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属于桥梁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桥梁建设,包括河流桥梁以及陆地桥梁建设越来越多,桥墩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其承压能力和抗拉程度就需要不断地提高;但由于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大,车辆的超载、酒驾等原因造成车幢桥的事故频频发生,车辆的碰撞会对桥梁墩柱承载力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桥墩的破坏或整桥倒塌,对于桥梁墩柱,要能够更好的保证其抗震效果,更好的对桥梁墩柱进行保护,以及需要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检修更换,保证安全性,为此,提供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包括上墩柱与下墩柱,所述上墩柱下方设置有顶板,所述下墩柱上方设置有框板,所述顶板与框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机构,所述顶板与上墩柱之间、框板与下墩柱之间均设置有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阵列连接有阻尼器,所述安装板顶部四周设置有稳定机构。
6.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机构包括加强方柱、连接板与弹簧,所述弹簧以及连接板均设置于框板内腔,所述弹簧等距设置于连接板与框板内腔底面之间,且所述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与连接板以及框板连接,所述加强方柱连接于连接板顶部,且所述加强方柱顶端贯穿框板与顶板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顶板外壁设置有第一方形框板,所述第一方形框板底部四角设置有第一固定栓,所述第一固定栓尾端贯穿第一方形框板与位于上方的安装板螺纹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框板外壁设置有第二方形框板,所述第二方形框板顶部四角设置有第二固定栓,所述第二固定栓尾端贯穿第二方形框板与位于下方的安装板螺纹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机构包括稳定框板、卡板、卡槽与第三固定栓,所述稳定框板设置于安装板一侧边缘,且所述稳定框板内壁分别与上墩柱以及下墩柱相贴合,所述卡板设置于稳定框板靠近安装板的一侧,所述卡槽开设于安装板一侧,且所述卡板与卡槽相契合,所述第三固定栓设置于稳定框板外壁四周,且所述第三固定栓尾端贯穿卡板与安装板螺纹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框板顶部设置有斜面板,且所述斜面板内壁分别与上墩柱以及下墩柱相贴合。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过阻尼器以及加强机构,能够对上墩柱以及下墩柱之间进行减震,从而更好
的对桥梁墩柱进行保护,并且方便对上墩柱于下墩柱之间的部件进行拆卸,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检修更换,保证安全性。
13.2、通过设置第一方形框板以及第一固定栓,将顶板与位于上方的安装板之间进行固定,通过设置第二方形框板以及第二固定栓,将框板与位于下方的安装板之间进行固定,通过设置稳定机构,能够加强安装板分别与上墩柱以及下墩柱之间的连接稳定效果,通过设置斜面板,具有一定的导水效果,使水不易进入稳定框板内。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的顶板连接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19.图中标号:1、上墩柱;2、下墩柱;3、顶板;4、框板;5、加强机构;6、安装板;7、阻尼器;8、稳定机构;9、加强方柱;10、连接板;11、弹簧;12、第一方形框板;13、第一固定栓;14、第二方形框板;15、第二固定栓;16、稳定框板;17、卡板;18、卡槽;19、第三固定栓;20、斜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请参阅图1
‑
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抗震加固桥梁墩柱,包括上墩柱1与下墩柱2,所述上墩柱1下方设置有顶板3,所述下墩柱2上方设置有框板4,所述顶板3与框板4之间设置有加强机构5,所述顶板3与上墩柱1之间、框板4与下墩柱2之间均设置有安装板6,两个所述安装板6之间阵列连接有阻尼器7,所述安装板6顶部四周设置有稳定机构8。
22.具体的,如图2
‑
图4所示,所述加强机构5包括加强方柱9、连接板10与弹簧11,所述弹簧11以及连接板10均设置于框板4内腔,所述弹簧11等距设置于连接板10与框板4内腔底面之间,且所述弹簧11上下两端分别与连接板10以及框板4连接,所述加强方柱9连接于连接板10顶部,且所述加强方柱9顶端贯穿框板4与顶板3连接,在上墩柱1受到压力时,加强方柱9下压,并通过连接板10以及弹簧11进行进一步的减震,提高抗震效果。
23.具体的,如图2
‑
图4所示,所述顶板3外壁设置有第一方形框板12,所述第一方形框板12底部四角设置有第一固定栓13,所述第一固定栓13尾端贯穿第一方形框板12与位于上方的安装板6螺纹连接,所述框板4外壁设置有第二方形框板14,所述第二方形框板14顶部四角设置有第二固定栓15,所述第二固定栓15尾端贯穿第二方形框板14与位于下方的安装板6螺纹连接,使用第一固定栓13,将第一方形框板12与位于上方的安装板6之间进行固定,使用第二固定栓15,将第二方形框板14与位于下方的安装板6之间进行固定。
24.具体的,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稳定机构8包括稳定框板16、卡板17、卡槽18与第三
固定栓19,所述稳定框板16设置于安装板6一侧边缘,且所述稳定框板16内壁分别与上墩柱1以及下墩柱2相贴合,所述卡板17设置于稳定框板16靠近安装板6的一侧,所述卡槽18开设于安装板6一侧,且所述卡板17与卡槽18相契合,所述第三固定栓19设置于稳定框板16外壁四周,且所述第三固定栓19尾端贯穿卡板17与安装板6螺纹连接,将两个稳定框板16分别设置在上墩柱1以及下墩柱2外壁,将两个安装板6设置在上墩柱1与下墩柱2之间,使稳定框板16一侧的卡板17与安装板6一侧的卡槽18相卡合,并使用第三固定栓19,将卡板17与安装板6之间进行连接固定,完成安装。
25.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稳定框板16顶部设置有斜面板20,且所述斜面板20内壁分别与上墩柱1以及下墩柱2相贴合,具有一定的导水效果,使水不易进入稳定框板16内。
26.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将两个稳定框板16分别设置在上墩柱1以及下墩柱2外壁,使用第一固定栓13,将第一方形框板12与位于上方的安装板6之间进行固定,使用第二固定栓15,将第二方形框板14与位于下方的安装板6之间进行固定,将两个安装板6设置在上墩柱1与下墩柱2之间,使稳定框板16一侧的卡板17与安装板6一侧的卡槽18相卡合,并使用第三固定栓19,将卡板17与安装板6之间进行连接固定,完成安装,通过阻尼器7以及加强机构5对上墩柱1以及下墩柱2进行减震。
27.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80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