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雨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层建筑雨水弃流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据相关研究统计,2019年全国生活用水量为971.7亿立方米,比2018年增长了11.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7%。每年的全国生活用水量比上一年增长。然而据水利部的统计,我国在2010
‑
2016年间,平均每年有超过180座城市进水受淹,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100个城市在2020年被住建部列为易涝点。
3.城市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不仅能够减轻用水资源的压力,还能缓解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压力。建筑屋面雨水,尤其是高层建筑屋面雨水,水质相对较好,易于收集,是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水源。
4.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收集雨水资源,造成现有的高层建筑雨水资源的浪费,以及造成相关地区排水不及时导致的洪涝灾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高层建筑雨水弃流装置,合理利用高层建筑雨水资源,合理导流雨水,避免相关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6.为达到以上目的,提供如下方案:一种高层建筑雨水弃流装置,包括控制单元以及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排水模块、溢流模块、集流模块,所述排水模块与溢流模块、集流模块连接且溢流模块与集流模块连接,所述排水模块包括进水管、第三电动阀和弃流管,所述进水管与弃流管连接且进水管靠近弃流管的一端设有第三电动阀,第三电动阀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集流模块包括反坡结构、y型过滤器、旁通管、收集管、第二电动阀、第二蝶阀和第三蝶阀,所述旁通管的一端通过y型过滤器与进水管连接,旁通管的另一端与弃流管连接且旁通管靠近弃流管的一端设有第三蝶阀,第三蝶阀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旁通管与收集管的一端通过反坡结构连接,收集管的另一端与集水池连接,收集管上依次设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第二蝶阀和第二电动阀,所述溢流模块的一端与进水管连接且溢流模块位于y型过滤器的进水端,溢流模块的另一端与弃流管连接。
7.进一步,所述反坡结构呈“z”字型结构,反坡结构竖直方向上高度较高的一端与收集管连接且其高度较低的一端与旁通管连接。
8.进一步,所述溢流模块包括溢流管、连通管、第一电动阀、第一蝶阀和流量计,所述溢流管的一端与进水管连接,溢流管的另一端与弃流管连接,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溢流管连接,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旁通管连接且连通管位于第三蝶阀的进水端,连通管上依次设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第一电动阀、流量计和第一蝶阀。
9.进一步,所述集水池内设有与控制单元点连接的液位计。
10.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为电控箱。
11.进一步,所述反坡结构由一个45
°
弯头与两个90
°
弯头组成且两个90
°
弯头分别连接于45
°
弯头的两端。
1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本高层建筑雨水弃流装置通过集流模块能够将过滤后的雨水收集,同时通过排水模块和溢流模块将多余的雨水合理排出;本装置有效存储利用雨水资源,合理排水,避免出现洪涝灾害。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5.1.第一电动阀,2.第二电动阀,3.第三电动阀,4.第一蝶阀,5.第二蝶阀,6.第三蝶阀,7.流量计,8.反坡结构,9.y型过滤器,10.液位计,11.集水池,12.电控箱,13.进水管,14.溢流管,15.弃流管,16.旁通管,17.收集管,18.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7.如图1所示:
18.一种高层建筑雨水弃流装置,包括控制单元以及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排水模块、溢流模块、集流模块,所述排水模块与溢流模块、集流模块连接且溢流模块与集流模块连接,所述排水模块包括进水管13、第三电动阀3和弃流管15,所述进水管13与弃流管15连接且进水管13靠近弃流管15的一端设有第三电动阀3,第三电动阀3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集流模块包括反坡结构8、y型过滤器9、旁通管16、收集管17、第二电动阀2、第二蝶阀5和第三蝶阀6,所述旁通管16的一端通过y型过滤器9与进水管13连接,旁通管16的另一端与弃流管15连接且旁通管16靠近弃流管15的一端设有第三蝶阀6,第三蝶阀6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旁通管16与收集管17的一端通过反坡结构8连接,收集管17的另一端与集水池11连接,收集管17上依次设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第二蝶阀5和第二电动阀2,所述溢流模块的一端与进水管13连接且溢流模块位于y型过滤器9的进水端,溢流模块的另一端与弃流管15连接。
19.其中,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本装置中的各阀门,本装置中的各阀门均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赘述;排水模块用于雨水的排放,其为主要的排水管路,溢流模块起溢流作用,避免排水模块和集流模块排水不及时导致排水模块溢满;集流模块用于将雨水过滤后手机;进水管13用于进水,弃流管15用于排水,第三电动阀3用于控制进水管13的通断路;旁通管16用于连接进水管13与集流管,y型过滤器9用于过滤雨水,第二电动阀2和第二蝶阀5均用于控制集流管的通断路。
20.所述反坡结构8呈“z”字型结构,反坡结构8竖直方向上高度较高的一端与收集管17连接且其高度较低的一端与旁通管16连接。
21.所述反坡结构8由一个45
°
弯头与两个90
°
弯头组成且两个90
°
弯头分别连接于45
°
弯头的两端。
22.其中,反坡结构8和旁通管16中注水,能够使得集流管的进水端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23.所述溢流模块包括溢流管14、连通管18、第一电动阀1、第一蝶阀4和流量计7,所述溢流管14的一端与进水管13连接,溢流管14的另一端与弃流管15连接,所述连通管18的一端与溢流管14连接,连通管18的另一端与旁通管16连接且连通管18位于第三蝶阀6的进水端,连通管18上依次设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第一电动阀1、流量计7和第一蝶阀4。
24.其中,溢流管14能够避免进水管13溢满,连通管18用于辅助排水,第一电动阀1、第一蝶阀4用于控制连通管18的通断路,流量计7用于统计水流量。
25.所述集水池11内设有与控制单元点连接的液位计10。
26.其中,液位计10用于识别集水池11内的水位。
27.所述控制单元为电控箱12。
28.其中,电控箱12包括控制器及其他相关的控制电路,其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9.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0.本高层建筑雨水弃流装置,在非雨季时,第一蝶阀4、第二蝶阀5和第一电动阀1处于常开状态,第三蝶阀6、第二电动阀2和第三电动阀3处于常闭状态,流量计7位于零位。
31.当雨季来临时,雨水流经进水管13进入至旁通管16中,随后进入至连通管18中,雨水满管流经流量计7通过弃流管15排出室外。
32.在与雨季中,流经流量计7的排水量达到流量计7的预设值,流量计7将反馈信号回传至电控箱12中,电控箱12控制第一电动阀1关闭、第二电动阀2开启,雨水进入至进水管13中,通过y型过滤器9过滤后流入至旁通管16,随后进入至集流管内,流经第一电动阀1后进入至集水池11内。
33.雨水池内的液位计10达到预设高水位值后,液位计10将信号反馈至电控箱12中,电控箱12控制第二电动阀2关闭、第三电动阀3打开,雨水通过排水管直接排放至弃流管15中,进而排放置室外。
34.当集水池11内的水位下降至预设水位是,液位计10将信号反馈至电控箱12中,控制第二电动 阀开启,第三电动阀3关闭,使得雨水重新流向集水池11。
35.本装置在雨季中需要定期开启第三蝶阀6,雨季间隙清理y型过滤,第二电动阀2持续关闭一段时间后,电控箱12控制第一电动阀1、第二电动阀2、第三电动阀3和流量计7回复至初始状态。
36.本高层建筑雨水弃流装置通过集流模块能够将过滤后的雨水收集,同时通过排水模块和溢流模块将多余的雨水合理排出;本装置有效存储利用雨水资源,合理排水,避免出现洪涝灾害。
3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适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
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6562.html