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按钮,特别涉及感应和机械功能的双电路板电梯按钮结构。
背景技术:
2.越来越多的高楼均安装了电梯,在每层电梯配置的用于上下楼层的按钮面板,在按钮面板均会设置用于上下楼的向上箭头按钮和向下箭头按钮,以便于人们上下楼,由于向上箭头按钮和向下箭头按钮通过手指直接按动,手指直接触碰按钮,容易导致细菌或病菌传播,影响卫生和个人健康。因此出现了免手指按动的电梯按钮,也就是免接触按钮。
3.发明人在之前申请了多个关于电梯按钮的实用新型专利,请具体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发明人相关电梯按钮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包括专利号为cn202020713650.1的一种安装有两电路板的两用式电梯按钮。该专利主要是对于两用式电梯按钮整体结构及内部电连接的关系的申请,但是由于该专利中的电梯按钮外部结构并不稳定,不方便拆装,在此申请人对该专利外部结构进行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专利号为cn202020713650.1的一种安装有两电路板的两用式电梯按钮。该专利主要是对于两用式电梯按钮整体结构及内部电连接的关系的申请,但是由于该专利中的电梯按钮外部结构并不稳定,不方便拆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感应和机械功能的双电路板电梯按钮结构按钮。
5.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感应和机械功能的双电路板电梯按钮结构按钮,包括能安装在按钮面板且用于上下楼层的按钮,所述按钮包括按钮外壳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红外线面板和固定环;
6.所述按钮外壳包括筒体和设在筒体底面周长边沿且为一体结构的筒沿,筒沿与筒体外壁一侧设置有一卡块,所述筒沿内周向筒体内延伸形成搭圈,在所述筒体设有两相对设置的扣钩,所述透红外线面板搭置在搭圈上且沿周长外部和内部排布有多个弧形凹槽,在所述筒体内部设有卡入弧形凹槽的一立柱,所述固定环顶面均匀设置有向外倾斜的托片,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分别从下至上置于固定环上且扣在扣钩内。
7.优选地,所述筒体沿其筒壁均匀开有至少多个用于托片的卡口。
8.优选地,所述筒体两侧开有缺口。
9.优选地,所述扣钩均包括扣板和设在扣板内侧面的钩体。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电路板底面设有两红外线探头,其顶面均匀设置有多个触点。
11.优选地,所述第二电路板底面设有相对于多个触点接触设置的多个弹簧顶针,在所述第二电路板底面中间设有机械式按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顶面设有插线槽。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为解决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专利号为cn202020713650.1的一种安装有两电路板的两用式电梯按钮。该专利主要是对于两用式电梯按钮整体结构及
内部电连接的关系的申请,但是由于该专利中的电梯按钮外部结构并不稳定,不方便拆装的问题。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按钮外壳内分别安装了透红外线面板和固定环,能结合第一和第二电路板卡在扣钩内,方便固定安装,通过透红外线面板开有的凹槽能固定安装在按钮外壳内部设有的立柱上,通过固定环顶面设有的多个向外倾斜的托片卡在按钮外壳内部,由透红外线面板、固定环和电路板一并安装在按钮外壳内部简单方便,便于拆装和更换;
14.该电梯按钮结构简单,方便拆装和更换内部各部分,使用方便且能有效减少细菌或病菌传播,提高了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15.以下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具体说明。
16.图1是感应和机械功能的双电路板电梯按钮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按钮外壳结构图。
18.图3是透红外线面板结构图。
19.图4是固定环结构图。
20.图5
‑
6是第一电路板结构图。
21.图7是第二电路板结构图。
22.图8是图1的装配图。
23.图中:按钮外壳1,筒体11,筒沿12,搭圈121,卡口13,缺口14,扣钩15,扣板16,钩体17,立柱18,卡块19,透红外线面板2,弧形凹槽21,固定环3,托片31,第一电路板4,红外线探头41,触点42,第二电路板5,弹簧顶针51,机械式按键52,插线槽53。
具体实施方式
24.实施例一
25.参照附图1
‑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感应和机械功能的双电路板电梯按钮结构,包括能安装在按钮面板上且用于上下楼层的按钮,所述按钮包括按钮外壳11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由于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的各部分电连接,在发明人之前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cn202020713650.1,名称一种安装有两电路板的两用式电梯按钮已经公开,在此不作为详细说明。
26.本技术的创新点主要是对两用式电梯按钮的结构进行改进,本技术的改进点在于:还包括透红外线面板3和固定环4;在本技术中的透红外线面板表面可印有上下楼层的箭头,其可采用可透过红外线的透红外线面板,用于保护电路板。
27.所述按钮外壳1包括筒体11和设在筒体11底面周长边沿且为一体结构的筒沿12,筒沿12与筒体11外壁之间一侧设置有一卡块19,这样便于将电梯按钮卡装在电梯面板上。所述筒沿12内周向筒体11内延伸形成搭圈121,用于放置从下往上放置透红外线面板、固定环和电路板。在所述筒体11上设有两相对设置的扣钩15,其用于限位放置在筒体内部的透红外线面板、固定环和电路板的顶面,所述透红外线面板2搭置在搭圈121上且沿周长外部和内部排布有多个弧形凹槽21,在所述筒体内部设有卡入弧形凹槽21的立柱18,在本实施例中立柱设有一个,而弧形凹槽设有多个,由于透红外线面板上印有上下楼层箭头,这样方
便手动调节透红外线面板的安装方向且固定在立柱上。所述固定环3顶面均匀设置有向外倾斜的托片31,方便固定在按钮外壳内部。所述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分别从下至上置于固定环3上,方便一并安装在按钮外壳内。
28.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2所示,所述筒体11沿其筒壁均匀开有多个卡口13,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个,其为长方型形状,用于固定在电梯面板上。
29.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2所示,所述筒体11两侧开有缺口14,便于引出电路板的连接线能连接在外部的电梯面板上。
30.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2所示,所述扣钩15均包括扣板16和设在扣板16内侧面上端的钩体17。扣板与左右两侧均留有空隙。这样方便手动按动扣钩限位从下至上放置的透红外线面板、固定环和电路板。
31.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2所示,所述筒体11沿其筒壁均匀开有多个卡口13,其为长方型形状。
32.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5
‑
6所示,所述第一电路板4底面设有两红外线探头41,其顶面均匀设置有多个触点42。红外线探头也就是红外线一体传感器,还可使用人体红外热释感应探头,两红外线探头可透过透红外线面板,实现红外线感应或人体红外热释感应。而多个触点分别与相应的多个弹簧顶针接触电连接形成了两电路板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多个触点的数量为四个,相应的弹簧顶针的数量也为相应的四个,关于多个触点和弹簧顶针具体内容请参照现有专利一种安装有两电路板的两用式电梯按钮,在此不作为详细说明。
33.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电路板5底面设有相对于多个触点接触设置的弹簧顶针51,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弹簧顶针设置有四个,在所述第二电路板5底面中间设有机械式按键52,在所述第二电路板顶面设有插线槽53。插线槽便于外接连线。这样就形成了机械式按键和红外线感应开关的两用式应用。
34.实施例二
35.通过实施例一且参照说明书附图1
‑
8,对本技术的结构和连接关系进行了说明,下面就本技术的使用方式一进行说明。
36.使用方式一:从下至上分别将透红外线面板,固定环、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插装在按钮外壳内部延伸的搭圈顶面且卡在扣钩下方。
37.机械式按动操作时,手指按动透红外线面板,将第二电路板设置的多个弹簧顶针分别接触第一电路板设置的多个触点,从而弹簧顶针形成弹簧压缩,由此形成手按打开状态。
38.当放开手指时,通过第二电路板设置的多个弹簧顶针反弹,由此形成关闭状态。
39.实施例三
40.通过实施例一且参照说明书附图1
‑
8,对本技术的结构和连接关系进行了说明,下面就本技术的使用方式二进行说明。
41.使用方式二:红外线感应免接触操作:从下至上分别将透红外线面板,固定环、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插装在按钮外壳内部延伸的搭圈顶面且卡在扣钩下方。
42.通过手指近距离免接触透红外线面板,能使用第一电路板将传感信号传递至通过弹簧顶针连接的第二电路板上,实现红外线探头传感后打开,手指远离后电梯按钮关闭。
43.实施例四
44.通过实施例一且参照说明书附图1
‑
8,对本技术的结构和连接关系进行了说明,请参照说明书附图本技术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45.在安装中,从下至上分别将透红外线面板,固定环、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插装在按钮外壳内部延伸的搭圈顶面且卡在扣钩下方(安装方向如图1虚线长箭头所指),其中透红外线面板通过其开有的任一凹槽选择性地卡装在一立柱上,而固定环通过其倾斜设置的托板卡在筒体内,而第二电路板电接触在第一电路板顶面。由此形成了安装好的电梯按钮结构。
4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