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导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
背景技术:
2.脑血管造影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检查脑血管的x线检查手段。如果存在血管狭窄或脑血管有畸形以及动脉瘤等病变,都可以应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检查继而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3.进行脑血管造影前,首先得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导管置入到主动脉弓,通过在主动脉弓内加压快速注入造影剂,显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继而才能先后选择性将导管置入到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进行脑血管造影,观察颅内血管的整个形态。因此,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的分布情况及其走向的确定对于进一步将导管分别推送置入到左右颈内动脉和左右椎动脉非常重要。
4.主动脉弓是血液自心脏最先流出后的最大通道,继而再分支先后流向身体各部位,也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主动脉夹层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必经之路,就脑血管疾病而言,主动脉弓被称之为“脑前血管”,也就是在脑血管介入诊疗过程中,主动脉弓是其必经之路:首先到达主动脉弓,选定主动脉弓上通向脑部的血管分支后,再经主动脉弓逐支导入进入通向脑血管的各个分支。由于个体差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变异类型很多,国内报道最多可达25种类型。因此,造影剂在主动脉弓内的分布充盈状况、主动脉弓区及其血管分支的显示情况对于判定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的分布位置和走向以及对于后续选择推送导入进入脑血管时采用何种类型导管、采取怎样的导管推送策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提升主动脉弓区经导管注射造影显示主动脉弓区及其分支的显影的效果,便于观察主动脉弓区分支血管的就成为了脑血管介入医生特别关注的问题。
5.目前广泛采用普通的单孔或双孔造影管或猪尾巴导管常常无法均匀显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继而导致难以判定和插入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及其后续需进入的脑血管分支血管。通常需反复造影并多次抽插调整导管,而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并增大了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中层和外层;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在pom芯棒上形成可控厚度的低摩擦系数内层,所述中层套设于所述内层上,用于增强所述管体硬度;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形成外层并套设于所述中层上;所述管体前端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若干个通孔呈螺旋360度分布于所述管体上。
9.优选的,所述若干个通孔呈螺旋360度分布于所述管体上。
10.优选的,所述内层采用hdpe材料制成。
11.优选的,所述中层由304不锈钢材质编织而成。
12.优选的,所述外层采用高硬度pebax材质或尼龙材质制成。
13.优选的,所述管体厚度约为0.2~0.5mm。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通过管体设计的多个螺旋通孔增大造影剂的输入量和造影剂自管体流出后围导管管体的均匀分布来提高主动脉弓内造影及其分支的显示效果,继而有助于确定主动脉弓上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位置,有助于将导管顺利插入颈动脉血管腔内;此导管不仅可用于主动脉弓内选定颈动脉血管利于脑血管造影,还因其围导管管体造影剂均匀分布的特点而页可以其他区域的血管造影及判定血管分支时的应用。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四通孔在管体螺旋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四通孔在管壁360度分布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六通孔在管体螺旋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六通孔在管壁360度分布结构示意图;
21.图例说明:
22.1、管体,2、内层,
23.3、中层,4、外层,
24.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参照图1至图5,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包括管体,包括内层、中层和外层;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在pom芯棒上形成可控厚度的低摩擦系数内层,所述中层套设于所述内层
上,用于增强所述管体硬度;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形成外层并套设于所述中层上;所述管体前端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若干个通孔呈螺旋360度分布于所述管体上。
28.若干个通孔呈螺旋360度分布于管体上,管体厚度约为0.2~0.5mm;管体周径较小,在同一周径上设置多孔将影响管体的强度。
29.管体的内层采用hdpe材料制成,摩擦系数低;中层由304不锈钢材质编织而成;外层采用高硬度pebax材质或尼龙材质制成。
30.本实用新型主动脉弓造影管管体的制作方法:低摩擦系数内层制作:采用可粘性强的hdpe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在pom芯棒上形成可控厚度的低摩擦系数内层管,很好地免除了常规氟树脂内层需要化学蚀刻并手工套装的内层制作过程,制作的导管内层具有很低的摩擦系数;不锈钢丝编织增强中层制作:在hdpe内层上编织不锈钢丝网增强层;高硬度树脂外层制作:采用高硬度pebax或尼龙挤出包覆外层。
31.本实用新型主动脉弓造影管螺旋多孔制作方法:在管体前端距管口10毫米
‑
20毫米长度范围内,采用激光开通孔,通孔360度螺旋分布。
3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中层和外层;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在pom芯棒上形成可控厚度的低摩擦系数内层,所述中层套设于所述内层上,用于增强所述管体硬度;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形成外层并套设于所述中层上;所述管体前端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若干个通孔呈螺旋360度分布于所述管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采用hdpe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由304不锈钢材质编织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采用高硬度pebax材质或尼龙材质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厚度约为0.2~0.5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孔主动脉弓造影导管,包括管体,包括内层、中层和外层;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在POM芯棒上形成可控厚度的低摩擦系数内层,所述中层套设于所述内层上,用于增强所述管体硬度;利用挤出包覆技术形成外层并套设于所述中层上;所述管体前端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若干个通孔呈螺旋360度分布于所述管体上;通过管体设计的多个螺旋通孔增大造影剂的输入量和造影剂自管体流出后围导管管体的均匀分布来提高主动脉弓内造影及其分支的显示效果,继而有助于确定主动脉弓上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位置,有助于将导管顺利插入颈动脉血管腔内。管顺利插入颈动脉血管腔内。管顺利插入颈动脉血管腔内。
技术研发人员:阎悦萌 张长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阎悦萌
技术研发日:2021.05.26
技术公布日:2021/11/21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