径为2.3mm
‑
2.4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压部(3)的外径为4mm,所述铆压部(3)的内径为3.1mm
‑
3.3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压部(3)的外径为5mm,所述铆压部(3)的内径为3.9mm
‑
4.1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压部(3)的外径为6mm,所述铆压部(3)的内径为4.8mm
‑
5.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压部(3)的外径为8mm,所述铆压部(3)的内径为6.4mm
‑
7.6mm。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新型铆钉,包括本体以及设置在本体端部的管状铆压部,铆压部与本体同轴设置;铆压部远离本体一端的壁厚大于铆压部靠近本体一端的厚度。由于铆压部远离本体一端的壁厚较大,靠近本体的一端壁厚较小,因此铆压部在受冲压时会形成弧形卷边,使得铆压部边缘处的毛刺不易直接暴露在铆钉外侧,从而防止毛刺对被铆接零件造成损坏。刺对被铆接零件造成损坏。刺对被铆接零件造成损坏。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善 薛浩 张金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宏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5
技术公布日:2021/11/2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