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传送带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搅拌站传送带用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使用搅拌站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设备往搅拌站内运输混凝土等材料,常见的设备是传送带,在传送带的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清理传送带上残留的混凝土,提升传送带的运输效果,常见的搅拌站传送带包括支撑架以及开设有排污口的托水板。
3.目前,参照图1,工作人员先另外加接软胶管在排污口,然后通过水管冲洗位于传送带底部的回程段,夹杂着混凝土的污水流到托水板的承载面上,再经过排污口流入软胶管内,最后流到预定位置。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的缺陷在于:传统的软胶管在处理大量污水的时候,容易断裂,需要再次组装,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对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更好的排出大量污水、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搅拌站传送带用排水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搅拌站传送带用排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搅拌站传送带用排水装置,包括基台、设置于所述基台上的支撑架、竖直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的进水管、倾斜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与进水管相连通且开设有出水口的第一导水管、倾斜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且开设有进水口、敞口的第二导水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水管上用于加固端部的加固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用于限制第一导水管以及第二导水管位置的限位组件、竖直安装于所述基台上位于第二导水管远离第一导水管一侧的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缓冲污水冲击力的缓冲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台上靠近安装板处的收水台,以及设置于所述收水台上用于阻挡污水溅出的阻挡组件,所述第二导水管位于第一导水管下方,所述出水口位于第一导水管的底面,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位于同一竖直面,所述进水口位于第二导水管的顶面,所述敞口位于第二导水管远离第一导水管的端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第一导水管可以通过进水管把污水引导至第二导水管上,初步减缓污水的冲击力,而设置的第二导水管可以把污水引导至收水台上,再次减缓污水的冲击力,继而实现多级缓冲,从而可以更好的排放大批量污水,提高生产效率。
9.可选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导水管靠近第二导水管一侧的端部的加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水管端部上且紧压加固板的固定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加固板可以减少污水把第一导水管端部撞开的情况,继而提高第一导水管端部的稳固性,从而保护第一导水管,而设置的固定条可以限制加固板的位置,从而提高加固板的加固效果。
11.可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水平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板,以及竖直安装于
所述支撑板上且分别与第一导水管侧壁、第二导水管侧壁相抵触的限位板。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限位板可以限制第一导水管、第二导水管的位置,继而减少第一导水管、第二导水管引导污水时抖动的情况,从而提高第一导水管、第二导水管的稳定性,使第一导水管、第二导水管更好的引导污水。
13.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水平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转动轴,以及安装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缓冲板。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转动轴可以限制缓冲板的位置,从而提高缓冲板的稳定性,而设置的缓冲板可以减缓污水的冲击力,并且暂时阻隔污水内的混凝土,减少大批量混凝土同时进入收水台内的情况,从而保护收水台。
15.可选的,所述阻挡组件包括竖直安装于所述收水台边缘上的阻挡板。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阻挡板可以在污水流至收水台内时减少污水溅出到收水台外的情况,从而提高收水台的实用性。
17.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导水管远离第一导水管一侧的安装架、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的转动把手、安装于所述转动把手上的主动齿轮、安装于所述转动轴穿出安装板一侧且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锁定转动轴位置的锁定部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转动把手可以通过主动齿轮使从动齿轮转动,继而改变锁定轴的角度,从而使缓冲板更好的缓冲污水。
19.可选的,所述锁定部件包括活动穿插于所述安装板上的锁定销,所述转动轴位于安装板的内部分上环设有与锁定销相适配的锁定口。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锁定销可以插入锁定口内,继而通过转动轴限制缓冲板的位置,从而提高缓冲板的实用性。
21.可选的,所述转动轴穿出安装板的一侧安装有转动花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转动花头可以方便工作人员使转动轴转动,继而方便工作人员调整转动轴的角度,从而提高转动轴的便捷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设置的第一导水管可以通过进水管把污水引导至第二导水管上,初步减缓污水的冲击力,而设置的第二导水管可以把污水引导至收水台上,再次减缓污水的冲击力,继而实现多级缓冲,从而可以更好的排放大批量污水,提高生产效率;
25.2.设置的转动把手可以通过主动齿轮使从动齿轮转动,继而改变锁定轴的角度,从而使缓冲板更好的缓冲污水。
附图说明
26.图1是相关技术中用于体现托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限位板的剖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加固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转动花头的剖视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锁定销的放大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基台;11、支撑架;12、安装板;121、锁定销;13、收水台;131、阻挡板;14、支撑板;141、限位板;15、转动轴;151、缓冲板;152、从动齿轮;153、锁定口;154、转动花头;2、进水管;3、第一导水管;31、出水口;32、加固板;321、固定条;4、第二导水管;41、进水口;42、敞口;43、安装架;431、转动把手;432、主动齿轮;5、托水板;51、排污口;6、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搅拌站传送带用排水装置。
35.实施例1:参照图1,排水装置包括基台1,在基台1上设置有支撑架11,在支撑架11上安装有传送带6,同时,在传送带6的底部安装有托水板5,在托水板5上开设有排污口51,在工作人员冲洗传送带6后,夹杂着混凝土的污水沿着托水板5的承载面流到排污口51处。
36.参照图2和图3,为了更好的排放大量污水,在支撑架11上竖直安装有进水管2,进水管2靠近传送带6的端部与排污口51相连通,同时,在支撑架11上倾斜安装有第一导水管3,第一导水管3与进水管2相连通,在第一导水管3的底面开设有出水口31,在本实施例中,在支撑架11上倾斜安装有第二导水管4,第二导水管4位于第一导水管3的下方,在第二导水管4上开设有进水口41,进水口41位于第二导水管4的顶面,第二导水管4的进水口41与第一导水管3的出水口31位于同一竖直面,同时,在第二导水管4上开设有敞口42,敞口42位于第二导水管4远离第一导水管3的端部。
37.污水流入排污口51后,经过进水管2流到第一导水管3内,再从第一导水管3的出水口31流出,经过进水口41流入第二导水管4内,再从第二导水管4的敞口42流出,整体多次的引导减缓了污水的冲击力,使得大量污水可以更好的被排放。
38.参照图3和图4,为了减缓污水对第一导水管3端部的冲击力,减少污水撞开第一导水管3端部的情况,故在第一导水管3上设置有加固组件,在本实施例中,加固组件包括加固板32以及固定条321,加固板32安装在第一导水管3靠近第二导水管4一侧的端部,同时,固定条321设置在第一导水管3的端部上,固定条321紧压加固板32,固定条321和加固板32加固了第一导水管3的端部。
39.参照图2和图3,为了使第一导水管3以及第二导水管4可以更加稳定的引导污水,故在支撑架11上设置有限位组件,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包括两个支撑板14以及四个限位板141,两个支撑板14分别水平安装在支撑架11上,而四个限位板141均竖直安装在对应的支撑板14上,每两个限位板141位于同一个支撑板14上,位于同一个支撑板14上的两个限位板141与第一导水管3的侧壁相抵触,位于另一个支撑板14上的两个限位板141与第二导水管4的侧壁相抵触。
40.参照图2和图3,为了更好的排放大量污水,故在基台1上竖直安装有两个安装板12,两个安装板12均位于第二导水管4远离第一导水管3的一侧,同时,在基台1上靠近安装板12处设置有收水台13,为了减少污水溅出的情况,故在收水台13上设置有阻挡组件,在本实施例中,阻挡组件包括三个阻挡板131,三个阻挡板131均竖直安装在收水台13的边缘上,三个阻挡板131的水平截面呈c型。
41.参照图2和图3,为了再次缓冲污水的冲击力,以及减少大批量混凝土一次性进入收水台13内的情况,故在安装板12上设置有缓冲组件,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组件包括转动轴
15以及缓冲板151,转动轴15水平安装在两个安装板12之间,同时,缓冲板151安装在转动轴15上。
42.在污水从第二导水管4的敞口42流出时,撞击缓冲板151,然后从缓冲板151与第二导水管4之间的间隙流出,混凝土暂时被阻挡,然后混凝土再随着污水流出到收水台13内。
43.实施例2:参照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缓冲组件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组件包括安装架43以及转动把手431,安装架43安装在第二导水管4远离第一导水管3的一侧上,而转动把手431转动安装在安装架43上,同时,在转动把手431上安装有主动齿轮432,在转动轴15穿出安装板12的一侧安装有从动齿轮152,从动齿轮152与主动齿轮432相啮合。
44.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把手431驱动主动齿轮432,主动齿轮432转动,从动齿轮152从动,转动轴15转动,从而改变缓冲板151相对于敞口42的角度,调整缓冲板151与敞口42之间的空隙。
45.参照图5和图6,为了锁定转动轴15的位置,进一步提高缓冲板151的稳定性,故缓冲组件包括锁定部件,锁定部件设置在安装板12上,在本实施例中,锁定部件包括两个锁定销121,两个锁定销121均活动穿插在安装板12上,同时,在转动轴15位于两个安装板12的内部分上均环设有六个锁定口153,十二个锁定口153均与对应的锁定销121相适配。
46.在工作人员调整转动轴15的位置后,可以把锁定销121插入安装板12内,直至锁定销121插入锁定口153内,在工作人员需要调整转动轴15时,拔出锁定销121。
47.参照图5,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改变转动轴15的位置,故在转动轴15穿出安装板12的一侧安装有转动花头154,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花头154改变转动轴15的位置。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