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胶框、背光源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目前背光结构包含多种,而背光源的灯条上的led一般包括顶发光结构或侧发光结构;而对于顶发光结构的背光源,往往需要将所述灯条的线路板(pcb板)竖着组装,这就使得所述pcb板极易产生歪斜,造成终端组装对位不准;并且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意外碰撞,也容易造成所述pcb板偏移或歪斜,造成终端光学效果差不稳定等不良现象。
3.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胶框、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中灯条的pcb板组装固定不稳定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胶框,包括底板,以及依次垂直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所述胶框还包括:
6.挡墙结构,所述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结合处,以及所述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结合处;
7.其中,所述挡墙结构、第一侧壁和底板用于固定灯条。
8.进一步的,所述挡墙结构设置为弹性挡墙;
9.所述挡墙结构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挡墙结构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间隙。
10.进一步的,所述挡墙结构包括:
11.第一挡墙结构,所述第一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结合处;
12.第二挡墙结构,所述第二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结合处;
13.其中,所述第一挡墙结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开设有变形缺口,所述第二挡墙结构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也开设有变形缺口。
14.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对应所述挡墙结构的位置处设置有散热通孔。
15.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源,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胶框。
16.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
17.灯条,所述灯条包括pcb板和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的若干led芯片;
18.其中,所述pcb板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挡墙结构之间。
19.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
20.所述pcb板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挡墙结构之间过盈配合。
21.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围设形成容置腔;
22.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的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和遮光胶。
23.进一步的,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对应所述挡墙结构设置有避位结构。
2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25.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胶框、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所述胶框包括底板,以及依次垂直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所述胶框还包括:挡墙结构,所述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结合处,以及所述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结合处;其中,所述挡墙结构、第一侧壁和底板用于固定灯条。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胶框设置所述pcb板的一端处设置挡墙结构,进而在竖装所述灯条时,可以将所述pcb板卡接固定于所述挡墙结构处,进而可以有效的避免竖装pcb板出现歪斜,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胶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胶框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胶框与灯条的配合关系局部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0、背光源;11、胶框;12、灯条;13、反射片;14、导光板;15、光学膜片;16、遮光胶;17、避位结构;111、底板;112、第一侧壁;113、第二侧壁;114、第三侧壁;115、第四侧壁;116、挡墙结构;117、间隙;118、变形缺口;119、散热通孔;110、容置腔;1161、第一挡墙结构;1162、第二挡墙结构;121、pcb板;122、led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5.目前背光结构包含多种,而背光源的灯条上的led一般包括顶发光结构或侧发光结构;而对于顶发光结构的背光源,往往需要将所述灯条的线路板(pcb板)竖着组装,这就使得所述pcb板极易产生歪斜,造成终端组装对位不准;并且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意外碰撞,也容易造成所述pcb板偏移或歪斜,造成终端光学效果差不稳定等不良现象。本实用新型基于现有技术中背光源中灯条的pcb板组装固定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胶框、背光源及移动终端,通过在所述胶框设置所述pcb板的一端处设置挡墙结构,进而在竖装所述灯条时,可以将所述pcb板卡接固定于所述挡墙结构处,进而可以有效的避免竖装pcb板出现歪斜,
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具体烦请详参下述实施例。
36.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胶框11,所述胶框11包括:底板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第四侧壁115和挡墙结构116;所述第一侧壁112、所述第二侧壁113、所述第三侧壁114和所述第四侧壁115依次垂直设置于所述底板111上;所述第一侧壁112和所述第三侧壁114沿所述底板111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侧壁113和所述第四侧壁115沿所述底板11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挡墙结构116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3的结合处,以及所述挡墙结构116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2和第四侧壁115的结合处;其中,所述挡墙结构116、第一侧壁112和底板111用于固定灯条12。
37.可以理解,所述挡墙结构116同时设置于所述所述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3的结合处,以及所述第一侧壁112和第四侧壁115的结合处;通过在所述胶框11设置所述pcb板121的一端处设置挡墙结构116,进而在竖装所述灯条12时,可以将所述pcb板121卡接固定于所述挡墙结构116处,进而可以有效的避免竖装pcb板121出现歪斜,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38.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墙结构116设置为弹性挡墙;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挡墙结构116设置为弹性挡墙,进而在装配所述pcb板121时,可以将所述挡墙结构116微变形,进而为所述pcb板121装入暂时提供更多空间,方便和提升所述pcb板121的安装效率;并且在所述pcb板121装入之后,所述挡墙结构116即使复位固定所述pcb板121。
39.在另一些较佳的是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墙结构116沿所述底板1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挡墙结构116沿所述底板11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112设置有间隙117。
40.可以理解,所述pcb板121卡接于所述间隙117中,进一步的所述间隙117的尺寸小于所述pcb板121的厚度,进一步提升对所述pcb板121的装配稳定性。
41.在另一些较佳的是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墙结构116包括:第一挡墙结构1161和第二挡墙结构1162;所述第一挡墙结构116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2与所述第四侧壁115结合处;所述第二挡墙结构1162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2与所述第二侧壁113结合处;其中,所述第一挡墙结构1161朝向所述第一侧壁112的一侧开设有变形缺口118,所述第二挡墙结构1162朝向所述第二侧壁113的一侧也开设有变形缺口118。
42.可以理解,通过同时设置所述第一挡墙结构1161和第二挡墙结构1162,进而可以将所述pcb板1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同时固定;所述第一挡墙结构1161和第二挡墙结构1162在所述所述变形缺口118处的宽度变窄,进而为所述第一挡墙结构1161和第二挡墙结构1162的弹性形变提供了弯曲空间,进而可以提升所述第一挡墙结构1161和第二的挡墙结构116的变形能力,进一步的方便了所述pcb板121竖装;进一步的方便了所述pcb板121竖装。
43.在另一些较佳的是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11对应所述挡墙结构116的位置处设置有散热通孔119。
44.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挡墙结构116处设置散热通孔119,进而有效的提升了所述pcb板121处的散热能力,提升所述背光源的散热效率。
45.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了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10,所述背光源10包括如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胶框11。
46.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10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胶框11,进而
可以有效的保障所述背光源10的竖装灯条12的稳定性,有效的避免所述背光源10在日常使用时意外抖动碰撞时灯条12偏移或歪斜,进而提升所述背光源10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47.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10还包括:灯条12,所述灯条12包括pcb板121和设置于所述pcb板121上的若干led芯片122;其中,所述pcb板121沿所述底板111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2和挡墙结构116之间。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10还包括:所述pcb板121与所述第一侧壁112和挡墙结构116之间过盈配合。
48.可以理解,所述灯条12的pcb板121与所述挡墙结构116和第一侧壁112之间出现过盈配合,进而有效的避免所述背光源10在日常使用时意外抖动碰撞时灯条12偏移或歪斜,进而提升所述背光源10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49.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和第四侧壁115围设形成容置腔110;所述背光源10还包括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0中的反射片13、导光板14、光学膜片15和遮光胶16。
50.进一步的,所述反射片13、导光板14和光学膜片15对应所述挡墙结构116设置有避位结构17。
51.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反射片13、导光板14、光学膜片15和遮光胶16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0中,进而有效的提升了所述反射片13、导光板14、光学膜片15和遮光胶16的稳定性,保障所述背光源10的显示效果;同时,通过在所述反射片13、导光板14和光学膜片15对应所述挡墙结构116设置有避位结构17,进而方便了对所述反射片13、导光板14、光学膜片15和遮光胶16的装配。
52.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10。
53.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10,进而能够有效的保障了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54.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进而能够有效的保障了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5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胶框、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所述胶框包括底板,以及依次垂直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所述胶框还包括:挡墙结构,所述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结合处,以及所述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结合处;其中,所述挡墙结构、第一侧壁和底板用于固定灯条。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胶框设置所述pcb板的一端处设置挡墙结构,进而在竖装所述灯条时,可以将所述pcb板卡接固定于所述挡墙结构处,进而可以有效的避免竖装pcb板出现歪斜,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56.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