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肢主被动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66


1.本实用新型属于康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上下肢主被动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对于需要恢复行动能力的病人,需要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以达到辅助患者恢复的目的,进而使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多采用相应的康复训练装置进行辅助,现有的康复训练装置在使用时,虽然可以实现简单的训练功能,但是无法有效的实现上下肢协同动作,造成上下肢康复效果不一的问题出现;另外康复训练装置在使用时,不能有效的根据患者的身高进行相应的调节,使患者的上肢或下肢在进行锻炼时,常常处于不舒适的状态,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上下肢主被动康复训练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康复训练装置无法有效的实现上下肢协同动作,以及与患者身高相对应的进行调节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上下肢主被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动力结构,底座上设有与动力结构相对应的动力腔;所述动力腔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筒,动力腔上设有与转动筒相配合的锁止结构;所述转动筒上滑动连接有滑杆,滑杆上转动连接有上锻炼腔,上锻炼腔一端设有扶手;所述上锻炼腔另一端设有上锻炼结构,动力结构上连接有与上锻炼结构相配合的上传动结构;所述动力结构上还连接有下传动结构,下传动结构上连接有下锻炼结构。
5.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前支撑柱和与前支撑柱相对应的后支撑柱,前支撑柱上连接有与后支撑柱相连接的连接腔。
6.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结构包括与连接腔固接的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下锥齿轮组和第一锥齿轮组。
7.进一步地,所述上传动结构包括与第一锥齿轮组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下万向节,下万向节的输出端连接有花键筒;所述花键筒上滑动连接有花键,花键上连接有上万向节,上万向节的输出端与上锻炼结构相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上锻炼结构包括与上万向节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二锥齿轮组,第二锥齿轮组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锥齿轮组,第三锥齿轮组的输出端连接有一对呈l型结构的手柄。
9.进一步地,所述下传动结构包括与下锥齿轮组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主动带轮,动力腔内转动连接有与主动带轮相对应的惰轮,主动带轮上设有与惰轮相对应的传动皮带;所述惰轮同轴固接有错位带轮,动力腔上固接有下锻炼腔,下锻炼腔上转动连接有从动带轮,错位带轮上设有与从动带轮相配合的连接皮带。
10.进一步地,所述下锻炼结构包括与从动带轮同轴固接的一对呈l型结构的锻炼杆,
锻炼杆上均连接有踏板,踏板上连接有护板。
11.进一步地,所述锁止结构包括与动力腔固接的逆棘轮,逆棘轮上套设有顺棘轮,逆棘轮和顺棘轮的齿向相反;所述转动筒同轴固接有转盘,转盘上转动连接有与逆棘轮相配合的逆棘爪,转盘上还转动连接有与顺棘轮相配合的顺棘爪,逆棘爪和顺棘爪均同轴固接有拨杆。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转动筒与动力腔转动连接以及转动筒与滑杆的滑动连接,使上锻炼腔能够调节至与患者的上肢进行较好的契合,提高患者锻炼时的舒适性;动力结构通过下传动结构与下锻炼结构相连接,另外动力结构还通过上传动结构与上锻炼结构相连接,使动力结构可同步的带动上锻炼结构和下锻炼结构,提高患者上下肢锻炼的协调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轴测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轴测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图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锁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前支撑柱,2、连接腔,3、下锻炼腔,4、踏板,5、护板,6、手柄,7、转动块,8、上锻炼腔,9、扶手,10、滑杆,11、转动筒,12、锁止结构,13、动力腔,14、后支撑柱,15、刻度线,16、花键,17、花键筒,18、从动带轮,19、电机,20、主动带轮,21、连接皮带,22、惰轮,23、错位带轮,24、下万向节,25、第一锥齿轮组,26、下锥齿轮组,27、上万向节,28、第二锥齿轮组,29、第三锥齿轮组,30、顺棘轮,31、逆棘轮,32、顺棘爪,33、拨杆,34、转盘,35、逆棘爪。
具体实施方式
21.上下肢主被动康复训练装置,如图1

6所示,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动力结构,底座上设有与动力结构相对应的动力腔13;所述动力腔13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筒11,动力腔13上设有与转动筒11相配合的锁止结构12;所述转动筒11上滑动连接有滑杆10,转动筒11上设有与滑杆10相配合的紧固螺钉,滑杆10上设有与转动筒11相配合的刻度线15;通过转动筒11与动力腔13转动连接以及转动筒11与滑杆10的滑动连接,使上锻炼腔8能够调节至与患者的上肢进行较好的契合,提高患者锻炼时的舒适性;所述滑杆10上设有转动块7,转动块7上转动连接有上锻炼腔8,转动块7上设有与转动腔相配合的紧固螺钉;所述上锻炼腔8一端设有扶手9,上锻炼腔8另一端设有上锻炼结构,动力结构上连接有与上锻炼结构相配合的上传动结构;通过转动块7与上锻炼腔8转动连接,使患者可选择单独对患者的下肢进行锻炼,提高本实用新型锻炼的多样性;所述动力结构上还连接有下传动结构,下传动结构上连接有下锻炼结构;动力结构通过下传动结构与下锻炼结构相连接,另外动力结构还通过上传动结构与上锻炼结构相连接,使动力结构可同步的带动上锻炼结构和下锻炼结构,提高患者上下肢锻炼的协调性。
22.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前支撑柱1和与前支撑柱1相对应的后支撑柱14,前支撑柱1上连接有与后支撑柱14相连接的连接腔2。通过前支撑柱1、连接腔2、后支撑柱14相配合形成底座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支撑。
23.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结构包括与连接腔2固接的电机19,电机19的输出端连接有下锥齿轮组26和第一锥齿轮组25;电机19通过下锥齿轮组26、第一锥齿轮组25同步的带动下传动结构和上传动结构。
24.进一步地,所述上传动结构包括与第一锥齿轮组25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下万向节24,下万向节24的输出端连接有花键筒17;所述花键筒17上滑动连接有花键16,花键16上连接有上万向节27,上万向节27的输出端与上锻炼结构相连接;第一锥齿轮组25通过下万向节24、花键筒17、花键16、上万向节27带动上锻炼结构动作,通过设置下万向节24使花键筒17和花键16能够随转动筒11的转动而进行转动,通过设置花键筒17和花键16使滑杆10沿转动筒11滑动时,花键16沿花键筒17滑动,保证第一锥齿轮组25能够将力传动至上锻炼结构处。
25.进一步地,所述上锻炼结构包括与上万向节27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第二锥齿轮组28,第二锥齿轮组28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锥齿轮组29,第三锥齿轮组29的输出端连接有一对呈l型结构的手柄6;通过手柄6带动患者手臂进行锻炼。
26.进一步地,所述下传动结构包括与下锥齿轮组26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主动带轮20,动力腔13内转动连接有与主动带轮20相对应的惰轮22,主动带轮20上设有与惰轮22相对应的传动皮带;所述惰轮22同轴固接有错位带轮23,动力腔13上固接有下锻炼腔3,下锻炼腔3上转动连接有从动带轮18,错位带轮23上设有与从动带轮18相配合的连接皮带21,下锥齿轮组26通过主动带轮20、惰轮22、传动皮带、错位带轮23、连接皮带21带动从动带轮18转动。
27.进一步地,所述下锻炼结构包括与从动带轮18同轴固接的一对呈l型结构的锻炼杆,锻炼杆上均连接有踏板4,踏板4上连接有护板5。从动带轮18通过锻炼杆、踏板4带动患者运动,通过护板5对患者的腿部进行保护。
28.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锁止结构12包括与动力腔13固接的逆棘轮31,逆棘轮31上套设有顺棘轮30,逆棘轮31和顺棘轮30的齿向相反;所述转动筒11同轴固接有转盘34,转盘34上转动连接有与逆棘轮31相配合的逆棘爪35,转盘34上还转动连接有与顺棘轮30相配合的顺棘爪32,逆棘爪35和顺棘爪32均同轴固接有拨杆33;通过顺棘爪32与顺棘轮30相配合以及逆棘爪35与逆棘轮31相配合对转盘34及转动筒11进行锁止,当需要顺时针转动时,通过拨杆33带动顺棘爪32与顺棘轮30分离,使转动筒11顺时针转动,逆棘爪35沿逆棘轮31的脊背滑过;当需要逆时针转动时,通过拨杆33带动逆棘爪35与逆棘轮31分离,使转动筒11逆时针转动,顺棘爪32沿顺棘轮30的脊背滑过。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30.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根据患者的身高及手臂情况,做转动转动筒11及伸缩滑杆10的操作;转动筒11转动时,当需要顺时针转动时,通过拨杆33带动顺棘爪32与顺棘轮30分离,使转动筒11顺时针转动,逆棘爪35沿逆棘轮31的脊背滑过;当需要逆时针转动时,通过拨杆33带动逆棘爪35与逆棘轮31分离,使转动筒11逆时针转动,顺棘爪32沿顺棘轮30的脊背滑过;滑杆10沿转动筒11滑动,通过紧固螺钉对滑杆10进行固定。
31.电机19动作,电机19带动下锥齿轮组26动作,下锥齿轮组26通过主动带轮20、惰轮
22、传动皮带、错位带轮23、连接皮带21带动从动带轮18转动,从动带轮18通过锻炼杆、踏板4带动患者运动;与此同时,电机19带动第一锥齿轮组25动作,第一锥齿轮组25通过下万向节24、花键筒17、花键16、上万向节27带动第二锥齿轮组28动作,第二锥齿轮组28带动第三锥齿轮组29动作,第三锥齿轮组29通过手柄6带动患者手臂进行锻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4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