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耳机充电盒通过将无线耳机放入充电仓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再将耳机取出。为了方便用户取出耳机,通常会使耳机部分凸出于充电盒的开口,这种方式容易使耳机的凸出部分被磕碰损坏,导致耳机充电盒对耳机的防护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耳机充电盒,旨在解决如何提高耳机充电盒的防护效果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耳机充电盒包括:
5.壳体,设有安装口;
6.支架,设于所述壳体内;
7.回弹自锁组件,安装于所述支架;
8.充电仓,设于所述壳体内并形成有开口朝向所述安装口的充电槽,所述充电槽用以供耳机安装;所述回弹自锁组件连接于所述充电仓,以在被按压时将所述充电仓锁定或推向所述安装口。
9.可选地,所述回弹自锁组件包括基座和可伸缩安装于所述基座的活动轴,所述充电仓与所述活动轴固定连接。
10.可选地,所述充电仓连接有卡勾,所述活动轴凸设有卡凸,所述卡勾与所述卡凸卡接配合。
11.可选地,所述活动轴还凸设有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抵接于所述卡勾的末端。
12.可选地,所述回弹自锁组件还包括复位件和定位件,所述复位件套设于所述活动轴并抵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活动轴凸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件连接于所述基座并位于所述定位凸起的活动轨迹上,以使所述定位凸起可活动至卡接或脱离所述定位件。
13.可选地,所述定位凸起的相背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导向斜面和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活动至卡接于所述定位件时,所述定位件沿所述导向斜面相对活动至与所述定位槽配合。
14.可选地,所述活动轴还设有导向筋,所述定位凸起活动至脱离所述定位件时,所述定位件沿所述导向筋活动至偏离所述定位凸起的活动轨迹。
15.可选地,所述回弹自锁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基座的弹片,所述弹片将所述定位件朝所述活动轴压固。
16.可选地,所述充电仓连接有导向柱,所述支架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孔可滑动配合。
17.可选地,所述支架具有朝向所述充电仓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开设有让位孔,所述
回弹自锁组件通过所述让位孔与所述充电仓连接。
18.可选地,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电路板和充电插针,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充电插针穿设于所述充电仓,所述充电插针与所述电路板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限位板开设有过线孔,用以供所述导线穿过。
19.可选地,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的充电接口和电池,所述充电接口和电池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20.可选地,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充电仓的磁吸件,用以将耳机吸固于所述充电槽。
21.可选地,所述安装口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安装口分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两所述安装口处均对应设有所述充电仓。
22.本实用新型耳机充电盒将充电仓与支架通过回弹自锁组件连接,从而将耳机装入充电槽后,可通过按压耳机来按压回弹自锁组件,以使回弹自锁组件将充电仓锁定于壳体内,从而在充电过程中对耳机起到收纳保护作用;在取出耳机时,再通过按压耳机来按压回弹自锁组件,以使回弹自锁组件将充电仓弹向安装口,方便用户取出耳机;由此,既提高了对耳机的保护效果,又方便用户装取耳机。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机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耳机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拆解图;
26.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耳机充电盒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耳机充电盒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9.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回弹自锁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回弹自锁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回弹自锁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33.附图标号说明:
34.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壳体11安装口20支架30回弹自锁组件40充电仓41充电槽31基座32活动轴42卡勾321卡凸322支撑凸起43导向柱21导向孔22限位板221让位孔50电路板60充电插针222过线孔70充电接口80电池90磁吸件
33复位件34定位件323定位凸起324导向斜面325定位槽35弹片326导向筋
ꢀꢀꢀꢀ
3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8.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耳机充电盒。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耳机充电盒包括:壳体10,设有安装口11;支架20,设于所述壳体10内;回弹自锁组件30,安装于所述支架20;充电仓40,设于所述壳体10内并形成有开口朝向所述安装口11的充电槽41,所述充电槽41用以供耳机安装;所述回弹自锁组件30连接于所述充电仓40,以在被按压时将所述充电仓40锁定或推向所述安装口11。
41.壳体10用以收纳耳机,由于耳机通常是成对使用,因此安装口11、回弹自锁组件30及充电仓40的数量均相应设为两个。两安装口11可相互临近,也可相互远离,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不会造成两耳机互相干涉即可。支架20固定于壳体10内,形状不做限定,用以为回弹自锁组件30和充电部件提供安装基础,两回弹自锁组件30均可连接于支架20。充电仓40用以供耳机定位安装,其中,充电槽41的槽口朝向安装口11外部,耳机可通过安装口11放置于充电槽41或从充电仓40取出。
42.充电仓40远离安装口11的一端连接于回弹自锁组件30,充电仓40被按压时,按压力会同步传递传递至回弹自锁组件30。回弹自锁组件3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需满足可通过按压切换其自锁状态和回弹状态即可。充电仓40与回弹自锁组件30的连接方式可为抵接,也可为固定连接,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充电仓40被按压时回弹自锁组件30会被同步按压,而回弹自锁组件30弹出时能推动充电仓40即可。需要说明,回弹自锁组件30的弹射方向与安装口11的开口方向一致,以使对充电仓40的推动方向与安装口11的开口方向一致,
从而用户只需沿安装口11的开口方向按压耳机,即可将按压力通过充电仓40传递至回弹自锁组件30,以使回弹自锁组件30将充电仓40锁定于安装口11内或反弹推向安装口11。
43.耳机装入充电仓40后,充电状态可与充电仓40的锁定状态相互联动,也可相互独立。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耳机装入充电槽41后,并不会直接进行充电,而是在充电仓40被按压锁定到位后才导通电流,从而可保证耳机能被安装到位,以保证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被装入充电槽41后即可直接进行充电,与充电仓40的锁定状态或推出状态无关,以使耳机充电盒更及时地对耳机充电,缩短充电时间。可以理解,耳机充电盒可通过外接电源对耳机进行充电,也可通过内置的电池80对耳机进行充电,在此不做限定。
44.本实用新型耳机充电盒将充电仓40与支架20通过回弹自锁组件30连接,从而将耳机装入充电槽41后,可通过按压耳机来按压回弹自锁组件30,以使回弹自锁组件30将充电仓40锁定于壳体10内,从而在充电过程中对耳机起到收纳保护作用;在取出耳机时,再通过按压耳机来按压回弹自锁组件30,以使回弹自锁组件30将充电仓40弹向安装口11,方便用户取出耳机;由此,既提高了对耳机的保护效果,又方便用户装取耳机。此外,通过充电仓40来实现回弹自锁组件30与耳机之间作用力的间接传递,可避免回弹自锁组件30的作用力直接冲击耳机,以对耳机起到保护作用,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45.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回弹自锁组件30包括基座31和可伸缩安装于所述基座31的活动轴32,所述充电仓40与所述活动轴32固定连接。基座31固定于支架20,活动轴32通过弹性件安装于基座31,以在被按压时收缩或伸长。充电仓40与活动轴32固定连接,可避免活动轴32弹出时作用力过大而将充电仓40顶出安装口11,保证充电仓40的在锁定与弹出状态切换过程的稳定性。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充电仓40连接有卡勾42,所述活动轴32凸设有卡凸321,所述卡勾42与所述卡凸321卡接配合。卡勾42凸设于充电仓40远离安装口11的一端,卡凸321凸设于活动轴32的周壁,卡勾42与卡凸321配合,以实现充电仓40与活动轴32的固定连接。卡凸321的限位面背离安装口11,以将活动轴32弹出时限位住卡勾42。卡勾42的数量可设置为两个且勾部相对,卡凸321的数量及位置与卡勾42对应,从而卡勾42与卡凸321配合后,活动轴32可位于两卡勾42之间,以提高配合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如图6所示,所述活动轴32还凸设有支撑凸起322,所述支撑凸起322抵接于所述卡勾42的末端。支撑凸起322凸设于活动轴32的周壁,卡勾42的末端抵接于支撑凸起322,从而使充电仓40被按压时,按压力能通过卡勾42和支撑凸起322传递至活动轴32,以提高按压力传递过程的稳定性。支撑凸起322的限位面朝向安装口11,以将卡勾42的端部限位于支撑凸起322与卡凸321之间,提高卡勾42与活动轴32的配合稳定性。结合上述两卡勾42的实施例,支撑凸起322的数量和位置与卡勾42对应,以进一步提高配合稳定性。
46.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回弹自锁组件30还包括复位件33和定位件34,所述复位件33套设于所述活动轴32并抵接于所述基座31,所述活动轴32凸设有定位凸起323,所述定位件34连接于所述基座31并位于所述定位凸起323的活动轨迹上,以使所述定位凸起323可活动至卡接或脱离所述定位件34。活动轴32一端与基座31滑动配合,另一端凸出于基座31,复位件33可套设于活动轴32凸出的部分。活动轴32被按压时会朝基座31内部活动,定位凸起323会随活动轴32一起活动至卡接于定位件34,从而实现对活动轴32的锁定。活动轴32再次被按压时,定位凸起323脱离定位件34,此时活动轴32在复位件33的作用下朝外活动,以实
现回弹。复位件33可设置为弹性件,以简化结构。
47.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定位凸起323的相背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导向斜面324和定位槽325,所述定位凸起323活动至卡接于所述定位件34时,所述定位件34沿所述导向斜面相对活动至与所述定位槽325配合。在定位凸起323与定位件34脱离的状态,导向斜面朝向定位件34,定位槽325背离定位件34;在定位凸起323朝定位件34运动时,定位件34相对地沿导向斜面运动,以使定位件34能更自然顺利地被挤压变形后再卡入定位槽325,从而可提高定位件34与定位凸起323的卡接稳定性。定位槽325与定位件34配合,能增加定位件34与定位凸起323的配合面积,提高配合强度。
48.如图7所示,所述活动轴32还设有导向筋326,所述定位凸起323活动至脱离所述定位件34时,所述定位件34沿所述导向筋326活动至偏离所述定位凸起323的活动轨迹。导向筋326与定位凸起323凸设于活动轴32的同一侧面,并在活动轴32的活动方向上间隔设置。定位件34卡接于定位凸起323时,导向筋326朝向定位件34。导向筋326上形成有导引斜面,当在定位件34的卡接状态按压活动轴32时,定位凸起323首先向前远离定位件34,此时导向筋326会同步靠近定位件34,以使定位件34沿导引斜面活动至偏离定位凸起323的活动轨迹,从而当定位凸起323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向后运动时,不会再卡接于定位件34,以实现定位件34与定位凸起323的脱离。
49.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回弹自锁组件3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基座31的弹片35,所述弹片35将所述定位件34朝所述活动轴32压固。弹片35可弹性变形,即压固于定位件34的力也是弹性力,当定位件34被定位凸起323挤压时,作用力会传递至弹片35使弹片35变形;当按压力消失时,弹片35会恢复原状压固于定位件34,由此,可使定位件34在被定位凸起323推挤后仍能保持在定位凸起323的活动轨迹上,使定位件34和定位凸起323能有效抵接,提高了回弹自锁组件30的稳定性。活动轴32可开设导向槽,基座31可凸设导向凸起,导向凸起与导向槽滑动配合,以使活动轴32被按压时能稳定沿长度方向活动,以提高活动稳定性。更加具体地,所述定位件34的一端与所述基座31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定位件34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向筋326发生偏转,所述定位件34的另一端通过偏转的方式实现进入和脱出所述定位槽325。
50.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充电仓40连接有导向柱43,所述支架20开设有导向孔21,所述导向柱43与所述导向孔21可滑动配合。充电仓40设有插槽,导向柱43插接于插槽,以实现与充电仓40的稳固连接。导向柱43沿安装口11的开口方向延伸,以随充电仓40一起沿安装口11的开口方向活动。导向柱43与导向孔21配合,可使充电仓40与支架20间接配合,从而提高充电仓40的活动稳定性。
51.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支架20具有朝向所述充电仓40的限位板22,所述限位板22开设有让位孔221,所述回弹自锁组件30通过所述让位孔221与所述充电仓40连接。限位板22可限制充电仓40被按压的深度,防止充电仓40过度深入壳体10内腔挤压其它结构。回弹自锁组件30的基座31位于限位板22的远离充电仓40的一侧,回弹自锁组件30的活动轴32穿过让位孔221与充电仓40连接,以使回弹自锁组件30与充电仓40之间能有效进行作用力传递。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电路板50和充电插针60,所述电路板50安装于所述支架20,所述充电插针60穿设于所述充电仓40,所述充电插针60与所述电路板50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限位板22开设有过线孔222,用以供所述导线穿过。电路板50用以对电
流起到控制和传导作用,电路板50设于限位板22的远离充电仓40的一侧,以避免被充电仓40推挤。充电插针60从充电仓40的外避面穿入充电槽41,即充电插针60一端朝向支架20、另一端凸出于充电槽41的槽壁;耳机设有充电孔,耳机安装于充电槽41时,充电插针60对准插接于充电孔,以对耳机进行充电。过线孔222能对导线起到收束作用和隔离作用,避免耳机充电盒的内部线路杂乱,以防止导线被损坏。
52.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20的充电接口70和电池80,所述充电接口70和电池80均与所述电路板50电连接。充电接口70外露于壳体10,用以连接外界电源,以向电池80充电;电池80用以向耳机充电,电池80的电能足够时,耳机安装于充电仓40后即可进行充电,无需再接通电源,从而提高了耳机充电盒的便利性。
53.如图3所示,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充电仓40的磁吸件90,用以将耳机吸固于所述充电槽41。磁吸件90可设置为磁铁,安装于充电仓40的外避面。耳机内可设置对应的磁性件,耳机安装于充电槽41后,磁吸件90与磁性件相吸,以将耳机吸固于充电槽41,从而可防止耳机晃动或脱离充电插针60,以提高充电稳定性。
54.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口11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安装口11分设于所述壳体10的相对两端,两所述安装口11处均对应设有所述充电仓40。壳体10的形状可呈长方体状,也可呈橄榄状,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两安装口11分设于壳体10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即可。两充电仓40分别通过两回弹自锁组件30与支架20连接,以分别实现按压锁定或按压弹出。将耳机分设于壳体10的相对两端,可使耳机充电盒具有明显的长度尺寸,以方便用户拿取或收纳携带。在实际应用中,壳体10可设置为圆筒状,两安装口11分设于壳体10轴向上的两端,圆筒状的壳体10占用的空间更小,并且能增加与人手的贴合面积,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拿取或收纳携带的便利性。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7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