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2.当前,在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地下结构向着更深的方向发展,有些建筑物地下结构存在地下车库层数不一致的情况,施工过程中通常是先施工低跨车库,低跨车库施工过程中高跨车库无法独立进行施工,高跨车库施工需待低跨车库施工完成及低跨车库外墙外侧回填完成后才可开始施工,且传统的基坑支护采用混凝土灌注桩与冠梁组合的形式形成整体支护体系,施工高跨车库时需将冠梁破除,导致施工工期再次延长。另外,高跨车库基槽长时间暴漏也增加了整体基坑的安全隐患。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体系,来解决传统基坑支护体系存在的施工工期长,安全风险高,高低跨车库不能同时施工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基坑支护体系存在施工工期长,安全风险高,高低跨车库不能同时施工的问题,提供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包括配筋混凝土垫层及设于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下方的多个预应力管桩;所述预应力管桩包括设有桩孔的桩体及设于所述桩孔内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下端位于所述桩孔内并连接有托板,所述钢筋笼上端设于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内;所述桩孔内灌注有微膨胀混凝土。
4.进一步,所述钢筋笼上端设有弯曲至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内的水平延伸部。通过水平延伸部的作用,使钢筋笼与配筋混凝土垫层连接为整体结构,保证支护体系的施工质量。
5.进一步,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内的长度至少为200
㎜
。
6.进一步,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包括垫层钢筋和垫层混凝土;所述垫层钢筋设于所述垫层混凝土内。
7.进一步,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垫层钢筋绑扎连接。
8.进一步,所述托板水平设于所述桩孔内,且所述托板外边缘与所述预应力管桩的桩孔内壁设有小于等于10
㎜
的间距。
9.进一步,所述多个预应力管桩之间设有不小于1000
㎜
的间距。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基坑支护体系相比于现有支护体系而言,由于舍弃了现有的混凝土灌注桩与冠梁结构,从而不会存在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及冠梁后期需要破除的问题,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支护体系施工质量。
12.2、通过配筋混凝土垫层配合多个预应力管桩形成的支护体系,其配筋混凝土垫层即可作为高跨车库垫层;从而支护体系成型后可同时进行高跨车库与低跨车库结构施工,
加快了地下车库整体施工进度。另外,将配筋混凝土垫层作为高跨车库垫层与预应力管桩一次性施工,也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的预应力管桩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1的配筋混凝土垫层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
‑
配筋混凝土垫层;1.1
‑
垫层钢筋;1.2
‑
垫层混凝土;2
‑
预应力管桩;2.1
‑
桩体;2.2
‑
桩孔;2.3
‑
钢筋笼;2.3.1
‑
延伸部;2.4
‑
托板;2.5
‑
微膨胀混凝土;3
‑
止水帷幕;4
‑
待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18.如图1至图3所示的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包括配筋混凝土垫层1及设于配筋混凝土垫层1下方的多个预应力管桩2,多个预应力管桩2之间设有不小于1000
㎜
的间距;预应力管桩2包括设有桩孔2.2的桩体2.1及设于桩孔2.2内的钢筋笼2.3;钢筋笼2.3下端位于桩孔2.2内并连接有托板2.4,钢筋笼2.3上端设于配筋混凝土垫层1内;桩孔2.2内灌注有微膨胀混凝土2.5。本实施例中桩孔2.2优选为圆孔,从而托板2.4优选为水平的圆形钢板,厚度至少3
㎜
,托板2.4水平设于桩孔2.2内,且托板2.4外边缘与预应力管桩2的桩孔2.2内壁设有小于等于10
㎜
的间距。托板2.4与钢筋笼2.3下端焊接。
19.为了使钢筋笼2.3与配筋混凝土垫层1更好的结合,钢筋笼2.3上端设有弯曲至配筋混凝土垫层1内的水平延伸部2.3.1。延伸部2.3.1位于配筋混凝土垫层1内的长度至少为200
㎜
。配筋混凝土垫层1包括垫层钢筋1.1和垫层混凝土1.2;垫层钢筋1.1设于垫层混凝土1.2内。本实施例中垫层钢筋1.1有两层,直径不小于8
㎜
。
20.施工时,先将多根预应力管桩2采用静压方式打入基坑土体内部,其入土深度不小于9000
㎜
;再将下端固定有托板2.4的钢筋笼2.3放入桩孔2.2后,钢筋笼2.3上端的钢筋进行折弯处理,当然,钢筋笼2.3上端的折弯处理也可在钢筋笼2.3放入桩孔2.2之前进行,使钢筋笼2.3上端形成水平延伸部2.3.1并处于配筋混凝土垫层1内,作为优选,延伸部2.3.1可以与垫层钢筋1.1绑扎连接。将c30微膨胀混凝土2.5灌入桩孔2.2内,填充桩孔2.2并包裹钢筋笼2.3,待c30微膨胀混凝土2.5凝固后,钢筋笼2.3与桩体2.1固定为整体。采用c20混凝土对拟施工配筋混凝土垫层1位置进行浇筑施工,形成垫层混凝土1.2,垫层钢筋1.1和延伸部2.3.1均处于垫层混凝土1.2内,使配筋混凝土垫层1和预应力管桩2连接为整体结构。
21.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同样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筋混凝土垫层及设于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下方的多个预应力管桩;所述预应力管桩包括设有桩孔的桩体及设于所述桩孔内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下端位于所述桩孔内并连接有托板,所述钢筋笼上端设于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内;所述桩孔内灌注有微膨胀混凝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上端设有弯曲至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内的水平延伸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内的长度至少为200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包括垫层钢筋和垫层混凝土;所述垫层钢筋设于所述垫层混凝土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垫层钢筋绑扎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水平设于所述桩孔内,且所述托板外边缘与所述预应力管桩的桩孔内壁设有小于等于10
㎜
的间距。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预应力管桩之间设有不小于1000
㎜
的间距。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预应力管桩配筋垫层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包括配筋混凝土垫层及设于配筋混凝土垫层下方的多个预应力管桩;预应力管桩包括设有桩孔的桩体及设于桩孔内的钢筋笼;钢筋笼下端位于桩孔内并连接有托板,钢筋笼上端设于配筋混凝土垫层内;桩孔内灌注有微膨胀混凝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会存在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及冠梁后期需要破除的问题,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支护体系施工质量。支护体系成型后可同时进行高跨车库与低跨车库结构施工,加快了地下车库整体施工进度,也降低了施工成本。也降低了施工成本。也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郭雪松 樊冬冬 杨丽君 邓廷勇 杨伟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三局集团(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6
技术公布日:2021/11/2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