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中水华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5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体中水华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城市径流污水中产生的大量富含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绿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形成藻类水华现象,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水华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我国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夏季爆发的水华漂浮在水面,容易堆积在岸边,并在高温下分解,形成恶臭。如果水华在水源地取水口附近大量积聚就有可能引起水源地的水质恶化,危及供水安全。
3.工业上常用的处理藻类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法,即向水中加入化学除草剂和藻类絮凝剂,杀死和沉淀藻类。然而化学药品和其分解产物最终会通过生物链危及到人体健康;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净化清理装置在使用时存在清理能力弱、工作效率低、浪费时间,无法对长距离大面积水域进行长时间清理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中水华净化装置,该装置能有效对水体中的水华(蓝藻、绿藻、硅藻等)进行清理,清理效果高、工作效率好,能实现大面积、连续、长时间清理。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水体中水华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7.包括漂浮装置、升降装置以及收集净化箱;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轨道以及升降杆,所述升降轨道设置在所述漂浮装置内部,所述升降杆一端与所述升降轨道滑动连接、升降杆另一端(即底端)与所述收集净化箱固定连接;所述收集净化箱内部一端设置一过滤箱,所述收集净化箱顶部、对应所述过滤箱处设置一开口,所述过滤箱顶部、对应所述开口处设置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为外凸式过滤网;所述收集净化箱内部设置一处理箱,所述处理箱与所述过滤箱通过抽滤管连通,所述抽滤管上设置抽滤泵;所述抽滤管与所述处理箱连接处设置一向下倾斜的第二过滤网,且所述第二过滤网下端设置第一收集箱,所述第一收集箱顶盖为活动式顶盖、其远离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一端与第一收集箱侧壁转动连接且所述活动式顶盖的顶面与所述抽滤管底部内壁共面;所述处理箱顶部固定连接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远离所述处理箱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一紫外线灯带,所述处理箱底部设置一超细过滤网且所述超细过滤网固定设置在所述处理箱内部、其外壁与处理箱内壁共面,所述处理箱底面、对应所述超细过滤网开设一上大下小的漏斗形通孔,所述漏斗形通孔远离所述超细过滤网的一端(即处理箱底部)与一出水管连通,所述处理箱远离所述抽滤管一侧侧面为活动侧面、其顶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处理箱顶面转动连接,所述处理箱底部靠近所述抽滤管的一端设置活动支撑杆,所述活动支撑杆一端与所述处理箱底
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收集净化箱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处理箱底部远离所述抽滤管的一端设置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分别与所述处理箱底部、所述收集净化箱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处理箱远离所述抽滤管的一侧设置第二收集箱且所述第二收集箱顶面位于所述超细过滤网下方。
8.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漂浮装置一端设置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漂浮装置运动。
9.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漂浮装置底部、对应所述开口处固定设置橡胶密封塞,用于漂浮装置与收集净化箱接触时封闭开口及第一过滤网。
10.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抽滤管与所述过滤箱连通口位于所述过滤箱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中任意一个高度位置。
11.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过滤网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网孔径;所述超细过滤网孔径小于所述第二过滤网孔径。
12.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式顶盖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收集箱侧壁转动连接。
13.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通过转动电机控制。
14.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式顶盖上端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超细过滤网上均匀分布压力传感器。
15.作进一步优化,为确保过滤效率,将蓝藻、绿藻、硅藻等水华完全留在处理箱内部,所述超细过滤网上端设置一层活性炭过滤层。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7.本实用新型通过漂浮装置提供动力,通过升降装置以及开口与橡胶密封塞的配合,实现到达指定位置降下收集净化箱、才开始进行水华净化装置的去除,而为降下收集净化箱时、开口完全密封,从而保证最大的收集效率;通过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过滤箱的配合,实现对水中其他漂浮物以及泥沙的过滤分离,确保进入处理箱内的水华的纯净度,进而保证处理箱内处理水华的容量;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以及紫外线灯带的配合有效确保照射最佳距离,从而保证对蓝藻、绿藻、硅藻等进行完全杀灭;通过第一转轴、第二电动伸缩杆以及活动支撑杆的配合实现将处理箱内已经杀灭的藻类转移至第二收集箱内,进而最大程度、最大效率的进行水中水华处理。
18.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能有效对水体中的水华(蓝藻、绿藻、硅藻等)进行清理,清理效果高、工作效率好,能实现大面积、连续以及长时间清理。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体净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体净化装置的收集净化箱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的a向局部放大图。
22.其中,1、漂浮装置;11、动力机构;12、橡胶密封塞;2、升降装置;21、升降轨道;22、升降杆;3、收集净化箱;31、开口;32、过滤箱;321、第一过滤网;33、抽滤管;331、抽滤泵;332、第二过滤网;34、第一收集箱;341、活动式顶盖;342、第二转轴;35、处理箱;351、第一电动伸缩杆;352、紫外线灯带;353、活性炭过滤层;354、超细过滤网;355、漏斗形通孔;356、第二电动伸缩杆;357、活动支撑杆;358、出水管;359、活动侧面;3591、第一转轴;36、第二收集箱。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3所示,一种水体中水华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25.包括漂浮装置1、升降装置2以及收集净化箱3;漂浮装置1一端设置动力机构11,用于驱动漂浮装置1运动。升降装置2包括升降轨道21以及升降杆22,升降轨道21设置在漂浮装置1内部,升降杆22一端与升降轨道21滑动连接、升降杆22另一端(即底端)与收集净化箱3固定连接;收集净化箱3内部一端设置一过滤箱32,收集净化箱3顶部、对应过滤箱32处设置一开口31,漂浮装置1底部、对应开口31处固定设置橡胶密封塞12,用于漂浮装置1与收集净化箱3接触时封闭开口31及第一过滤网321。过滤箱32顶部、对应开口31处设置第一过滤网321,第一过滤网321为外凸式过滤网(即向上凸起,如图2所示);收集净化箱3内部设置一处理箱35,处理箱35与过滤箱32通过抽滤管33连通,抽滤管33上设置抽滤泵331;抽滤管33与过滤箱31连通口位于过滤箱31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中任意一个高度位置(即以过滤箱31底面为基准线,若过滤箱31高度为h,则抽滤管33与过滤箱31连通口的中轴线距过滤箱31底面的距离为1/2h、2/3h或3/4h中的一个)。抽滤管33与处理箱35连接处设置一向下倾斜的第二过滤网332,且第二过滤网332下端设置第一收集箱34,第一收集箱顶盖为活动式顶盖34、其远离第二过滤网332的一端与第一收集箱34侧壁通过第二转轴342转动连接且活动式顶盖34的顶面与抽滤管33底部内壁共面;处理箱35顶部固定连接第一电动伸缩杆351,第一电动伸缩杆351远离处理箱35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一紫外线灯带352,处理箱35底部设置一超细过滤网354且超细过滤网354固定设置在处理箱35内部、其外壁与处理箱35内壁共面,处理箱35底面、对应超细过滤网354开设一上大下小的漏斗形通孔355,漏斗形通孔355远离超细过滤网354的一端(即处理箱35底部)与一出水管358连通,处理箱35远离抽滤管33一侧侧面为活动侧面359、其顶端通过第一转轴3591与处理箱35顶面转动连接,处理箱35底部靠近抽滤管33的一端设置活动支撑杆357,活动支撑杆357一端与处理箱35底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收集净化箱3内壁固定连接,处理箱35底部远离抽滤管33的一端设置第二电动伸缩杆356,第二电动伸缩杆356分别与处理箱底部35、收集净化箱3内壁固定连接;处理箱35远离抽滤管33的一侧、设置第二收集箱36且第二收集箱36顶面位于超细过滤网354下方(如图2所示)。
26.第一过滤网321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332孔径;超细过滤网354孔径小于第二过滤网332孔径。第一转轴3591、第二转轴342均通过转动电机控制。活动式顶盖341上端设置压力传感器,超细过滤网354上均匀分布压力传感器。
27.为确保过滤效率,将蓝藻、绿藻、硅藻等水华完全留在处理箱35内部,超细过滤网354上端设置一层活性炭过滤层353。
28.工作原理:
29.水华净化装置初始位置时漂浮装置1底面与收集净化箱3顶面共面,升降装置2处于收缩状态,此时橡胶密封塞12堵住开口31、避免初始时待净化池周边大量杂质经水体流入收集净化箱3。
30.首先,将漂浮装置1放入待净化池,通过动力机构11控制其向水华严重的中心区域运动,待运动到水华严重区域时,启动升降装置2、升降杆22在升降轨道21上滑动,此时收集净化箱3下移、开口31未被橡胶密封塞12封闭,水华伴随水体经第一过滤网321进入过滤箱32内,水体中较大颗粒杂质被第一过滤网321阻隔、藻类水华以及小颗粒物质进入过滤箱32,经过滤箱32沉淀后,泥沙等小颗粒、重量大的物质在过滤箱32底部沉淀,开启抽滤泵331,藻类水华以及水体经抽滤管33、第二过滤网332进入处理箱35内,第二过滤网332对抽滤的水体进行二次过滤、防止颗粒物进入处理箱35内,过滤后的颗粒物经第二过滤网332的斜面沉积在活动式顶盖341上方,当抽滤管33没有水体流动时(即关闭抽滤泵331),活动式顶盖341上的压力传感器感受到沉积的过滤物超过设定值,启动第二转轴342的转动电机,活动式顶盖341向下翻转,过滤沉积物掉入第一收集箱34内。
31.进入处理箱35内的水华被活性炭过滤层353以及超细过滤网354截留在处理箱35内、水体经活性炭过滤层353、超细过滤网354以及漏斗形通孔355进入出水管358,经出水管358进入外部水体,当没有水体进入处理箱35时(即关闭抽滤泵331),开启第一电动升缩杆351、紫外线灯带352下移对截留在处理箱35内的藻类水华照射,杀灭藻类水华并进行杀菌,如此反复进行水体藻类水华去除。当处理箱35内杀灭的藻类水华沉积到一定程度时,启动升降装置2、使橡胶密封塞12堵住开口31,同时关闭抽滤泵331,开启第一转轴3591的转动电机,活动侧面359向远离处理箱35的一侧翻转(图2所示左侧),然后在启动第二电动伸缩杆356收缩,此时处理箱35向第二收集箱36一侧倾斜,杀灭的藻类水华掉入第二收集箱36内,可同时使第二电动伸缩杆356反复上下移动,达到振动活性炭过滤层353与超细过滤网354的目的,使其上藻类水华的残留物掉入第二收集箱36内,从而保证下次过滤效率,如此反复进行藻类水华的清理。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侧”、“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