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馏装置,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黄酒炙酒设备专用辅助蒸馏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酿酒工业的发展,现代酿酒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其中,在黄酒的酿造过程中,需要用到蒸馏设备,传统的黄酒蒸馏过程中,通常是将蒸馏产生的蒸汽直接外排,而蒸汽中含有酒蒸汽,不及时进行回收会造成原料的浪费,且现有的一些冷凝设备冷凝效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实现高效的蒸馏效果,同时对蒸馏产生的酒蒸汽进行快速有效回收利用的黄酒炙酒设备专用辅助蒸馏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黄酒炙酒设备专用辅助蒸馏装置,包括冷凝箱,在冷凝箱底部设置有升降支座,所述冷凝箱顶部通过锁紧螺栓可拆卸连接有箱盖,在箱盖顶部设置有进汽管,进汽管与外部蒸馏装置导通连接,在进汽管外围的箱盖顶部设置有水封环,水封环内侧壁与进汽管外侧壁之间配合形成环形水封槽。
5.在箱盖底部设置有与进汽管相连通的蒸汽箱,在蒸汽箱内设置有用于冷凝蒸汽箱内蒸汽的第一冷凝机构;在蒸汽箱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液管,在第一出液管与冷凝箱之间设置有与第一冷凝机构相配合且用于蒸汽冷凝的第二冷凝机构;在进汽管底部的箱盖上设置有用于进汽管出汽端进行蒸汽分流的蒸汽分流器。
6.上述的一种黄酒炙酒设备专用辅助蒸馏装置中,所述第一冷凝机构包括设置在蒸汽箱内的换热盘管,在蒸汽箱底部与冷凝箱之间设置有与换热盘管进口端相连通的第一进冷却水管,在第一进冷却水管与换热盘管进口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对接接头,在冷凝箱外部的第一进冷却水管上设置有第一进水阀。
7.在蒸汽箱顶部与冷凝箱之间设置有与换热盘管出口端相连通的第一出冷却水管,在第一出冷却水管与换热盘管出口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对接接头,在冷凝箱外部的第一出冷却水管上设置有第一出水阀。
8.上述的一种黄酒炙酒设备专用辅助蒸馏装置中,所述第二冷凝机构包括设置在蒸汽箱底部的冷凝箱内且与第一出液管相连通的冷凝盘管,在冷凝箱底部侧壁上设置有与冷凝盘管出口端相连通的第二出液管,在冷凝箱外部的第二出液管上设置有出液阀,在冷凝箱底部设置有与冷凝箱内部相连通的第二进冷却水管,在第二进冷却水管上设置有第二进水阀,在冷凝箱顶部侧壁上设置有与冷凝箱内部相连通的第二出冷却水管,在第二出冷却水管上设置有第二出水阀。
9.上述的一种黄酒炙酒设备专用辅助蒸馏装置中,所述蒸汽分流器包括设置在进汽
管底部且与箱盖可拆卸连接的十字型固定架,在十字型固定架中间设置有旋转座,在旋转座底部沿竖向设置有与进汽管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旋转轴,在旋转轴上设置有相配合的旋转套,在旋转套外侧壁上沿周向间隔且倾斜设置有若干分流叶片,在旋转轴自由端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定旋转套位置的限位盖。
10.上述的一种黄酒炙酒设备专用辅助蒸馏装置中,所述分流叶片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
‑
50
°
。
11.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可拆卸的箱盖能够方便对冷凝箱内部进行清洗和维修,保证设备的清洁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通过采用水封槽内加水这种密封结构能够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有效防止杂菌进入蒸汽箱内对冷凝后的冷凝液造成污染。通过第一冷凝机构能够从蒸汽箱内部对蒸汽箱内的蒸汽进行换热冷凝,加快冷凝效率。通过第二冷凝机构能够从蒸汽箱外部对蒸汽箱内的蒸汽进行降温冷凝,进一步加快冷凝效率。通过蒸汽分流器能够对进入蒸汽箱时进汽管出口端的蒸汽进行分流,使蒸汽充分扩散到蒸汽箱内进行换热冷凝,实现对酒蒸汽进行快速有效回收,防止造成原料浪费,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12.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冷凝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蒸汽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冷凝箱;1a、升降支座;1b、锁紧螺栓;2、箱盖;2a、进汽管;2b、水封环;2c、水封槽;3、蒸汽箱;3a、第一出液管;4、第一冷凝机构;4a、换热盘管;4b、第一进冷却水管;4c、第一对接接头;4d、第一进水阀;4e、第一出冷却水管;4f、第二对接接头;4g、第一出水阀;5、第二冷凝机构;5a、冷凝盘管;5b、第二出液管;5c、出液阀;5d、第二进冷却水管;5e、第二进水阀;5f、第二出冷却水管;5g、第二出水阀;6、蒸汽分流器;6a、十字型固定架;6b、旋转座;6c、旋转轴;6d、旋转套;6e、分流叶片;6f、限位盖。
具体实施方式
17.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黄酒炙酒设备专用辅助蒸馏装置,包括冷凝箱1,在冷凝箱1底部设置有升降支座1a,所述冷凝箱1顶部通过锁紧螺栓1b可拆卸连接有箱盖2;通过可拆卸的箱盖2能够方便对冷凝箱1内部进行清洗和维修,保证设备的清洁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在箱盖2顶部设置有进汽管2a,进汽管2a与外部蒸馏装置导通连接,在进汽管2a外围的箱盖2顶部设置有水封环2b,水封环2b内侧壁与进汽管2a外侧壁之间配合形成环形水封槽2c。通过采用水封槽2c内加水这种密封结构能够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有效防止杂菌进入蒸汽箱3内对冷凝后的冷凝液造成污染。
18.在箱盖2底部设置有与进汽管2a相连通的蒸汽箱3,在蒸汽箱3内设置有用于冷凝蒸汽箱3内蒸汽的第一冷凝机构4;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机构4包括设置在蒸汽箱3内的换热盘管4a,在蒸汽箱3底部与冷凝箱1之间设置有与换热盘管4a进口端相连通的第一进冷却
水管4b,在第一进冷却水管4b与换热盘管4a进口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对接接头4c,在冷凝箱1外部的第一进冷却水管4b上设置有第一进水阀4d;在蒸汽箱3顶部与冷凝箱1之间设置有与换热盘管4a出口端相连通的第一出冷却水管4e,在第一出冷却水管4e与换热盘管4a出口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对接接头4f,在冷凝箱1外部的第一出冷却水管4e上设置有第一出水阀4g。
19.冷却水从第一进冷却水管4b进入换热盘管4a后从第一出冷却水管4e排出对蒸汽箱3内的热蒸汽进换热冷凝;通过第一进冷却水管4b、换热盘管4a和第一出冷却水管4e相互配合能够从蒸汽箱3内部对蒸汽箱3内的蒸汽进行换热冷凝,加快冷凝效率。
20.在蒸汽箱3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液管3a,在第一出液管3a与冷凝箱1之间设置有与第一冷凝机构4相配合且用于蒸汽冷凝的第二冷凝机构5;优选地,所述第二冷凝机构5包括设置在蒸汽箱3底部的冷凝箱1内且与第一出液管3a相连通的冷凝盘管5a,在冷凝箱1底部侧壁上设置有与冷凝盘管5a出口端相连通的第二出液管5b,在冷凝箱1外部的第二出液管5b上设置有出液阀5c,在冷凝箱1底部设置有与冷凝箱1内部相连通的第二进冷却水管5d,在第二进冷却水管5d上设置有第二进水阀5e,在冷凝箱1顶部侧壁上设置有与冷凝箱1内部相连通的第二出冷却水管5f,在第二出冷却水管5f上设置有第二出水阀5g。
21.冷却水从第二进冷却水管5d进入冷凝箱1内后从第二出冷却水管5f排出,能够对从蒸汽箱3外部对蒸汽箱3内的蒸汽以及进入冷凝盘管5a内的蒸汽进行降温冷凝,进一步加快冷凝效率。
22.在进汽管2a底部的箱盖2上设置有用于进汽管2a出汽端进行蒸汽分流的蒸汽分流器6;优选地,所述蒸汽分流器6包括设置在进汽管2a底部且与箱盖2可拆卸连接的十字型固定架6a,在十字型固定架6a中间设置有旋转座6b,在旋转座6b底部沿竖向设置有与进汽管2a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旋转轴6c,在旋转轴6c上设置有相配合的旋转套6d,在旋转套6d外侧壁上沿周向间隔且倾斜设置有若干分流叶片6e,在旋转轴6c自由端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定旋转套6d位置的限位盖6f。
23.从进汽管2a进入蒸汽箱3内的蒸汽在蒸汽压力作用下推动旋转套6d和分流叶片6e绕旋转轴6c旋转,分流叶片6e旋转能够对进入蒸汽箱3时进汽管2a出口端的蒸汽进行分流,使蒸汽充分扩散到蒸汽箱3内进行换热冷凝,实现对酒蒸汽进行快速有效回收,防止造成原料浪费,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
24.进一步地,所述分流叶片6e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
‑
50
°
。通过将分流叶片6e设置合理的倾斜角度能够对进汽管2a出口端的蒸汽进行分流,同时,能够减小旋转套6d与旋转轴6c之间的摩擦,保证分流叶片6e能够正常稳定工作。
25.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