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面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地面。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人们对居住的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公共设施尤其是地面的平整度、透水性能等都有着严苛的要求。对于南方城市来说,尤其是在雨季,经常下雨会导致在路面积水,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出行以及正常生活,因此透水地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3.公开号为cn106368096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透水路面结构,包括透水结构、支撑结构和底基层,所述透水结构由透水砖面、透水混凝土组成;所述支撑结构由找平层、栅格支撑集水层组成;所述底基层由排水管网、碎石层和夯实原土层组成;所述路面结构至上而下依次由透水砖面、透水混凝土、找平层、栅格支撑集水层、排水管网、碎石层和夯实原土层组成。能快速渗透水分,减少积水,保护环境。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尽管上述路面具有快速渗透水分,减小积水的目的,但由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匮乏,直接使时雨水通过透水路面流走的方式,存在无法对雨水进行回收跟利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对流到路面底部的雨水进行较为充分的利用,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水地面。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透水地面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透水地面,包括路基层,所述路基层的上方设有碎石层,所述碎石层上方设有砂石层,所述砂石层的上方设有透水路面层,所述路基层内安装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上端面开设有若干使雨水进入到集水箱内的集水孔,所述集水箱上连接有便于对集水箱中的水进行利用的用水管。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天,雨水依次经过透水路面层、砂石层、碎石层后到达集水箱的上端面,并顺着集水孔进入到集水箱内,并在集水箱内收集,以便后期对集水箱中的水进行集中利用。可将水管伸入到用水管内,并通过水泵将集水箱中的水转运到指定位置,以便对雨水的回收和利用。
9.可选的,所述碎石层上固定有格挡板,所述格挡板由上至下朝向所述集水箱方向倾斜。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设置的格挡板对雨水起一定的导向作用,使雨水朝向集水箱内运动,便于对雨水的收集,减小雨水流向别处的可能。
11.可选的,所述集水箱上表面固定有起过滤作用的无纺布层。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纺布层对雨水起初步过滤作用下,减小雨水中的泥尘进入到集水箱内的可能,同时减小泥尘堵塞集水孔的可能。
13.可选的,所述集水箱侧壁开设有贯穿所述集水箱侧壁的溢水口,所述溢水口上连
接有防止雨水从所述用水管上端溢出并使雨水流入到河道内的溢水管,所述集水箱内设置有控制溢水口开合的开关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进入到集水箱内,溢水口的设置防止雨水将集水箱和用水管注满后、雨水从用水管上端口溢出,从而导致地面被雨水淹没,当雨水将要注满集水箱,开关组件使溢水口打开,使集水箱中多余的水从溢水管位置排出,并流入到河道内,减小地面积水的可能。
15.可选的,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集水箱内壁的两定位杆,两所述定位杆分别位于溢水口两侧且呈竖直设置,所述定位杆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连接两所述导向槽并用于覆盖所述溢水口的开关板,所述开关板上连接有可在浮力作用下带动开关板向上运动、并使溢水口打开的浮力球。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集水箱中的水位上升,带动浮动球向上运动,浮动球向上运动过程中,带动开关板向上运动,使雨水从溢水管中排出,当雨水从溢水管中排水后,水位下降,浮动球带动开关板向下运动,从而将溢水口封闭。
17.可选的,所述透水路面层由若干透水砖拼接而成,所述透水砖横截面为矩形,所述透水砖其中一侧壁固定有卡接块,所述透水砖相对于所述卡接块的侧壁竖直开设有用于卡接另一所述透水砖上卡接块的卡接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路面由若干透水砖铺设而成,当雨水落到透水路面上,雨水顺着相邻两透水砖之间的缝隙进入到下方的砂石层和碎石层,卡接块可卡接在对应的卡接槽内,便于在铺设透水路面层的过程中,透水砖的安装跟定位。
19.可选的,所述透水砖侧壁开设贯穿所述透水砖上下表面的引水孔,所述透水砖上表面开设有贯穿所述透水砖上下表面的导水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水孔和导水孔的设置便于雨水从引水孔和导水孔中流向砂石层和碎石层,减小雨水在透水路面层聚集的可能。
21.可选的,所述导水孔内壁沿周向开设有便于透水砖取出的接引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引孔的设置,便于挂钩等类似物件插入到导水孔中,并且挂接到接引孔上,从而便于将透水砖取出和更换。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雨水落到透水路面上并依次通过砂石层、碎石层后顺着集水孔进入到集水箱内,便于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25.2.开关组件的设置防止雨水将集水箱注满后,雨水从用水管上端开口溢出,从而在透水路面层上形成积水。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透水砖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路基层;2、碎石层;3、砂石层;4、集水箱;5、集水孔;6、用水管;7、水平管;8、竖直管;9、端盖;10、格挡板;11、无纺布层;12、溢水口;13、溢水管;14、定位杆;15、导向槽;16、开
关板;17、浮力球;18、收纳箱;19、透水砖;20、卡接块;21、卡接槽;22、引水孔;23、导水孔;24、接引孔;25、透水路面层;26、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透水地面。参照图1,包括路基层1,路基层1上方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碎石层2、砂石层3和透水路面层25,路基层1内安装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箱4,集水箱4上端面开设有若干贯穿集水箱4上端面的集水孔5,集水箱4侧壁连接有用水管6,用水管6包括焊接在集水箱4侧壁的水平管7和一体成型于水平管7远离集水箱4一端的竖直管8,水平管7与集水箱4连通且下方内壁不高于集水箱4底板的上表面,竖直管8上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用于封闭竖直管8上端开口的端盖9,端盖9上表面与透水路面层25上表面齐平。
33.参照图1和图2,碎石层2内铺设有格挡板10,格挡板10由上至下朝向集水箱4上表面方向倾斜,格挡板10可为钢板亦可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砼板,使雨水能顺利的流向集水箱4,并顺着集水孔5进入到集水箱4内。集水箱4上表面铺设有无纺布层11,无纺布层11由若干无纺布叠加而成,对雨水起一定的过滤作用,减小雨水中的泥尘堵塞集水孔5的可能或者减小泥尘进入到集水箱4内的可能。
34.参照图1和图2,集水箱4侧壁开设有贯穿集水箱4侧壁的溢水口12,溢水口12内壁焊接有与溢水口12同轴的溢水管13,溢水管13一端连接在集水箱4上,另一端延伸至河道上方,使多余的雨水可顺着溢水管13流向河道。
35.参照图1和图2,集水箱4内设置有控制溢水口12开合的开关组件,开关组件包括焊接在集水箱4内壁的两定位杆14,定位杆14位于溢水口12的两侧且呈竖直设置,定位杆14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15,导向槽15贯穿至定位杆14上端面,导向槽15内滑移设置有开关板16,开关板16连接两定位杆14上的两导向槽15并抵接在集水箱4的内壁,用于覆盖溢水口12,防止雨水从溢水口12流出。开关板16上焊接有固定杆26,固定杆26下端焊接在开关板16的侧壁上、上端粘接有浮力球17,浮力球17为封闭的塑料球,当集水箱4内的水位上升,浮力球17带动开关板16向上运动,从而使溢水口12打开,使雨水从溢水管13排出,防止雨水从用水管6上端溢出。集水箱4上端面一体成型有收纳箱18,当水位上升,浮力球17运动到收纳箱18内,当浮力球17运动到收纳箱18内,溢水口12打开,集水箱4中的雨水从溢水口12通过溢水管13排出。
36.参照图2和图3,透水路面层25由若干透水砖19拼接而成,透水砖19横截面为矩形,透水砖19其中一侧壁一体成型有卡接块20,卡接块20与透水砖19上下表面齐平,透水砖19背离卡接块20的侧壁竖直开设有用于卡接相邻透水砖19上卡接块20的卡接槽21。透水砖19未设有卡接块20和卡接槽21的侧壁开设贯穿透水砖19上下表面的引水孔22,透水砖19上表面开设有贯穿透水砖19上下表面的导水孔23,雨水可从引水孔22和导水孔23流到透水路面层25下方,减小雨水在透水路面层25上表面聚集的可能。导水孔23内壁沿周向开设有接引孔24,可通过钩子或其他物件插入到导水孔23内,并挂接到接引孔24上,从而便于透水砖19的取出。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透水地面的实施原理为:当雨水落到透水路面层25上,并依次通过砂石层3、碎石层2后经过无纺布层11的过滤,顺着集水孔5进入到集水箱4内,完成对雨
水的收集和利用,当集水箱4内水位上升,在浮力的作用下,使浮力球17带动开关板16向上运动,浮力球17运动到收纳箱18内,溢水口12打开,使多余的雨水顺着溢水管13流到河道内,防止雨水从竖直管8上端开口溢出。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