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麦茶烘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1  3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大麦茶烘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麦茶烘炒装置。


背景技术:

2.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凉浓郁的香茶,又称麦茶,麦汤,是将大麦焙烤,再磨成粉末而制成的饮料。它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大麦中原有的一些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消暑热、止干渴、助消化、减肥、壮血脉之功效。它是一种口味独特并且具有保健作用的新型饮料。
3.大麦茶在烘炒过程中尤其重要,会直接影响大麦茶的饮用质量,所以需要一种大麦茶烘炒均匀加热装置,提高大麦茶烘炒时受热的均匀性,以提高后续大麦茶的饮用质量。
4.但是由于市面上烘炒装置烘炒效果不佳,无法对大麦茶进行有效的烘炒,因此还存在烘炒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麦茶烘炒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烘炒效果不佳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大麦茶烘炒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柱,四个所述支柱相靠近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固定板的上端活动贯穿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转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杆,两个所述第二支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炒铲,所述第一支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支杆,两个所述第三支杆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炒铲。
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炒筒,所述炒筒的下内壁开凿有漏槽,所述底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漏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堵板。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四个所述支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盖,所述炒筒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导轨槽,所述导轨槽的位置设置于漏槽的下侧。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底板的下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四个所述万向轮均设置有刹车片。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炒铲的边缘紧贴炒筒的圆周内壁,两个所述第二炒铲的开口方向相反。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板的右端开凿有进料口。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炒铲和两个第二炒铲,启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固
定连接的第一锥形齿轮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带动转杆转动,转杆带动第一支杆做旋转运动,第一支杆带动第一支杆的左端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二支杆转动,因此第一炒铲做圆周运动,第一支杆带动第一支杆右端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三支杆转动,因此两个第二炒铲亦做圆周运动,从而将大麦茶做翻炒工序,提升大麦茶的口感,亦可根据需要,调整电机的转速,将大麦茶翻炒工序加速或减缓,提高大麦茶烘炒时受热的均匀性,以提高后续大麦茶的饮用质量。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漏槽、转盘和堵板,当大麦茶在炒筒内翻炒时,堵板塞入漏槽处,将转盘转动使堵板固定,在大麦茶翻炒结束使,调整转盘的角度,使堵板可以抽离漏槽处,大麦茶通过漏槽漏出炒筒,进而从下端设置的导轨槽排出,整个过程只需调整转盘的角度和抽离堵板,节约人工,提高产茶效率。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立体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俯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俯视图。
20.图中:1、底板;2、支柱;3、固定板;4、顶盖;5、万向轮;6、电机;7、第一锥形齿轮;8、第二锥形齿轮;9、转杆;10、第一支杆;11、第二支杆;12、第一炒铲;13、第三支杆;14、第二炒铲;15、漏槽;16、固定盘;17、转盘;18、堵板;19、炒筒;20、导轨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1
23.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24.一种大麦茶烘炒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端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柱2,四个支柱2相靠近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固定板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电机6,电机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7,固定板3的上端活动贯穿有转杆9,转杆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8,第二锥形齿轮8与第一锥形齿轮7啮合连接,转杆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杆10,第一支杆10的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杆11,两个第二支杆1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炒铲12,第一支杆10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支杆13,两个第三支杆13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炒铲14。
25.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启动电机6,电机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锥形齿轮7带动第二锥形齿轮8转动,第二锥形齿轮8带动转杆9转动,转杆9带动第一支杆10做旋转运动,第一支杆10带动第一支杆10的左端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二支杆11转动,因此第一炒铲12做圆周运动,第一支杆10带动第一支杆10右端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三支杆13转动,因此
两个第二炒铲14亦做圆周运动,从而将大麦茶做翻炒工序,提升大麦茶的口感,亦可根据需要,调整电机6的转速,将大麦茶翻炒工序加速或减缓,电机6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型号,例如选择型号为yy5034,电机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上述电机6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26.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3,底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炒筒19,炒筒19的下内壁开凿有漏槽15,底板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盘16,固定盘16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盘17,漏槽15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堵板18。
27.本实施例中:当大麦茶在炒筒19内翻炒时,堵板18塞入漏槽15处,将转盘17转动使堵板18固定,在大麦茶翻炒结束使,调整转盘17的角度,使堵板18可以抽离漏槽15处,大麦茶通过漏槽15漏出炒筒19,进而从下端设置的导轨槽20排出,整个过程只需调整转盘17的角度和抽离堵板18。
28.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3,四个支柱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盖4,炒筒1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导轨槽20,导轨槽20的位置设置于漏槽15的下侧。
29.本实施例中:顶盖4防止雨水落到电机6上和炒筒19的上方,避免损坏电机6和雨水进入炒筒19内,影响炒茶工序,导轨槽20的特殊构造防止大麦茶在倾倒时随意散落。
30.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3,底板1的下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5,四个万向轮5均设置有刹车片。
31.本实施例中:四个万向轮5的设置可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随意移动,四个万向轮5均设置有刹车片,防止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随意乱动。
32.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炒铲12的边缘紧贴炒筒19的圆周内壁,两个第二炒铲14的开口方向相反。
33.本实施例中:第一炒铲12的边缘紧贴炒筒19的圆周内壁,避免大麦茶在翻炒过程中堆积在炒筒19的圆周内壁,影响炒茶效率,两个第二炒铲14的开口方向相反,可使炒茶过程更加彻底。
34.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3,固定板3的右端开凿有进料口。
35.本实施例中:固定板3的右端开凿有进料口,给大麦茶进入炒筒19的内部提供开口。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启动电机6,电机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锥形齿轮7带动第二锥形齿轮8转动,第二锥形齿轮8带动转杆9转动,转杆9带动第一支杆10做旋转运动,第一支杆10带动第一支杆10的左端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二支杆11转动,因此第一炒铲12做圆周运动,第一支杆10带动第一支杆10右端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三支杆13转动,因此两个第二炒铲14亦做圆周运动,从而将大麦茶做翻炒工序,大麦茶在炒筒19内翻炒时,堵板18塞入漏槽15处,将转盘17转动使堵板18固定,在大麦茶翻炒结束使,调整转盘17的角度,使堵板18可以抽离漏槽15处,大麦茶通过漏槽15漏出炒筒19,进而从下端设置的导轨槽20排出,整个过程只需调整转盘17的角度和抽离堵板18,节约人工。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
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501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