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摄像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车载摄像头大多为单目摄像头,单目摄像头又可细分为标准车载摄像头和广角车载摄像头。其中,标准车载摄像头视野范围较小,画面畸变较小,画面比较真实;而广角车载摄像头视野范围较大,但画面畸变较大,画面比较扭曲。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可靠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解决现有广角摄像头画面畸变较大、画面扭曲的问题,满足消费者对大广角、小畸变、画面真实的摄像头需求,保证摄像质量,增强监控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中的镜头、电源板、固定于壳体外侧且与电源板连接的线束,所述壳体由前壳和后壳组成,其技术要点是:所述镜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镜头的光轴线相互垂直且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前壳的前端面设有两个对称分布且相互垂直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中心设有镜头通光孔,所述镜头的模组前端突出于镜头通光孔,所述前壳中设有对应镜头的四个空心定位柱ⅰ,两两一对,每个镜头的镜头座上设有一对与空心定位柱ⅰ对应的非对称定位孔ⅰ,所述前壳内另设有三个空心定位柱ⅱ并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电源板的边缘设有与空心定位柱ⅱ配合的非对称定位孔ⅱ。
6.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镜头的模组的视野角度为90
°
~100
°
。
7.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镜头包括镜头座、模组和sensor板,所述镜头座包括固定框、设于固定框前侧的安装座、设于固定框外周的一对连接耳,所述安装座内设有与固定框连通的螺纹孔,所述模组的后端设有连接柱且连接柱上设有与螺纹孔连接的外螺纹,所述非对称定位孔ⅰ位于连接耳上。
8.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固定框内设有两个非对称定位柱,所述sensor板上设有与非对称定位柱对应的定位孔。
9.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镜头的模组外部设有法兰盘,模组前部套装有密封圈ⅰ,所述前壳的安装面的内侧设有与镜头通光孔同轴心的环形凹槽,所述密封圈ⅰ夹持于环形凹槽与法兰盘之间,以实现防水。
10.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前壳的两侧分别设有安装耳,其中一个安装耳上设有圆形安装孔,另一个安装耳上设有长条形安装孔,以方便调整安装位置。
11.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后壳对应前壳后开口的边沿上设有环形定位筋条,所述环形定位筋条插入前壳后开口,所述前壳和后壳采用固定连接。
12.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前壳和后壳利用超音波缝合或螺钉固定或激光焊接。
13.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电源板和sensor板之间利用柔性连接器连接,电源板和sensor板上分别设有与柔性连接器对应的插口,电源板上另外偏设有与线束连接的线束连接器。
14.上述的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所述后壳的后侧面上设有对应线束的安装槽,所述线束内端套装密封圈ⅱ后穿过安装槽底面的通孔,线束内端与电源板的线束连接器连接,所述密封圈ⅱ夹持于安装槽底面与线束的定位法兰之间,所述定位法兰与安装槽底面利用螺钉连接固定,所述安装槽底面设有对应螺钉的内凹空心定位柱。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通过设置两个光轴线相互垂直的镜头以及在一个壳体中的结构布置,实现车载摄像头大广角、小畸变、画面真实的功能。解决了现有广角摄像头画面畸变较大、画面扭曲的问题,保证了摄像质量,增强了监控效果。
17.2、通过空心定位柱ⅰ与非对称定位孔ⅰ的配合,防止镜头装配方向发生错误;通过空心定位柱ⅱ与非对称定位孔ⅱ的配合,防止电源板装配方向发生错误,保证了快速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20.图3是镜头的爆炸图;
21.图4是镜头的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镜头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图5的后视图;
24.图7是sensor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前壳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是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1是图10的后视图;
29.图12是电源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3是前壳和镜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1.图14是前壳和电源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2.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33.图中:1.前壳、101.安装面、102.镜头通光孔、103.环形凹槽、104.空心定位柱ⅱ、105.空心定位柱ⅰ、2.镜头、201.模组、201a.法兰盘、201b.连接柱、202.镜头座、202a.固定框、202b.安装座、202c.连接耳、202d.非对称定位孔ⅰ、202e.非对称定位柱、203.sensor板、203a.定位孔、3.安装耳、4.圆形安装孔、5.后壳、501.安装槽、502.通孔、503.内凹空心定位柱、504.环形定位筋条、6.线束、7.长条形安装孔、8.密封圈ⅰ、9.柔性连接器、10.电源板、1001.非对称定位孔ⅱ、11.密封圈ⅱ、12.线束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35.如图1
‑
图15所示,该新型双目车载摄像头结构,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中的镜头2、电源板10、固定于壳体外侧且与电源板10连接的线束6,所述壳体由前壳1和后壳5组成。
36.其中,所述镜头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镜头2的光轴线相互垂直且位于同一平面内。每个镜头2的模组的视野角度为90
°
~100
°
。所述前壳1的前端面设有两个对称分布且相互垂直的安装面101,所述安装面101中心设有镜头通光孔102,所述镜头2的模组201前端突出于镜头通光孔102。所述前壳1中设有对应镜头2的四个空心定位柱ⅰ105,两两一对,每个镜头2的镜头座202上设有一对与空心定位柱ⅰ105对应的非对称定位孔ⅰ202d,所述前壳1内另设有三个空心定位柱ⅱ104并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电源板10的边缘设有与空心定位柱ⅱ104配合的非对称定位孔ⅱ1001。
37.本实施例中,所述镜头2包括镜头座202、模组201和sensor板203。所述镜头座202包括固定框202a、设于固定框202a前侧的安装座202b、设于固定框202a外周的一对连接耳202c。所述安装座202b内设有与固定框202a连通的螺纹孔,所述模组201的后端设有连接柱201b且连接柱201b上设有与螺纹孔连接的外螺纹。将模组201的连接柱201b旋入镜头座202的安装座202b内中,到设定位置后完成调焦,随后点胶固定。所述非对称定位孔ⅰ202d位于连接耳202c上。所述固定框202a内设有两个非对称定位柱202e,所述sensor板203上设有与非对称定位柱202e对应的定位孔203a,实现sensor板203与镜头座202的精确定位和防呆,定位孔203a通过螺钉将sensor板203固定在镜头座的固定框202a上。所述电源板10和sensor板203之间利用柔性连接器9连接,电源板10和sensor板203上分别设有与柔性连接器9对应的插口,电源板10上另外偏设有与线束6连接的线束连接器12。
38.所述镜头2的模组201外部设有法兰盘201a,模组201前部套装有密封圈ⅰ8,所述前壳1的安装面101的内侧设有与镜头通光孔102同轴心的环形凹槽103,所述密封圈ⅰ8夹持于环形凹槽103与法兰盘201a之间,以实现防水。所述前壳1的两侧分别设有安装耳3,其中一个安装耳3上设有圆形安装孔4,另一个安装耳3上设有长条形安装孔7,以方便调整安装位置。所述后壳5对应前壳后开口的边沿上设有环形定位筋条504,所述环形定位筋条504插入前壳1后开口,所述前壳1和后壳5采用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前壳1和后壳5的连接方式为超音波缝合或螺钉固定或激光焊接。
39.所述后壳5的后侧面上设有对应线束6的安装槽501,所述线束6内端套装密封圈ⅱ11后穿过安装槽501底面的通孔502,线束6内端与电源板10的线束连接器12连接,所述密封圈ⅱ11夹持于安装槽501底面与线束6的定位法兰之间,所述定位法兰与安装槽501底面利用螺钉连接固定,所述安装槽501底面设有对应螺钉的内凹空心定位柱503。
40.安装过程:
41.1、将密封圈ⅰ8套装于模组201前部,密封圈ⅰ8内径小于模组201外径,即密封圈ⅰ8与镜头2的模组201采用过盈配合,可以保证后续安装过程中密封圈ⅰ8不掉落。
42.2、镜头2通过螺钉固定在前壳1上,镜头座202上的非对称定位孔ⅰ202d可以有效保证与前壳1安装时有效防呆;
43.3、将电源板10通过螺钉固定于前壳1上,电源板10上的非对称定位孔ⅱ1001呈三角形分布,从而保证与前壳1安装有效防呆;
44.4、电源板10与sensor板203通过柔性连接器9连接;
45.5、后壳5上的环形定位筋条504与前壳1精确定位,然后前壳1与后壳5通过超音波缝合,工艺简单,防水性能优异;
46.6、线束6通过螺钉固定于后壳5上,通过挤压密封圈ⅱ11进行防水。
47.7、两个镜头2安装后,光轴线夹角为90
°
,另外由于每个镜头2的视野角度在90
°‑
100
°
范围内,从而保证双目车载摄像头的可视范围在180
°
以上, 实现大广角、小畸变和画面真实的性能。
4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