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岩溶隧道主支线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71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岩溶隧道主支线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修建隧道的地区越来越广,隧道纵向长度越来越长,山区公路隧道在通过岩溶区时,往往会遇到地下暗河、岩溶漏斗、地下水富集的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病害,不良地质病害不仅会加快隧道系统的老化,也会对隧道路面运营安全造成威胁。
3.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加大隧道纵向排水坡度、增加排水设施断面面积、设置平行式泄水洞等处治措施,以便于避免地下水对隧道结构的侵扰,保证运营期的隧道行车安全。由于排水区段较长,各区段相互影响较大,在公路隧道建设和运营维护过程中,依然出现较多的水害。
4.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用于岩溶隧道主支线排水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岩溶隧道主支线排水系统,以解决现有山区公路隧道在通过岩溶区时由于排水区段较长,各区段相互影响较大,导致在公路隧道建设和运营维护过程中,依然出现较多水害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岩溶隧道主支线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路面下方且沿隧道主洞延伸方向延伸的中心排水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排除隧道周围地下水的泄水洞,用于收集所述隧道主洞地下水的横向支洞,用于连通所述中心排水沟和所述横向支洞的竖井;其中,
7.所述泄水洞设置在所述隧道外部且沿所述隧道延伸的方向延伸,所述泄水洞与所述隧道之间的安全距离符合条件:所述隧道主洞与所述泄水洞之间的安全距离大于主隧道的1倍洞径;
8.所述横向支洞横向地设置在所述隧道路面的下方并与所述泄水洞连通,所述横向支洞与所述隧道横向之间形成有预设的排水坡度,以使所述横向支洞收集到的地下水排至所述泄水洞;
9.所述竖井竖直地设置在所述中心排水沟和所述横向支洞之间,所述竖井的上端与所述中心排水沟连通,所述竖井的下端与所述横向泄水洞连通。
10.优选地,所述泄水洞与所述隧道平行地设置,所述横向支洞与所述泄水洞垂直地设置,所述安全距离为不小于所述隧道主洞的开挖直径的1.5倍,所述泄水洞的底部低于所述中心排水沟的沟底,并与所述隧道主洞的拱顶之间的高度差大于10米;所述横向支洞的底部低于所述泄水洞的底部0.4

0.6m。
11.优选地,所述泄水洞以及所述横向支洞的断面形状包括矩形、圆形、直墙圆弧拱
形、马蹄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12.优选地,所述泄水洞的上方还连通有多根集水管,以将所述泄水洞附近的地下水收集至所述泄水洞中。
13.优选地,所述横向支洞与所述隧道主洞之间还设置有楼梯间,以便工人检修与维护。
14.优选地,所述竖井的直径大于φ600mm。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岩溶隧道主支线排水系统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6.通过以平行式泄水洞为纵向主通道、以横向支洞为集水分支通道的手段,采用分段疏水模式来克服隧道纵向排水区段过长、下游排水设施压力过大等弊端,通过纵横向排水管道系统能够有效地收集主隧道周边的岩溶地下水,尤其是岩溶通道,如溶洞、地下河中的地下水,在减少工程规模的同时,充分发挥纵向排水设施的过水能力,保持车行道的干燥。实现了平行泄水洞和横向支洞联合设置,从而达到共同降水。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系统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地下工程布置平面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布置剖面图示意图。
20.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21.附图标号说明:
22.隧道主洞100;中心排水沟110;
23.泄水洞200;
24.横向支洞300;
25.竖井400;
26.楼梯间500;
27.集水管600。
具体实施方式
28.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
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请参阅图1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岩溶隧道主支线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路面下方且沿隧道主洞100延伸方向延伸的中心排水沟110,还包括用于排除隧道周围地下水的泄水洞200,用于收集所述隧道主洞100地下水的横向支洞300,用于连通所述中心排水沟110和所述横向支洞 300的竖井400;其中,
33.所述泄水洞200设置在所述隧道外部且沿所述隧道延伸的方向延伸,所述泄水洞200与所述隧道之间的安全距离符合条件:所述隧道主洞100与所述泄水洞200之间的安全距离大于主隧道的1倍洞径;具体的,按照目前隧道结构专业的要求,一般要求安全距离为1

2被所述隧道主洞100的开挖洞径,因此所述隧道主洞100与所述泄水洞200之间的安全距离需大于所述主隧道的1倍洞径。
34.所述横向支洞300横向地设置在所述隧道路面的下方并与所述泄水洞200 连通,所述横向支洞300与所述隧道横向之间形成有预设的排水坡度,以使所述横向支洞300收集到的地下水排至所述泄水洞200;
35.所述竖井400竖直地设置在所述中心排水沟110和所述横向支洞300之间,所述竖井400的上端与所述中心排水沟110连通,所述竖井400的下端与所述横向泄水洞200连通。
3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泄水洞200与所述隧道平行地设置,所述横向支洞300与所述泄水洞200垂直地设置,所述安全距离为不小于所述隧道主洞100的开挖直径的1.5倍,所述泄水洞200的底部低于所述中心排水沟110的沟底,并与所述隧道主洞100的拱顶之间的高度差大于10米;所述横向支洞300的底部低于所述泄水洞200的底部0.4

0.6m。
37.进一步地,所述泄水洞200以及所述横向支洞300的断面形状包括矩形、圆形、直墙圆弧拱形、马蹄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3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泄水洞200的上方还连通有多根集水管600,以将所述泄水洞200附近的地下水收集至所述泄水洞200中。
39.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支洞300与所述隧道主洞100之间还设置有楼梯间 500,以便工人检修与维护。具体的,在隧道主洞100左侧和右侧外侧分别设置楼梯间500,所述楼梯间500与横向支洞300连接,如此便于工人检修和维护。
40.进一步地,所述竖井的直径大于φ600mm。可以理解的是,竖井的直径需要满足排水的需要,竖井的具体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竖井直径为大于φ600mm。
4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系统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76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