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头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1  4



1.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龙头净水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健康用水、饮水也越来越重视,对水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净水器作为一种能够水质进行过滤、净化处理的设备,尤其是能够固定于水龙头处并在出水时直接对水中的杂质和氯化物进行过滤处理的龙头净水器,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3.现有的龙头净水器中类繁多,但常用的龙头净水器均包括用于水流转换的水路转换单元和用于将原水过滤为净水的过滤单元。将水路转换单元和过滤单元集成为净水器整机时,受空间结构的限制以及安装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对龙头净水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布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而且,经事实证明,各个组成部分的布置对龙头净水器整机的装配、大小、美观等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现有的龙头净水器的布置形式千差万别,且存在诸多缺陷,现有技术中,由于各部分结构布置不合理,存在杂质易介入各结构之间、结构不紧凑、体积较大、外形不美观等缺陷,给龙头净水器的生产制造及安装、可靠使用等带来极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龙头净水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龙头净水器,包括水路转换单元、过滤单元和外壳;所述水路转换单元具有原水进口和原水出口;所述过滤单元具有原水入口和净水出口,所述原水入口能够与所述原水进口连通;所述外壳包括底盖,所述底盖具有与所述水路转换单元适配的第一承托位,以及与所述过滤单元适配的第二承托位,所述第一承托位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水路转换单元的第一安装位以及用于安装所述过滤单元的第二安装位,所述外壳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具有与所述水路转换单元适配的避让位,且所述上盖与所述底盖固连并遮挡所述第一安装位和所述第二安装位。
8.本技术中的龙头净水器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9.所述水路转换单元具有第一轴线,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过滤壳和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过滤壳内的滤芯,所述过滤壳具有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二轴线,所述滤芯沿所述第二轴线自所述过滤壳内取出或装入。
10.所述水路转换单元包括阀芯,所述阀芯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原水进口连通的过流口,所述原水入口设置于所述过滤壳,所述过滤壳和所述阀芯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朝向彼此延伸以连通所述过流口和所述原水入口的对接管路,所述第二安装位形成有供所述对接管路穿过的通道。
11.所述上盖和所述过滤单元两者之一设置有第一卡扣,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所述第
一卡扣适配的第一扣位,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扣位卡接配合以限制所述上盖向上的移动。
12.所述上盖和所述底盖两者之一设置有第二卡扣,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扣适配的第二扣位,所述上盖通过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扣位卡接配合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盖。
13.所述上盖设置有朝向所述底盖延伸的翻边部,所述底盖设置有止位筋,所述止位筋用于限制所述上盖向下的移动,所述止位筋沿所述底盖的内周间隔设置有多个,且所述止位筋与所述底盖的内壁配合形成与所述翻边部适配的限位插槽。
14.所述第二承托位具有与所述第一承托位固连的连接端,以及与所述连接端相连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向远离所述连接端的方向延伸以沿所述过滤单元的周向包裹所述过滤单元的部分区域。
15.所述第二承托位设置有净水避让孔,经所述净水出口流出的净水通过所述净水避让孔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所述过滤单元设置有与所述净水避让孔适配且围绕所述净水出口布置的导流筋,所述导流筋伸入所述净水避让孔,以限定所述过滤单元在所述第二承托位的位置。
16.所述第一承托位设置有原水避让孔,经所述原水出口流出的原水通过所述原水避让孔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和/或,所述第一承托位设置有出水板,所述出水板设置有若干个原水排放孔,所述原水排放孔与所述原水出口连通,经所述原水出口流出的原水通过所述原水排放孔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
17.所述水路转换单元还包括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手柄、与所述手柄相连的联动件、以及与所述联动件相连的封堵件,所述上盖和所述底盖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与所述手柄适配的避让槽,所述手柄通过所述避让槽与所述联动件相连,通过操作所述手柄带动所述联动件和所述封堵件运动,以使所述封堵件具有原水封堵位置和净水封堵位置。
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9.1.本技术所提供的龙头净水器中,通过将所述水路转换单元和所述过滤单元一起安装在所述底盖的第一承托位,所述第二承托位仅需要与所述过滤单元的外周适配并承托所述过滤单元,简化了所述底盖位于所述第二承托位的结构,避免了在所述第二承托位设置与所述过滤单元相应的安装结构,既简化了所述过滤单元的过滤壳的结构,又避免了因在所述第二承托位设置相应的安装结构时导致过滤壳与所述第二承托位之间产生避让空间,进而破坏所述第二承托位对所述过滤单元的包裹性而造成外部杂质介入所述第二承托位和过滤壳之间。
20.而且,取消在所述第二承托位设置相应的安装结构还能够避免所述过滤单元在该处安装时的高度被增加,使得所述过滤单元的过滤壳与所述第二承托位更加紧密贴合,因此,使得龙头净水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也有助于龙头净水器整机的小型化。
21.此外,通过所述上盖对所述第一安装位和所述第二安装位的遮挡,能够起到遮丑效果,保证产品外观一体性,有助于提高视觉美观效果。
2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所述水路转换单元的第一轴线与所述过滤壳的第二轴线相垂直,使得在将所述水路转换单元和水龙头对接安装后,所述过滤单元
横卧在所述水路转换单元的一侧,龙头净水器整机形成卧式龙头净水器,而卧式龙头净水器相较于立式的龙头净水器能够使所述净水出口的位置更高,龙头净水器的整机高度扁小,占用水龙头下方的接水空间较小,可以给用户留出更充足的接水空间。而且,相对立式的龙头净水器而言还可以降低所述过滤单元的重心位置,提高了整机与水龙头对接安装后的稳定性。
23.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有所述对接管路既实现了所述过流口与所述原水入口的连通,又实现了所述过滤单元与所述水路转换单元安装过程中的粗定位,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
24.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盖和所述过滤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一扣位卡接配合,能够避免所述上盖向上弹出,也省却了螺钉等紧固件的装配,避免了锈蚀,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
25.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上盖和所述底盖通过所述第二卡扣和所述第二扣位的卡接配合,进一步省却了螺钉等紧固件的装配,避免了锈蚀,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而且,也使得所述上盖的拆装无需借助工装即可实现,方便、快捷,实现了省工装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2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在所述上盖设置朝向所述底盖延伸的翻边部,在所述底盖设置止位筋,所述止位筋与所述底盖内壁形成限位插槽。通过所述止位筋和所述限位插槽限制所述上盖向下、以及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提高装配稳定性。而且,通过所述止位筋的间隔布置,有助于分散所述上盖与所述底盖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避免所述上盖受力变形。此外,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止位筋3114还能够加强所述底盖31的结构强度
27.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所述自由端沿所述过滤单元的周向延伸以包裹所述过滤单元的部分区域,能够使所述自由端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滤单元中轴线重合,使所述过滤单元受力均匀且不易产生转动力矩,进而使得所述自由端对所述过滤单元的包裹性更强,提高了所述过滤单元在所述第二承托位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净水器整机的视觉美观性。
28.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过滤单元设有围绕所述净水出口设置的导流筋,可以对从所述净水出口流出的净水进行导流,防止水流发生溅射。而且,所述导流筋伸入所述净水避让孔能够防止流出的净水从所述过滤单元和所述净水避让孔之间的配合间隙进入所述底壳内,一方面省却了所述净水避让孔和所述净水出口的密封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够对所述过滤单元产生周向限位,防止所述过滤单元发生转动,且有助于实现快速装配。此外,相较于所述导流筋未伸入所述净水避让孔的技术方案而言,可以避免所述净水避让孔周边的区域与所述过滤单元的凸出筋位抵接,导致装配后在连接位置处的预紧力下造成所述底盖的变形。
29.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承托位设置原水避让孔,方便原水排出龙头净水器。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板的设置有助于增加所述底盖的一体性,提升其整体的结构强度,若干个所述原水排放孔实现了原水花洒式喷出的效果,可以满足均匀出水和节约用水的需求,而且对于洗菜和果蔬等待清洗物品,原水排放孔的孔径缩小,可以实现加速水流速度的作用,可以对待清洗物品进行冲刷,提升了清洗效果。
3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所述手柄、所述联动件以及所述封堵件
的连动,方便用户操作手柄实现龙头净水器在出原水状态和出净水状态之间切换,以满足用户接用不同水质的需求。
附图说明
3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2.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龙头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龙头净水器的爆炸图;
34.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龙头净水器的横剖视图一,其示出了封堵件位于净水封堵位置;
35.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龙头净水器的纵剖视图一,其示出了封堵件位于净水封堵位置;
36.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龙头净水器的横剖视图二,其示出了封堵件位于原水封堵位置;
37.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龙头净水器的纵剖视图二,其示出了封堵件位于原水封堵位置;
38.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过滤壳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视角下的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的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
44.1水路转换单元,11阀芯,111原水进口,112原水出口,113第一出水口,114第二出水口,115过流口,116第二对接管路,12开关组件,121手柄,122联动件,123封堵件;
45.2过滤单元,21过滤壳,211原水入口,212净水出口,213第一对接管路,214第一扣位,215导流筋,22滤芯;
46.3外壳,31底盖,311第一承托位,3111第一安装位,3112第二安装位,3113第二卡扣,3114止位筋,3115限位插槽,3116原水避让孔,3117环筋,3118出水板,3118a原水排放孔,3119避让槽,312第二承托位,3121连接端,3122自由端,3123净水避让孔,32上盖,322第一卡扣,323第二扣位,324翻边部;
47.第一轴线a,第二轴线b。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0.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
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3.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龙头净水器,包括水路转换单元1、过滤单元2和外壳3;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具有原水进口111和原水出口112;所述过滤单元2具有原水入口211和净水出口212,所述原水入口211能够与所述原水进口111连通;所述外壳3包括底盖31,所述底盖31具有与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适配的第一承托位311,以及与所述过滤单元2适配的第二承托位312,所述第一承托位311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的第一安装位3111以及用于安装所述过滤单元2的第二安装位3112,所述外壳3还包括上盖32,所述上盖32具有与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适配的避让位,且所述上盖32与所述底盖31固连并遮挡所述第一安装位3111和所述第二安装位3112。
54.如图1和图7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龙头净水器,通过将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和所述过滤单元2一起安装在所述底盖31的第一承托位311,所述第二承托位312仅需要与所述过滤单元2的外周适配并承托所述过滤单元2,简化了所述底盖31位于所述第二承托位312的结构,避免了在所述第二承托位312设置与所述过滤单元2相应的安装结构,既简化了所述过滤单元2的过滤壳21的结构,又避免了因在所述第二承托位312设置相应的安装结构时导致过滤壳21与所述第二承托位312之间产生避让空间,进而破坏所述第二承托位312对所述过滤单元2的包裹性而造成外部杂质介入所述第二承托位312和过滤壳21之间。
55.而且,取消在所述第二承托位312设置相应的安装结构还能够避免所述过滤单元2在该处安装时的高度被增加,使得所述过滤单元2的过滤壳21与所述第二承托位312更加紧密贴合,因此,可以使龙头净水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也有助于龙头净水器整机的小型化。
56.此外,通过所述上盖32对所述第一安装位3111和所述第二安装位3112的遮挡,能够起到遮丑效果,保证产品外观一体性,有助于提高视觉美观效果。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在所述第一安装位3111的安装方式及所述过滤单元2在所述第二安装位3112的安装方式均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粘接、焊接等不可拆的方式,作为优选,还可以采用螺接、卡接、插接、铆接、限位配合等可拆的方式安装。
5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盖32与所述底盖31的配合仅限于在所述第一承托位311的上方以对所述第一承托位311进行遮挡,即所述上盖32的面积仅与所述第一承托位311的面积大致相同,而所述过滤单元2本身具有过滤壳21的壳体结构,且所述过滤单元2的安装是在所述第一承托位311完成的,因此所述上盖32并未相对所述过滤单元2进行延伸和包裹,有助于简化所述上盖32的结构,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59.当然,作为可替换的实施例,也可以将所述上盖32延伸设置以与所述底盖31配合,实现在所述过滤单元2周向一起对所述过滤单元2进行包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外观一致性和结构稳定性。
6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具有第一轴线a,所述过滤单元2包括过滤壳21和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过滤壳21内的滤芯22,所述过滤壳21具有与所述第一轴线a垂直的第二轴线b,所述滤芯22沿所述第二轴线b自所述过滤壳21内取出或装入。
61.如图4所示,通过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的第一轴线a与所述过滤壳21的第二轴线b相垂直,使得在将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和水龙头对接安装后,所述过滤单元2横卧在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的一侧,龙头净水器整机形成卧式龙头净水器,而卧式龙头净水器相较于立式的龙头净水器能够使所述净水出口213的位置更高,龙头净水器的整机高度扁小,占用水龙头下方的接水空间较小,可以给用户留出更充足的接水空间。而且,相对立式的龙头净水器而言还可以降低所述过滤单元2的重心位置,提高了整机与水龙头对接安装后的稳定性。
6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包括阀芯11,所述阀芯1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原水进口111连通的过流口115,所述原水入口211设置于所述过滤壳21,所述过滤壳21和所述阀芯1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朝向彼此延伸以连通所述过流口115和所述原水入口211的对接管路,所述第二安装位3112形成有供所述对接管路穿过的通道。
63.作为优选,如图6、图8和图9所示,所述对接管路包括设于所述过滤壳21并朝向与所述阀芯11延伸设置的第一对接管路213,以及设于所述阀芯11并朝向所述过滤壳21延伸设置的第二对接管路116,且第一对接管路213的外径与第二对接管路116的内径相适配,使得所述过滤壳21与所述阀芯11在对接处形成插装配合关系,既实现了所述过流口115与所述原水入口211的连通,又实现了所述过滤单元2与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安装过程中的粗定位,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
64.作为可变换的实施例,也可以使第二对接管路116的外径与第一对接管路213的内径适配,以形成所述阀芯11插入所述过滤壳21的插装方式。
6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盖32设置有第一卡扣322,所述过滤单元2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322适配的第一扣位214,所述第一卡扣322与所述第一扣位214卡接配合以限制所述上盖32向上的移动。
66.如图8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卡扣322为设于所述上盖32的靠近所述过滤单元2一端的第一卡凸,所述第一扣位214为于所述过滤壳21内凹形成的第一卡槽,所述过滤单元2通过第一卡凸与第一卡槽的卡接配合对所述上盖32形成纵向限位,能够避免所述上盖32向上弹出,也省却了螺钉等紧固件的装配,避免了锈蚀,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
67.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在所述过滤单元2设置第一卡扣,所述上盖32设置第一扣位,即在所述上盖32设置第一卡槽,以与在所述过滤单元2的设置的第一卡凸卡接配
合。
68.进一步地,作为该优选实施方式及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底盖31设置有第二卡扣3113,所述上盖32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扣3113适配的第二扣位323,所述上盖32通过所述第二卡扣3113与所述第二扣位323卡接配合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盖31。
69.如图7和图11所示,所述第二卡扣3113为沿所述底盖31的第一承托位311的上边缘的内壁间隔设置的第二卡凸,所述第二扣位323为沿所述上盖32的外部边缘设置的第二卡槽,所述上盖32与所述底盖31通过第二卡凸和第二卡槽卡接配合,进一步省却了螺钉等紧固件的装配,避免了锈蚀,保证了外观的美观性。而且,也使得所述上盖32的拆装无需借助工装即可实现,方便、快捷,实现了省工装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70.当然,作为可变换的实施例,还可以在所述上盖32设置第二卡扣,所述底盖31设置第二扣位,即在所述上盖32设置第二卡凸,以与在所述底盖31设置的第二卡槽卡接配合。
71.作为该优选实施方式及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还可以在所述上盖32设置有朝向所述底盖31延伸的翻边部324,所述底盖31设置有止位筋3114,所述止位筋3114用于限制所述上盖32向下的移动,所述止位筋3114沿所述底盖31的内周间隔设置有多个,且所述止位筋3114与所述底盖31的内壁配合形成与所述翻边部324适配的限位插槽3115。
72.如图7和图11所示,通过在所述上盖32设置朝向所述底盖31延伸的翻边部324,在所述底盖31设置止位筋3114,所述止位筋3114与所述底盖31内壁形成限位插槽3115。所述止位筋3114和所述限位插槽3115限制所述上盖32向下、以及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提高了所述上盖21在所述底盖31上的的装配稳定性。而且,通过所述止位筋3114的间隔布置,有助于分散所述上盖32与所述底盖31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避免所述上盖32受力变形。此外,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止位筋3114还能够加强所述底盖31的结构强度。
7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所述第二承托位312具有与所述第一承托位311固连的连接端3121,以及与所述连接端3121相连的自由端3122,所述自由端3122向远离所述连接端3121的方向延伸以沿所述过滤单元2的周向包裹所述过滤单元2的部分区域。
74.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自由端3122的纵向截面呈与所述过滤壳21的周向相适配的弧形截面,以在所述过滤壳21的下部区域对其进行包裹,能够使所述过滤壳21的中轴线和所述自由端3122的中轴线重合,使所述过滤单元受力均匀且不易产生转动力矩,进而使得所述自由端3122对所述过滤单元2的包裹性更强,提高了所述过滤单元2在所述第二承托位312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净水器整机的视觉美观性。
75.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承托位312设置有净水避让孔3123,经所述净水出口212流出的净水通过所述净水避让孔3123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所述过滤单元2设置有与所述净水避让孔3123适配且围绕所述净水出口212布置的导流筋215,所述导流筋215伸入所述净水避让孔3123,以限定所述过滤单元2在所述第二承托位312的位置。
76.如图6和图8所示,通过在所述过滤单元2设有围绕所述净水出口212设置的导流筋215,即在所述过滤单元2包括过滤壳21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滤壳21围绕所述净水出口设置的导流筋215,可以对从所述净水出口212流出的净水进行导流,防止水流发生溅射。而
且,所述导流筋215伸入所述净水避让孔3123能够防止流出的净水从所述过滤单元2和所述净水避让孔3123之间的配合间隙进入所述底壳内,一方面省却了所述净水避让孔3123和所述净水出口的密封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够对所述过滤单元2产生周向限位,防止所述过滤单元2发生转动,且有助于实现快速装配。此外,相较于所述导流筋215未伸入所述净水避让孔3123的技术方案而言,可以避免所述净水避让孔3123周边的区域与所述过滤单元2的凸出筋位抵接,导致装配后在连接位置处的预紧力下造成所述底盖31的变形。
7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对于经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流出的原水再经所述第一承托位311排出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例的至少一种:
78.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托位311设置有原水避让孔3116,经所述原水出口112流出的原水通过所述原水避让孔3116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该种技术方案可以参考本技术中经所述过滤单元2过滤出的净水从所述第二承托位312的排出方式,使得原水可以从所述原水避让孔3116直接流出。
79.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托位311设置有出水板3118,所述出水板3118设置有若干个原水排放孔3118a,所述原水排放孔3118a与所述原水出口112连通,经所述原水出口112流出的原水通过所述原水排放孔3118a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所述出水板3118的设置有助于增加所述底盖31的一体性,提升其整体的结构强度,若干个所述原水排放孔3118a实现了原水以花洒式喷出的效果,可以满足均匀出水和节约用水的需求,而且对于洗菜和果蔬等待清洗物品,原水排放孔3118a的孔径缩小,可以实现加速水流速度的作用,可以对待清洗物品进行冲刷,提升了清洗效果。
8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出水板3118与所述水路切换单元的配合不做具体限定,所述出水板3118可以紧贴在所述原水出口112的下方,或者所述出水板3118与所述水路切换单元形成插装配合。
81.实施例3: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承托位311设置有原水避让孔3116,经所述原水出口112流出的原水通过所述原水避让孔3116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所述第一承托位311设置有出水板3118,所述出水板3118设置有若干个原水排放孔3118a,所述原水排放孔3118a与所述原水出口112连通,经所述原水出口112流出的原水通过所述原水排放孔3118a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
82.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承托位311设置有原水避让孔3116,所述原水避让孔3116向下延伸形成环筋3117,所述环筋3117与所述水路切换单元的下部抵接配合,以对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形成粗定位,方便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的安装,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地,在所述环筋3117的下方设有出水板3118,经所述原水出口112流出的原水通过若干所述原水排放孔3118a排出所述龙头净水器。使得在形成原水以花洒式喷出的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原水在环筋3117处形成的腔室内进行暂存,降低原水流出时的湍急性,使得原水可以平稳流出。
8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还包括开关组件12,所述开关组件12包括手柄121、与所述手柄121相连的联动件122、以及与所述联动件122相连的封堵件123,所述上盖32和所述底盖31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与所述手柄121适配的避让槽3119,所述手柄121通过
所述避让槽3119与所述联动件122相连,通过操作所述手柄121带动所述联动件122和所述封堵件123运动,以使所述封堵件123具有原水封堵位置和净水封堵位置。
84.作为优选,如图1和图7所示,在所述底盖31设置有与所述手柄121适配的避让槽3119,简化了所述上盖32的结构,进一步促进整机小型化。所述手柄121伸入所述避让槽3119与所述联动件122相连,且所述联动件122与所述封堵件123相连,通过操作所述手柄121使所述联动件122以及所述封堵件123的运动,实现龙头净水器在出原水状态和出净水状态之间切换,以满足用户接用不同水质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联动件122及所述封堵件123的运动并不仅限于图1中所示的前后滑动的形式,还可以为以转动的运动方式切换位置。
85.下面通过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的工作模式对“通过操作所述手柄121带动所述联动件122和所述封堵件123运动,以使所述封堵件123具有原水封堵位置和净水封堵位置”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86.操作所述手柄121最终可以实现所述封堵件123在图5中所示的所述原水封堵位置和图3中所示的所述净水封堵位置之间切换。如图10所示,所述阀芯具有第一出水口113和第二出水口114。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封堵件123位于所述净水封堵位置时,所述封堵件123遮蔽第二出水口114,所述原水进口111与第一出水口113连通,水龙头流出的原水经所述原水进口111、第一出水口113和所述原水出口112流出所述水路转换单元1,用户可以接用原水;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封堵件123位于所述原水封堵位置时,所述封堵件123遮蔽第一出水口113,所述原水进口111与第二出水口114连通,水龙头流出的原水经所述原水进口111、第二出水口114以及所述过流口115流出并进入所述原水入口211经所述过滤单元2过滤为净水供用户使用。
87.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88.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003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