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根据进风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通风器分为自然式通风器和动力式通风器。自然式通风器是指由室内外空气压差引起的室内外空气的自然流通交换,动力式通风器是指在通风器内设置风机,借助风机的动能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交换。通风器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实现不开启窗户也能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但是同时也需要尽量满足降噪、隔温的功能。然而,现有技术的动力通风器只是简单地将风机固定在通风器的壳体内,通风器的进出风口之间处于完全敞开式贯通,未考虑降噪和隔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一种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包括前面板、后背板、隔热板、定位体、承载体和风机外壳;前面板和后背板连接形成通风器壳体;在前面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定位体的安装孔;在定位体上设有通风口,承载体设于通风器内与定位体垂直连接,在承载体上设有风机安装位;风机外壳设于风机安装位上,风机外壳包括贯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机外壳设有出风口的一端延伸至通风口后与定位体连接以形成风道;隔热板靠近定位体套设在风机外壳上。
6.进一步的,定位体插设在安装孔内,定位体包括外定位板和设于外定位板内侧的定位框体;外定位板的上下边沿相对定位框体的上下表面凸出形成限位挡板,限位挡板与前面板的安装孔边缘外表面接触限位配合;定位框体包括框本体和限位凸沿,框本体的外侧与外定位板连接,限位凸沿垂直于框本体的内侧边缘凸出延伸。
7.进一步的,通风口设于外定位板上;承载体穿过框本体后靠近通风口的下端与外定位板连接。
8.进一步的,隔热板靠近定位体设有限位凸沿的一侧设置,在隔热板设有用于风机外壳穿过的开口。
9.进一步的,隔热板的上下侧与隔热断桥一体连接;隔热断桥连接在前面板和后背板之间。
10.进一步的,风机外壳包括定位底板,在风机安装位上设有用于锁定定位底板的风机锁紧孔。
11.进一步的,定位体整体形状呈方形结构。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一种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用于将风机定位在通风器内,通过定位体、承载体和风机外壳的结构配合,使室内外仅能通过风机进出风口实现贯通,减少了由于风机之间或者其他部件之间的空间缝隙造成的室外噪音进入
室内,同时加上隔热板的设计增强了隔热效果;另外,该结构也能实现将风机以及风机安装结构整体模块化生产和使用,从而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
附图说明
1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立体剖视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16.图中,1为前面板,2为后背板,3为隔热板,4为定位体,5为承载体,6为风机外壳,40为通风口,50为风机安装位,60为进风口,61为出风口,41为外定位板,42为定位框体,410为限位挡板,420为限位凸沿,421为框本体,7为隔热断桥,62为定位底板,501为风机锁紧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包括前面板1、后背板2、隔热板3、定位体4、承载体5和风机外壳6。前面板1和后背板2连接形成通风器壳体,用于容纳其他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面板1是指通风器处于室内一侧的壳体,后背板2是指通风器相对处于室外一侧的壳体。
19.在前面板1上设有用于安装定位体4的安装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呈方形孔。在定位体4上设有通风口40,承载体5设于通风器内与定位体4垂直连接,在承载体5上设有风机安装位50,风机外壳6设于风机安装位50上,风机外壳6包括贯通的进风口60和出风口61,风机外壳6设有出风口61的一端延伸至通风口40后与定位体4连接以形成风道。通过上述结构设计,针对动力通风部分,实现了室内外空气仅能通过风机风道进行交换,避免了通风器的进出风口之间处于完全敞开式贯通的情况。也就是说室内外仅能通过风机风道进行贯通,避免了其他大的缝隙空间的存在,使进入室内的噪音得到有效降低。隔热板3靠近定位体4套设在风机外壳6上,进一步增强了隔热和隔音效果。
20.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体4插设在安装孔内,定位体4包括外定位板41和设于外定位板41内侧的定位框体42。外定位板41的上下边沿相对定位框体42的上下表面凸出形成限位挡板410,限位挡板410与前面板1的安装孔边缘外表面接触限位配合。定位框体42包括框本体421和限位凸沿420,框本体421的外侧与外定位板41连接,限位凸沿420垂直于框本体421的内侧边缘凸出延伸。
21.通风口40设于外定位板41上,承载体5穿过框本体421后靠近通风口40的下端与外定位板41连接。
22.隔热板3靠近定位体4设有限位凸沿420的一侧设置,在隔热板3设有用于风机外壳6穿过的开口。实际使用时,可以使开口的形状和大小与配合部分的风机外壳6的形状和大小匹配,以实现紧密接触配合,实现好的密封、降温、隔热效果。隔热板3同时也套装在承载体5上,将通风器内腔整体进行分隔成前后两个腔体,以实现隔热降噪。
23.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已经能有效实现降噪、隔热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
进一步增强降噪隔热效果,可以在各部件的接触位增加密封条等密封结构,比如在限位挡板与前面板1的配合处,风机出风口与通风口40的衔接处等加装密封条结构。
24.隔热板3的上下侧与隔热断桥7一体连接;隔热断桥7连接在前面板1和后背板2之间。
25.风机外壳6包括定位底板62,在风机安装位50上设有用于锁定定位底板62的风机锁紧孔501。
26.定位体4整体形状呈方形结构以与方形的安装孔配合。
27.本实用新型一种通风器动力部分安装结构用于将风机定位在通风器内,通过定位体、承载体和风机外壳的结构配合,使室内外仅能通过风机进出风口实现贯通,减少了由于风机之间或者其他部件之间的空间缝隙造成的室外噪音进入室内,同时加上隔热板的设计增强了隔热效果。另外,该结构也能实现将风机以及风机安装结构整体模块化生产和使用,从而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
2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
ꢀ“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其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
”ꢀ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