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丙烯微孔膜的二次吹胀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68



1.本实用新型涉及聚丙烯微孔膜制备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聚丙烯微孔膜的二次吹胀装置。


背景技术:

2.聚丙烯微孔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无毒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超滤、微滤、食品保鲜膜、人工肺、载酶反应器等应用领域。而聚丙稀微孔膜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湿法和干法。湿法,也称热致相分离法,是通过聚合物与某些溶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形成均相溶液,冷却后发生相分离,然后进行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最后使用溶剂把低分子物萃取出来,制成微孔膜材料。但是该工艺需要使用大量的溶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耗能大、成本高,不易工业化。干法,也称融拉伸法,包括干法单向拉伸和干法双向拉伸。干法单向拉伸工艺首先通过挤出流延获得有较高取向度的薄膜,然后经退火处理提高薄膜的结晶度以及片晶厚度等,将这种薄膜在室温下拉伸形成微缺陷,然后在高温下拉伸使微缺陷扩大形成微孔,最后经过热定型制得微孔膜。干法双向拉伸工艺主要以聚丙烯为原料,通过添加β晶型成核剂制备得到含有大量β晶的薄膜,然后利用不同晶型的密度差,拉伸时发生低密度的β晶向高密度的α晶的转变,从而形成微孔。目前为止,由于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备工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目前产业化的聚丙烯微孔膜废品率较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微孔膜一致性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微孔膜厚度的均匀性、孔径的均匀性、孔分布的均匀性等。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聚丙烯微孔膜的二次吹胀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聚丙烯微孔膜的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成品率较低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聚丙烯微孔膜的二次吹胀装置,包括平行布置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通过升降装置连接,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设有冲孔筒,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均设有用于密封聚丙烯薄膜的密封座,上固定板的密封座上设有进气口,冲孔筒与进气口相通,将筒状的聚丙烯薄膜套在冲孔筒上,用密封座将聚丙烯薄膜两端进行密封,通过进气口进行充气,使聚丙烯薄膜套膨胀形成聚丙烯微孔膜。所述冲孔筒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通孔,冲孔筒内通入气体经过通孔进入冲孔筒,均匀布置的通孔使聚丙烯微孔膜膨胀更加均匀。
6.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电机和丝杠,升降电机固定设置在上固定板上,丝杠下端与下固定板固定连接,丝杠穿过上固定板与升降电机连接。所述升降电机的主轴上设有丝杠螺母,丝杠与丝杠螺母配合连接,升降电机带动丝杠螺母转动,丝杠与丝杠螺母配合使丝杠螺母上下移动,进而带动上固定板上下移动。
7.所述上固定板的密封座上固定设有加热棒和热电偶,加热棒和热电偶均向下伸入
冲孔筒内,加热棒对套在冲孔筒外侧的聚丙烯薄膜进行加热,热电偶对加热温度进行检测。所述热电偶与温控表连接,便于精确控制温度。
8.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之间还设有玻璃筒,玻璃筒位于冲孔筒外侧,玻璃筒可以形成一个密闭的温度空间便于加热,并且对膨胀的聚丙烯薄膜进行限位,控制不同吹胀比的薄膜。
9.所述上固定板的下表面和下固定板的上表面上设有互相对应的环形槽,环形槽与玻璃筒的端部对应配合,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的环形槽对玻璃筒进行固定。所述环形槽与冲孔筒同轴线布置,且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设有若干个不同直径的环形槽,环形槽同心布置,不同直径的环形槽可以对应固定不同直径的玻璃筒,进而可以控制吹制处不同吹胀比的聚丙烯微孔膜。
10.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聚丙烯薄膜套在冲孔筒外侧,密封座将聚丙烯薄膜套的两端进行密封,通过进气口向冲孔筒充气,同时加热棒加热使冲孔筒内温度上升,聚丙烯薄膜吹胀形成聚丙烯微孔膜,冲孔筒上均匀布置的通孔使吹胀的聚丙烯微孔膜更均匀,同心布置的若干个环形槽对不同直径的玻璃筒进行固定,不同直径的玻璃筒对吹胀的聚丙烯微孔膜进行限位,控制吹制出不同吹胀比的聚丙烯微孔膜。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聚丙烯微孔膜的二次吹胀装置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下固定板俯视图。
14.图中:1

升降机,11

丝杠,2

上固定板,3

下固定板,4

玻璃筒,5

加热棒,6

热电偶,7

冲孔筒,8

密封座,9

进气口,10

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6.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聚丙烯微孔膜的二次吹胀装置,包括平行布置的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3,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3通过升降装置连接,升降装置控制上固定板2的上升和下降,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3之间设有冲孔筒7,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3上均设有用于密封聚丙烯薄膜的密封座8,上固定板2的密封座8上设有进气口9,冲孔筒7与进气口9相通,将聚丙烯薄膜套在冲孔筒7上,用密封座8对聚丙烯薄膜的两端进行密封,冲孔筒7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通孔,筒状的聚丙烯薄膜套在冲孔筒7上,从进气口9充气,使聚丙烯薄膜吹胀形成聚丙烯微孔膜。
17.进一步,升降装置包括升降电机1和丝杠11,升降电机1固定设置在上固定板2上,
丝杠11下端与下固定板3固定连接,丝杠11穿过上固定板2与升降电机1的丝杠螺母配合连接,升降电机1控制丝杠螺母转动,使丝杠螺母在丝杆11上移动,进而带动升降电机1上下移动,使上固定板2上下移动,便于聚丙烯薄膜的安装或聚丙烯微孔膜的拆卸。
18.进一步,上固定板2的密封座8上固定设有加热棒5和热电偶6,加热棒5和热电偶6均向下伸入冲孔筒7内,加热棒5对套在冲孔筒7上的聚丙烯薄膜进行加热,便于实验的进行,热电偶6对温度进行检测。所述热电偶6与温控表连接,热电偶6将检测的温度转化为电信号传输至温控表上,并在温控表上进行温度显示。
19.进一步,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3之间还设有玻璃筒4,玻璃筒4位于冲孔筒7外侧,玻璃筒4对吹胀的聚丙烯薄膜进行限位,控制聚丙烯薄膜的吹胀的比例。上固定板2的下表面和下固定板3的上表面上设有互相对应的环形槽10,环形槽10与玻璃筒4的端部对应配合,环形槽10对玻璃筒4进行限位,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3配合固定玻璃筒4。环形槽10与冲孔筒7同轴线布置,且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3上设有若干个不同直径的环形槽10,环形槽10同心布置,不同直径的环形槽10对应不同直径的玻璃筒4,不同直径的玻璃筒4能限制聚丙烯薄膜的最大吹胀体积,进而控制吹胀装置吹制出不同吹胀比的聚丙烯微孔膜。
20.吹胀装置的使用:启动升降电机1,使上固定板2向上移动使各个部件分离,人工将聚丙烯薄膜筒套在冲孔筒7上并用密封座8对冲孔筒7两端进行密封,将热电偶6和加热棒5安装在上固定板2的密封座8上,启动升降电机1使上固定板2向下移动,使上固定板2和下固定板3配合夹紧玻璃筒4,玻璃筒4卡在环形槽10内,将气源与进气口9连通,并使热电偶6和加热棒5通电开始工作,之后进行升温充气开始实验,吹制聚丙烯微孔膜。
2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75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