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48


背板连接器
1.本实用新型要求了申请日为2020年06月19日,申请号为202010567796.4,发明创造名称为“背板连接器组件”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板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3.现有的背板连接器通常包括对接壳体、组装于对接壳体上的若干并排设置的端子模组以及与端子模组相配合的安装壳体。其中,每一个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框架、嵌入成型在绝缘框架中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安装在绝缘框架至少一侧的金属屏蔽片。
4.在组装时,每一个端子模组通过设置在各自绝缘框架上的卡扣结构固定于对接壳体上。然而,相邻两个端子模组之间均未设置相互扣接的结构,这导致端子模组比较分散,降低了背板连接器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较好的背板连接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背板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模组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端子模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
7.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对接部、第一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尾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沿平行于所述背板连接器的对接方向的方向延伸;
8.第一绝缘支架,所述第一绝缘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一尾部分别延伸超出所述第一绝缘支架;
9.第一金属屏蔽片;以及
10.第二金属屏蔽片,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和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架的两侧;
11.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
12.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对接部、第二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尾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沿平行于所述背板连接器的对接方向的方向延伸;
13.第二绝缘支架,所述第二绝缘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尾部分别延伸超出所述第二绝缘支架;
14.第三金属屏蔽片;以及
15.第四金属屏蔽片,所述第三金属屏蔽片和所述第四金属屏蔽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支架的两侧;
16.所述第一绝缘支架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架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的宽度方向相向延伸的配合凸块和配合凹槽,所述配合凸块与所述配合凹槽相配合以将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和所述第二端子模组组装在一起。
1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背板连接器包括对接壳体以及安装壳体,所述对接壳体与所述安装壳体沿所述对接方向间隔布置,其中所述对接壳体包括卡扣槽,所述安装壳体包括锁扣槽;所述第一绝缘支架和/或所述第二绝缘支架包括锁扣在所述卡扣槽中的卡扣凸起,所述第一绝缘支架和/或所述第二绝缘支架包括锁扣在所述锁扣槽中的锁扣凸起。
1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支架包括第一端壁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壁相反设置的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绝缘支架包括第三端壁以及与所述第三端壁相反设置的第四端壁,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第三端壁位于所述背板连接器的同一侧,所述第二端壁与所述第四端壁位于所述背板连接器的同一侧;所述配合凸块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壁上的第一配合凸块,所述配合凹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三端壁上的第一配合凹槽,所述第一配合凸块与所述第一配合凹槽相配合。
1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配合凸块包括设于所述第四端壁上的第二配合凸块,所述配合凹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端壁上的第二配合凹槽,所述第二配合凸块与所述第二配合凹槽相配合。
2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对接壳体包括第一壁部、第二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的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卡扣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的若干第一卡扣槽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壁部的若干第二卡扣槽;
21.所述卡扣凸起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壁的第一卡扣凸起、设于所述第二端壁的第二卡扣凸起、设于所述第三端壁的第三卡扣凸起以及设于所述第四端壁的第四卡扣凸起,其中所述第一卡扣凸起和所述第三卡扣凸起锁扣于所述第一卡扣槽中,所述第二卡扣凸起和所述第四卡扣凸起锁扣于所述第二卡扣槽中。
2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壳体包括第三壁部、第四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的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让所述第一尾部和所述第二尾部穿过的若干端子安装槽,所述锁扣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壁部的若干第一锁扣槽以及设于所述第四壁部的若干第二锁扣槽;
23.所述锁扣凸起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壁的第一锁扣凸起、设于所述第二端壁的第二锁扣凸起、设于所述第三端壁的第三锁扣凸起以及设于所述第四端壁的第四锁扣凸起,其中所述第一锁扣凸起和所述第三锁扣凸起锁扣于所述第一锁扣槽中,所述第二锁扣凸起和所述第四锁扣凸起锁扣于所述第二锁扣槽中。
2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第一接地端子以及第二接地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
25.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包括第一延伸部;
26.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包括第二延伸部;
27.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尾部沿所述对接方向延伸;
28.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一对接部围成屏蔽腔体,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对接部位于所述屏蔽腔体中。
2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凸出的第一凸起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凸出的第二凸起;
30.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凸出的第三凸起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凸出的第四凸起;
31.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三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对接部的两相对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四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一对接部的两相对侧面相接触,以形成所述屏蔽腔体。
3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包括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连的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凸出的第一凸肋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凸出的第二凸肋;
33.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包括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连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凸出的第三凸肋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凸出的第四凸肋;
34.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三凸肋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的两相对侧面接触,所述第二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的两相对侧面接触,从而在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形成了环绕的屏蔽腔。
35.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壳体为导电塑料或电镀塑料,所述安装壳体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所述第三金属屏蔽片以及所述第四金属屏蔽片通过所述安装壳体电性连接在一起。
3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卡扣凸起与所述第一锁扣凸起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卡扣凸起与所述第二锁扣凸起的倾斜方向相反。
3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端子模组能够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实现共用。
3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通过相互配合的配合凸块与配合凹槽组装在一起,使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能够更好地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了背板连接器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3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背板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的立体示意图。
40.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41.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电路板被分离出来。
42.图4是图3中背板连接器的俯视图。
43.图5是图3中背板连接器的仰视图。
44.图6是图2中背板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45.图7是图6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46.图8是图6中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组装在一起时的立体示意图。
47.图9是图8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48.图10是图8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49.图11是图10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50.图12是图10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51.图13是图12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52.图14是沿图4中a

a线的剖面示意图。
53.图15是图14中画框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
54.图16是沿图4中b

b线的剖面示意图。
55.图17是图16中画框部分d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57.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58.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59.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揭示了一种背板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电路板200上。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用以与对接背板连接器(未图示)沿着对接方向m

m插接,以实现信号传输。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方向m

m为前后方向,所述对接方向m

m垂直于所述电路板200。
60.请参照图4至图7所示,所述背板连接器100包括对接壳体1、安装壳体3以及安装于所述对接壳体1和所述安装壳体3中的若干端子模组2。
61.所述对接壳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对接壳体1包括第一本体部11、自所述第一本体部11的一端(例如上端)向后延伸的第一壁部12以及自所述第一本体部11的另一相对端(例如下端)向后延伸的第二壁部13。所述第一本体部11包括对接面111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111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收容槽112沿上下方向排列成多排,其中相邻的两排端子收容槽112沿左右方向错开布置,即相邻的两排端子收容槽112中对应位置处的端子收容槽112沿左右方向不对齐。
62.所述第一壁部12包括若干第一插槽121以及与所述第一插槽121相连通的第一卡扣槽122。所述第二壁部13包括若干第二插槽131以及与所述第二插槽131相连通的第二卡扣槽132。所述第一卡扣槽122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2,所述第二卡扣槽132向下贯穿所述第二壁部13。所述第一卡扣槽122和所述第二卡扣槽132用以锁扣所述端子模组2的前端,以防止所述端子模组2脱离所述对接壳体1。
6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壳体1与所述安装壳体3沿前后方向布置,其中所述对接壳体1位于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的前端,所述安装壳体3位于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的后端。所述对接壳体1与所述安装壳体3分开设置,但二者在组装后相互靠近,以提升结构强度。
64.具体地,所述安装壳体3可以为导电塑料或电镀塑料。所述安装壳体3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00。所述安装壳体3包括第二本体部31、自所述第二本体部31的一侧延伸的第三壁部33以及自所述第二本体部31的另一侧延伸的第四壁部34。所述第二本体部31包括若干端子安装槽311。所述第三壁部33与所述第一壁部12前后对应,且位于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的同一侧(例如顶部)。所述第四壁部34与所述第二壁部13前后对应,且位于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的同一侧(例如底部)。所述第三壁部33包括若干第三插槽331以及与所述第三插槽331相连通的第一锁扣槽332。所述第四壁部34包括若干第四插槽341以及与所述第四插槽341相连通的第二锁扣槽342。所述第一锁扣槽332向上贯穿所述第三壁部33,所述第二锁扣槽342向下贯穿所述第四壁部34。所述第一锁扣槽332和所述第二锁扣槽342用以锁扣所述端子模组2的后端,以防止所述端子模组2脱离所述安装壳体3。
65.请参照图6至图13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包括若干个第一端子模组201以及若干个第二端子模组202,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子模组201和第二端子模组202相互组装成一个整体。
66.请参照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包括第一绝缘支架21、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2、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的一侧的第一金属屏蔽片23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的另一相对侧的第二金属屏蔽片24。
67.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大致呈框体状,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包括第一端壁211(例如顶壁)、与所述第一端壁211相反设置的第二端壁212(例如底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壁211和所述第二端壁212的若干第一连接壁213。所述第一端壁211包括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扣槽122内的第一卡扣凸起2111以及卡持于所述第一锁扣槽332内的第一锁扣凸起2112。所述第二端壁212包括卡持于所述第二卡扣槽132内的第二卡扣凸起2121以及卡持于所述第二锁扣槽342内的第二锁扣凸起212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扣凸起2111、所述第一锁扣凸起2112、所述第二卡扣凸起2121以及所述第二锁扣凸起2122均为非弹性凸起;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扣凸起2111、所述第一锁扣凸起2112、所述第二卡扣凸起2121以及所述第二锁扣凸起2122也可以均为弹性凸起,或者非弹性凸起和弹性凸起的组合(即一部分为非弹性凸起,另一部分为弹性凸起)。所述第一卡扣凸起2111与所述第一锁扣凸起2112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卡扣凸起2121与所述第二锁扣凸起2122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连接壁213分别包括固定和定位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的若干凸柱2131。
68.此外,所述第一端壁211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m

m的宽度方向w

w向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延伸的第一配合凸块2113,所述第二端壁212包括沿所述宽度方向w

w延伸
的第二配合凹槽2123。
69.每一组第一导电端子22包括第一对接部221、第一尾部2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一尾部222的第一连接部223。所述第一连接部223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所述第一对接部221向前延伸凸出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用以与对接背板连接器对接。所述第一尾部222向后延伸凸出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所述第一尾部222贯穿所述端子安装槽311,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各个第一尾部222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将所述第一尾部222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00。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端子22呈直条状,且沿平行于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m

m的方向延伸。这种结构的第一导电端子22设计相对简单,且易于制造。
70.每一组第一导电端子22包括若干第一接地端子g1、若干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若干第一信号端子s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第一信号端子s1组成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且每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位于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与一个第二接地端子g2之间,即每一组第一导电端子22呈g1

s1

s1

g2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为窄边耦合或者宽边耦合。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宽度(例如左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它们之间的第一信号端子s1的宽度,从而有利于增加屏蔽面积,改善屏蔽效果。
7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连接部223嵌入成型于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对接部221大致呈针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对接部221大致呈扁平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连接部223均共面,即位于第一平面(例如竖直面)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共面”旨在表明相关元件之间是实质平齐的,包括由于制造公差所造成的不完全共面的情形。
7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的两侧。请参照图12以及图13所示,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包括第一主体部231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3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32。所述第一主体部23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连接部223的一侧,所述第一延伸部232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对接部221的一侧。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32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31位于不同的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32比所述第一主体部231更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所述第一主体部231包括与相对应的凸柱2131相配合的若干第一安装孔2311。通过焊接将相应的凸柱2131固定且定位于第一安装孔2311中,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的固定与定位。所述第一主体部231包括若干凸肋233,所述凸肋233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凸出的第一凸肋2331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凸出的第二凸肋2332。所述第一凸肋2331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连接部223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凸肋2332沿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连接部223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肋2331与所述第二凸肋2332是由冲压所述第一主体部231而形成。所述第一凸肋2331与所述第二凸肋2332向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凸肋2331与所述第二凸肋2332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连接部223的延伸方向不连续地设置,实现多点接触,以提高第
一金属屏蔽片23与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可靠性。
73.所述第一延伸部232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对接部221凸出的第一凸起2321、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对接部221凸出的第二凸起2322、以及位于相邻的第一凸起2321与第二凸起2322之间的第一弹片2323。所述第一弹片2323沿所述对接方向m

m向所述第一主体部231延伸。
74.类似地,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包括第二主体部241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241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42。所述第二主体部24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连接部223的另一相对侧,所述第二延伸部242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对接部221的另一相对侧。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部242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41位于不同的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242比所述第二主体部241更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所述第二主体部241包括与相对应的凸柱2131相配合的若干第二安装孔2411。通过焊接将相应的凸柱2131固定且定位于第二安装孔2411中,从而实现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架21的固定与定位。所述第二主体部241包括若干凸肋243,所述凸肋243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凸出的第三凸肋2431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凸出的第四凸肋2432。所述第三凸肋2431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连接部223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四凸肋2432沿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连接部223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凸肋2431与所述第四凸肋2432是由冲压所述第二主体部241而形成。所述第三凸肋2431与所述第四凸肋2432向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三凸肋2431与所述第四凸肋2432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连接部223的延伸方向不连续地设置,实现多点接触,以提高第二金属屏蔽片24与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可靠性。
75.所述第二延伸部242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对接部221凸出的第三凸起2421、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对接部221凸出的第四凸起2422、以及位于相邻的第三凸起2421与第四凸起2422之间的第二弹片2423。所述第二弹片2423沿所述对接方向m

m向所述第二主体部241延伸。
76.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包括第二绝缘支架41、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支架41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42、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支架41的一侧的第三金属屏蔽片43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支架41的另一相对侧的第四金属屏蔽片44。
77.所述第二绝缘支架41大致呈框体状,所述第二绝缘支架41包括第三端壁411(例如顶壁)、与所述第三端壁411相反设置的第四端壁412(例如底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三端壁411和所述第四端壁412的第二连接壁413。所述第三端壁411包括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扣槽122内的第三卡扣凸起4111以及卡持于所述第一锁扣槽332内的第三锁扣凸起4112。所述第四端壁412包括卡持于所述第二卡扣槽132内的第四卡扣凸起4121以及卡持于所述第二锁扣槽342内的第四锁扣凸起412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卡扣凸起4111、所述第三锁扣凸起4112、所述第四卡扣凸起4121以及所述第四锁扣凸起4122均为非弹性凸起;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卡扣凸起4111、所述第三锁扣凸起4112、所述第四卡扣凸起4121以及所述第四锁扣凸起4122也可以均为弹性凸起,或者非弹性凸起和弹性凸起的组合(即一部分为非弹性凸起,另一部分为弹性凸起)。所述第三卡扣凸起4111与所述第三锁扣凸起4112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四卡扣凸起4121与所述第四锁扣凸起4122的倾斜
方向相反。
78.此外,所述第三端壁411包括沿所述宽度方向w

w延伸的第一配合凹槽4113,所述第四端壁412包括沿所述宽度方向w

w向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延伸的第二配合凸块4123。请结合图8至图11所示,当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和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沿着所述宽度方向w

w相互组装时,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的第一配合凸块2113固定且定位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的第一配合凹槽4113中,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的第二配合凸块4123固定且定位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的第二配合凹槽2123中。如此设置,使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和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能够更好地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了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一端子模组201和每一个第二端子模组202的顶部和底部均包括相应的锁扣凸起(例如第一锁扣凸起2112、第二锁扣凸起2122、第三锁扣凸起4112、第四锁扣凸起4122)和卡扣凸起(第一卡扣凸起2111、第二卡扣凸起2121、第三卡扣凸起4111、第四卡扣凸起4121)。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端子模组201和第二端子模组202已经通过相应的配合凸块和配合凹槽组装在一起了,所述锁扣凸起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端子模组201或第二端子模组202上,所述卡扣凸起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端子模组201或第二端子模组202上。
79.请参照图12所示,每一组第二导电端子42包括第二对接部421、第二尾部422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421与所述第二尾部422的第二连接部423。所述第二连接部423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支架4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8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能够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实现共用,以节省模具成本。例如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在旋转180度后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相同。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结构。
81.请参照图14及图15所示,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连接部223的长度上,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的第一凸肋2331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的第三凸肋2431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连接部223的两相对侧面接触,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的第二凸肋2332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的第四凸肋2432分别与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连接部223的两相对侧面接触,从而在每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223的外周形成了环绕的屏蔽腔26。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腔26是由所述第一主体部231、所述第二主体部24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连接部223包括延伸入所述屏蔽腔26中的第一凸片部2234,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连接部223包括延伸入所述屏蔽腔26中的第二凸片部2235,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连接部223位于所述第一凸片部2234与所述第二凸片部2235之间。所述屏蔽腔26为多个且沿着每一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排布方向连续设置,其中相邻的两个屏蔽腔26共用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或者共用一个第二接地端子g2。且该共用的第一接地端子g1一部分凸伸入一个屏蔽腔26,该共用的第一接地端子g1另一部分凸伸入另一个屏蔽腔26。
82.请参照图16及图17所示,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对接部221的长度上,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的第一凸起2321与所述第三凸起2421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对接部221的两相对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凸起2322与所述第四凸起2422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对接部221的两相对侧面相接触。所述第一延伸部232、所述第二延伸
部24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围成收容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对接部221的屏蔽腔体27。所述第一弹片2323与所述第二弹片2423延伸入所述屏蔽腔体27内。所述屏蔽腔体27沿着每一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的层叠方向连续设置,其中相邻的两个屏蔽腔体27共用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或者共用一个第二接地端子g2。
8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的端子模组2有多个,且相邻的两个端子模组2的端子布置是错开的。相应地,相邻的两个端子模组2的相同位置处的屏蔽腔26相互错开;相邻的两个端子模组2的相同位置处的屏蔽腔体27相互错开。
8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对接壳体1和所述安装壳体3分别固定所述端子模组2的前后端,所述端子模组2的中间部分通过本身的互扣设计,以达到整体的结构强化。当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与所述安装壳体3组装在一起后,一方面,所述安装壳体3能够对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1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2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方面,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23、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24、所述第三金属屏蔽片43以及所述第四金属屏蔽片44通过所述安装壳体3电性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屏蔽效果。
85.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